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农具的推广如同春风拂过田野,极大地提升了耕作的效率,但陈远深知,在北方这十年九旱之地,若无充足的水源灌溉,再好的农具、再精耕细作,也难敌老天爷的脸色。农业改革的第二板斧,必须砍向水利命脉。
去年仓促开挖的主渠和几条支渠,在去冬今春的灌溉中发挥了作用,但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渠道浅窄,输水能力有限;部分地段渗漏严重;覆盖的田地不足三成,大量新开垦的坡地、岗地依然只能望天收。
“水利不兴,农业不稳。”陈远站在去年修建的主渠闸口旁,对身旁的老韩头、梁瑞以及新组建的“水利股”负责人,原工匠坊一位擅长土木营造的匠师傅说道,“今年,我们要打一场水利兴修的硬仗!”
傅匠师名叫傅明,年约西旬,原本是边镇修缮堡寨的匠户,因手艺精湛被吸纳进镇虏卫。他指着摊开的水利规划图,向陈远汇报:
“小旗官,根据您的要求和我们的勘察,今年的水利工程主要有三部分。其一,是拓宽、加深并加固现有主渠和三条主要支渠,总长约十五里,需动用大量人力。其二,是在北坡和西岗两处高地,选址修建两座蓄水塘坝,预计可蓄水近万方,解决坡地灌溉难题。其三,是在流经卫东的桑干河支流上,架设三座大型翻车(水车),提水灌溉沿岸高地。”
工程量巨大,远超去年。老韩头看着图纸,既兴奋又担忧:“傅匠师,这……这得用多少人?干到什么时候?”
傅明估算道:“若想赶在春耕后、夏季用水高峰前完成主体工程,至少需投入五百壮劳力,日夜轮班,持续劳作两月以上。”
“五百人?两月?”老韩头倒吸一口凉气。镇虏营主力要操练备战,工匠坊任务繁重,能抽调出的劳力极其有限。
陈远沉吟片刻,断然道:“人手问题,我来解决。水利兴修,关乎今年收成,关乎卫所存亡,必须不惜代价!”
他旋即下令:
一、 全民动员,以工代赈。 除镇虏营战兵、工匠坊核心工匠、医护营必要人员外,其余所有男丁,包括辅兵、军户、流民青壮,全部纳入水利工程序列。实行轮班制,保证工程不停。同时,明确宣布,参与水利兴修者,除基本口粮外,另计工分,可兑换额外粮食或日后减赋,以此激励积极性。
二、 军队参与,攻坚克难。 将水利工程作为锤炼部队意志、检验工程能力的战场。命令王虎的步兵第一哨、刘大膀子的步兵第二哨,在不影响日常警戒和基础操练的前提下,轮流开赴工地,承担最艰苦的土方开挖、石料搬运等任务。
三、 技术指导,保障质量。 以傅明的水利股为核心,抽调工匠坊木工、石匠组成技术指导队,负责勘测、放线、指导施工、质量监督。陈远甚至亲自绘制了简易的“水平仪”(连通器原理)和测量工具,确保渠道坡降精准。
命令一下,整个镇虏卫如同庞大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桑干河支流畔,首先拉开了水车架设的战场。巨大的木质轮盘组件在工匠的指导下被一一组装起来。王虎带着一哨的士兵,喊着号子,将沉重的轴承包裹着铁皮,稳稳架设在预先砌好的石墩上。当那首径近三丈的巨大水车在河水冲击下缓缓转动,将一竹筒一竹筒的河水提上高岸,注入新挖的引水渠时,岸上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清澈的河水沿着渠道流向远方干渴的土地,也流进了每一个围观者的心田。
主渠拓宽工地上,则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近千人的队伍分段包干,镐锄飞舞,畚箕穿梭。李老军亲自督阵,老韩头奔走协调。陈远也时常出现在工地,他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抄起铁镐,与士兵、流民一同挖掘那坚硬冰冷的冻土。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手掌磨出了水泡,他却毫不在意。
“小旗官都这么拼命,咱们还有什么理由惜力!”一个流民出身的辅兵抹了把汗,对同伴说道,手下挖掘的速度更快了几分。
修建塘坝是最为艰苦的工程。选址在北坡的坝址,需要开挖深坑,搬运大量土石方。刘大膀子的二哨负责此处。士兵们用绳索、撬棍,将一块块从附近山体开采的巨石拖到坝基,再由石匠仔细垒砌。拌合着糯米汁和三合土的灰浆被浇筑进去,增加坝体的坚固度。虽然进度缓慢,但一道坚实的屏障正在一寸寸拔地而起。
工程并非一帆风顺。开挖西岗塘坝时,遇到了渗水层,刚刚挖好的基坑很快就被地下水淹没。傅明急得嘴角起泡,传统的围堰排水效果不佳。陈远得知后,亲自赶到现场,他观察了水情和土质,提出了一个让傅明豁然开朗的办法——“井点降水”。
他让工匠赶制了一批头部尖锐、管身开孔的粗竹管,将其打入基坑周围的渗水层,竹管上端用皮革管连接到一个集中的蓄水坑,利用人力水车(龙骨车)不断从蓄水坑抽水,从而降低基坑周围的地下水位。
这个法子虽然原始,却极为有效。几天后,基坑内的积水明显下降,露出了干燥的作业面。傅明看着那几根不断流出清水的竹管,对陈远佩服得五体投地:“小旗官真乃神人也!此法闻所未闻,却如此管用!”
陈远只是笑了笑,心中感慨,不过是利用了后世最基础的工程降水原理罢了。
日子在汗水和号子声中一天天过去。宽阔笔首的新主渠如同动脉,将桑干河的水源源不断输送进来;三条加深加固的支渠如同血管,将甘露滋润到更远的田畴;北坡、西岗两座新修的塘坝如同蓄水池,在雨季囤积起宝贵的山洪;河岸旁,三架巨大的水车日夜不息地转动,将低处的河水提上高岗……
一幅前所未有的水利网络,在镇虏卫的土地上逐渐成型。
当春耕结束,夏苗初长,第一股清冽的渠水顺着新修的毛渠,哗啦啦地流进一片片曾经干旱的坡地时,许多老农跪在田埂上,捧着那甘霖般的清水,激动得老泪纵横。
“水来了!咱们的地,也能喝上水了!” “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 “小旗官……这是活命的水,是救命的恩啊!”
水利兴修,不仅解决了农业的命脉问题,更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军民对镇虏卫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们亲眼看到,在这里,只要肯流汗,就能改变命运,就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这条条水渠,座座塘坝,架起的不仅仅是灌溉系统,更是通往希望和未来的桥梁。
(http://www.220book.com/book/8GP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