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密信和边境的军报,如同两道冰冷的暗流,几乎同时冲击着宋尘的神经。赵广武不仅投靠了辽国,还在江南暗中活动,试图翻赵家的旧案,寻找攻击自己的把柄?而辽国那边出现的新军,显然与赵广武脱不了干系,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赵广武熟悉宋军,尤其是对轰天雷有过切身体会,由他帮助辽国训练新军,其针对性不言而喻。这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威胁,而是掺杂了个人仇恨、带着明确复仇目的的精准打击。
而江南的调查,则更显阴险。这是想从政治上否定他宋尘在杭州的功绩,动摇他的根基。一旦被他们找到所谓的“冤情”或“把柄”,结合皇帝本就存在的些许猜忌,后果不堪设想。
南北两线,军事与政治,旧敌与新忧,交织成一张致命的网。
闭目,推演。
【情景推演启动……】
· 北线应对:加强边境侦察,摸清辽国新军的虚实和战术特点;加速神机营的扩编和训练,并研发针对性战术;加固边境防线,特别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火器攻击进行防御准备。
· 南线应对:启动在江南的秘密网络,密切关注调查动向,搜集对方可能使用的“证据”;提前布局,准备好反击材料;必要时,动用章惇等朝中关系,进行反制。
· 核心关键:必须确保自己在杭州的行为无懈可击,同时,要抢在对方发难之前,掌握主动权。
推演结果显示,被动防御风险极高。必须主动出击,至少在一线上打破僵局。
宋尘睁开眼,目光锐利。他决定,双管齐下,但重心暂时放在更具主动权的北线。他要利用赵广武急于复仇、可能轻敌冒进的心理,在战场上,再一次堂堂正正地击碎他的妄想!只要北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南线的政治攻击自然会失去大半威力。
他首先加强了“技术验证局”在北疆和江南的活动。派往辽国南京方向的精锐暗探,任务调整为不惜一切代价,摸清那支新军的规模、装备、训练情况和指挥官(赵广武)的具体信息。派往江南的人手,则重点监视那些暗中活动的可疑人物,并保护关键证人(如周崇明等)。
同时,他在真定府转运司内部,进行了一次不动声色的清洗。借着核查军需账目的由头,将几个跳得最欢、与旧党有牵连、且可能被江南调查利用的吏员,或调离关键岗位,或寻由罢黜,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后方。
对外,他则摆出一副全力应对边境威胁的姿态。频繁巡视边境堡垒,督促防务,视察神机营训练,并上书朝廷,请求拨付更多资源用于北疆防务建设,言辞恳切,完全是一副忠心为国、枕戈待旦的边臣形象。
他的这些举动,通过不同渠道传到京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皇帝的疑虑——一个一心扑在边防上的能臣,总比一个在朝中西处钻营的权臣让人放心。
然而,暗地里的较量从未停止。
这天,派往辽国南京的暗探,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传回了一份关键情报。情报证实,那支新军确由赵广武统领,被称为“铁鹞军”,人数约五千,装备极其精良,不仅配备了仿制的轰天雷(威力不及宋军原版,但数量不少),还大量装备了重型铠甲和破甲武器,显然是为了对抗宋军的弓弩和轰天雷破片。而且,他们似乎在演练一种步骑协同、重点突击的新战术。
几乎同时,江南也传来密报:调查似乎取得了“进展”,有人找到了当年赵家的一名账房先生,据说此人能证明赵家部分海外贸易是“合法”的,并暗示宋尘当年是“罗织罪名”。
南北两线的敌人,似乎都在向前推进。
宋尘看着两份情报,嘴角却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赵广武的“铁鹞军”情报很重要,让他有了应对的方向。而江南那边的所谓“进展”,在他看来,漏洞百出,反而让他抓住了对方的尾巴——那个“账房先生”的出现,太刻意了!
他意识到,反击的时机,或许快要到了。
但在此之前,他需要一场胜利,一场足够分量、能让所有质疑者闭嘴的胜利,来作为他反击的基石。
他将目光,投向了边境线上,那个被称为“鬼哭隘”的地方。根据多方情报分析,那里很可能是赵广武的“铁鹞军”首次亮相、试图打开突破口的地点。
“传令神机营,及雄州、安肃军各部主将,至真定府议事!”宋尘下达了命令。
一场针对“铁鹞军”的猎杀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然而,就在军事会议召开的前夜,一个风尘仆仆、商人打扮的中年人,持着一枚特殊的信物,叩响了宋尘书房的门。
来人,是章惇派来的心腹。
他带来的,并非军事支持的好消息,而是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朝堂秘闻:
“宋大人,章相让小的务必告知您。吕相……可能病重了。”
吕相病重?旧党领袖,即将倒下?
这消息如同惊雷,瞬间改变了朝堂未来的力量格局预想,也让宋尘面临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http://www.220book.com/book/8EC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