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柴火的危机虽未完全散去,却因持续的捕捞和及时的伐木补给,暂时被驱离了营地的上空。
然而,另一种无形的壁垒,却在这相对安稳的冬日里,愈发清晰地凸显出来——那便是横亘在"十个晴天"与流民之间,更深层次的语言与文化的隔阂。
老人的去世,不仅仅是一场生离死别,更带走了许多未曾来得及记录的口述历史与生存经验。
阿木老人愈发沉默,偶尔望向飘雪的天空,眼中是年轻人无法完全理解的、属于这片土地的沧桑。
这种认知上的断层,让赵一博和李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理解、融入乃至最终引领的关键。冬季的室内聚居,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时机。
于是,每当白日里必要的劳作——无论是编织、工具维护、食物处理还是病患照料——暂告一段落,公共窝棚里便会开启一场特殊的"课堂"。
赵一博是系统教学的倡导者。他利用炭笔,在几块打磨得相对平整的木板上,画下简单的图形,旁边则用他和李昊共同商议确定的符号系统,对应着本地语言的发音。
他指着一个画着火苗的图形,缓慢而清晰地发音:"火。"
下面坐着的人们,包括流民中的妇孺,都跟着念:"火。"
他又指向旁边代表"热"的、带着波浪线的图形:"温暖。"
"温...暖..."声音参差不齐,却异常认真。
他并不满足于单词。"我们,需要,柴火。"他尝试着将词汇连成短句,并用树枝代表"我们",木块代表"柴火",进行简单的摆位演示。
他开始引入最基本的语法结构,比如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虽然进展缓慢,却是在尝试打开一扇通往更复杂交流的大门。
李昊的教学方式则更偏向实用主义。他常常模拟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
他拿起一块干肉,对着一位流民妇人说:"我,用,盐,交换,这个?"他刻意放慢语速,并辅以手势。
那妇人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连忙摆手,用夹杂着手势的本地话回应:"不,不用换,送,送给你..."
李昊点点头,重复并修正着自己的说法:"你,送,肉,给我。谢谢。"
他更加注重对话的流畅性和实际应用,将交易、询问、求助等常见情境编成简单的对话,反复练习。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十人开荒,满朝文武爱上我?》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他的笔记本上,除了物资数据,又多了一页页关于本地俗语、称呼和禁忌的记录。
阿木老人和其他几位年长的流民,在赵一博和李昊的诚恳请求下,也成为了"特聘教师"。
他们用苍老而缓慢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这片土地的传说——比如哪座山是沉睡的巨人,哪条河是龙神走过的痕迹。
他们会指着外面不同的云层,说出对应的天气谚语:"云如鳞,明日晴;云如絮,雨雪至。"他们会解释某种动物在雪地留下的特殊痕迹代表着什么,哪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在紧急关头可以救命。
这些口口相传的经验,在赵一博和李昊听来,远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来得珍贵。
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赵一博更是飞快地用只有他们十人能看懂的简化符号,将这些信息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
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未来在这片土地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而在这场语言破冰中,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王一珩和丫丫。
两个孩子仿佛天生没有隔阂,他们用混合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自创的手势,构建了一套独属于他们的交流系统。
王一珩会教丫丫说"哥哥"、"吃饭",丫丫则会告诉王一珩那种紫色小浆果的名字,以及如何避开带刺的灌木。
他们常常窝在角落,用木棍在泥地上画画,或者摆弄小石子玩着游戏。
王一珩模仿着陈少熙挥舞鱼叉的动作,嘴里发出"嘿哈"的声音;丫丫则学着鹭卓处理草药的样子,将几片枯叶小心翼翼地摆弄。
他们的笑声清脆而富有感染力,常常让紧张学习的大人们也不由得放松下来,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成了沟通最自然、最有效的桥梁,潜移默化地消融着坚冰。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开始显现。流民们不再仅仅是用敬畏的目光看着这十位"天外来客",而是开始尝试用学会的简单词汇主动打招呼,汇报工作。
十人团的成员们,也渐渐能听懂更多的日常对话,甚至能进行一些基础的交流。
李昊己经能够流利地与阿木老人商讨物资分配的具体细节。
赵一博可以不用借助太多手势,就能向负责耕种的流民解释他对种子筛选的初步想法。
何浩楠更是凭借着他的机灵和现学现卖,成了营地里最受欢迎的"消息官"和"调解员",一些流民之间的小摩擦,他往往能用刚学会的俏皮话轻松化解。
(http://www.220book.com/book/85Z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