当清晨的呼吸在空气中凝成白雾,当溪流边缘开始出现薄薄的、一触即碎的冰凌时,所有人都意识到,一个严峻的考验——冬季,正悄然逼近。
这片土地的寒冷,他们早己领教,但真正意义上的、漫长的冬季会是什么样子,无人知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囤积”成为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核心关键词。营地的运作节奏,在收获的短暂舒缓后,再次变得紧张而充满目的性。
食物是首要任务。秋薯的挖掘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赵一博根据植株状态判断,必须在土地彻底封冻前,将所有能收获的秋薯全部挖出。
这几乎动用了全部人手,包括所有能劳动的流民。人们挥舞着木铲、锄头,甚至用手扒开逐渐变得坚硬的土地,搜寻着每一个可能埋藏块茎的角落。
手指冻得通红僵硬,但没有人抱怨,所有人都清楚,这些埋在地下的“粮食”是他们过冬的底气。
新开垦的田地里,最后一批生长周期较短的耐寒野菜也被仔细采收回来。李昊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储存方法。
他指挥着流民妇人,将一部分野菜用粗盐,这是他们之前用兽皮与偶尔路过、不敢靠近、只敢远远进行以物易物的零星山民换来的极少奢侈品,进行腌制,放入密封的陶罐,李耕耘尝试烧制的第一批粗陶,虽然粗糙,但勉强能用中。
另一部分则焯水后晒成菜干。每一种能够延长食物保存期的方法,都被尽可能地利用起来。
柴火的储备更是重中之重。李耕耘亲自带队,深入林木茂密区域,砍伐那些己经枯死或者材质坚硬的树木。
陈少熙和赵小童成了伐木的主力,改进后的铁斧,李耕耘用收集到的铁料重新锻造,比最初的锄头更适用于砍伐,发挥了巨大作用。
流民们则负责将砍伐下的木材拖运回来,并按照李耕耘的要求,劈砍成适合燃烧的尺寸,在营地旁垒起了一座越来越高的柴垛,像一座小小的堡垒,给人以安心的感觉。
保暖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之前收集和交换来的兽皮被集中起来,由阿木老人和几位有经验的流民妇人负责鞣制和缝制。
他们用骨针和坚韧的动物筋腱,将这些皮毛缝制成简陋但厚实的皮褥和皮毯。
赵一博则带着人收集了大量的干草,不仅用于填充窝棚的墙壁缝隙以增强保温,也准备作为床铺的铺垫。
王一珩和丫丫的任务则是收集一种特定的、纤维柔韧的树皮,由鹭卓和卓沅尝试编织成更厚实的门帘,用以在夜间遮挡窝棚入口的寒风。
营地的防御和居住条件也在持续改善。半地穴式的窝棚又完成了两个,更深地嵌入地下,利用地温保暖,顶上覆盖厚厚的茅草和泥土,虽然低矮昏暗,但比之前的草棚要暖和许多。
李耕耘甚至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可以将篝火部分热量引入最大那个窝棚的石板烟道,尽管效果有限,却代表了他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不懈努力。
围绕营地的篱笆被加高、加固,并且设置了更多的预警装置,以防冬季野兽因觅食困难而袭击。
语言的学习在室内活动增多的冬季,反而有了更多时间。
夜晚,众人常常围聚在最大的窝棚里,借着篝火的光亮,由赵一博或李昊主持,进行更系统的语言教学。
他们开始学习更复杂的句子,甚至尝试理解一些基本的语法。
阿木老人也会讲述一些本地的传说、气候特点以及过往冬季的经验,这些信息都被赵一博和李昊如饥似渴地吸收、记录下来。
丫丫和王一珩则是最好的“实践者”,两个孩子用混合的语言和自创的手势玩在一起,常常成为大家放松心情的源泉。
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当第一场细碎的雪粒终于从灰黄色的天空簌簌落下,打在干燥的土地和己经光秃的枝桠上时,营地里的准备工作也己进入了尾声。
李昊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清点。地窖里,秋薯干、晒干的野菜、珍贵的谷物种子堆放整齐;窝棚旁,柴垛高耸,足够燃烧整个冬季;每个人,包括山坳那边的流民,都分到了厚实的皮褥和茅草;窝棚经过了最后的防风加固;甚至他们还储备了一些赵一博辨识出的、可用于治疗风寒和冻伤的草药。
雪粒渐渐变成了轻盈的雪花,无声地覆盖了大地,将营地和远山都染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白。
蒋敦豪站在窝棚门口,看着这飘雪的景象,感受着空气中刺骨的寒意,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踏实。
他回头,看向窝棚里——李耕耘在检查烟道,赵一博在整理草药,李昊在核对清单,陈少熙和赵一博在擦拭工具,鹭卓和卓沅在编织,何浩楠在逗弄王一珩和丫丫,阿木老人和几个流民代表也坐在一旁,脸上带着安宁。
外面是寒冬凛冽,而这方寸之地,却因充分的准备和凝聚的人心,显得温暖而充满生机。
“这个冬天,不好过。”蒋敦豪轻声说道,像是在对众人,也像是在对自己说,“但我们准备好了。”
充足的储备,坚固的住所,团结的人心,以及从无到有、战胜困境的宝贵信心——这就是他们为应对寒冬所做的准备。
十人开荒,满朝文武爱上我?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十人开荒,满朝文武爱上我?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85Z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