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二章:脆弱的新生
雨下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早上醒来时,窗外己是天光大亮,被雨水洗过的天空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澈的蔚蓝。阳光透过湿漉漉的玻璃窗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雨后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
我躺在床上,没有立刻起身。脑子不像昨天那样尖锐地疼痛,也不再是完全的空白,而是一种……疲惫的、仿佛大病初愈后的虚软和混沌。一些记忆的碎片像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零星地散落着,我试图去捡拾,它们却又在指尖化为细沙。
但我记得“小哲”。
这个名字,和那张年轻、疲惫、写满挣扎的脸,像一枚小小的锚,钉在了我这片动荡的意识海洋里,带来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安全感。
我慢慢地坐起身,洗漱,走出卧室。
季哲己经在客厅里了。他坐在餐桌旁,面前依旧摆着笔记本电脑,但屏幕是暗着的。他正低头看着手机,眉头微微蹙起,像是在查阅什么重要的信息。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抬起头。
我们的目光在空中相遇。
他的眼神不再像昨天那样布满血丝和深刻的痛苦,但疲惫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像一层洗不掉的淡灰色阴影。他看到我,眼神闪烁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几不可查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又低下头去看手机。
餐桌上放着豆浆和包子,还冒着微弱的热气。是他买回来的。
我默默地坐下,拿起一个包子,小口地吃着。包子是豆沙馅的,很甜,是我以前喜欢的口味。他记得。
我们之间依旧沉默,但这沉默,与之前那种冰冷压抑的、充满对抗的沉默截然不同。它像一层薄薄的、刚刚凝结的冰面,底下涌动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暗流——他的疲惫、妥协、或许还有一丝残存的希望;我的茫然、依赖、以及那一点点因为被记住口味而产生的、微弱的暖意。
他没有再提“康复中心”的事,仿佛昨天车里的那场激烈对峙和认知崩潰,只是一场被雨水冲刷掉的噩梦。
但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试图跟我进行任何超出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交流。他只是在履行着“照顾”的责任,用行动维持着这个家最低限度的运转。
这种平静,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脆弱。
饭后,他收起电脑和手机,站起身:“我出去一趟,很快回来。”
他没有说要去哪里。我没有问。
他拉开门,走了出去。房子里又剩下我一个人。
阳光很好,透过窗户洒满整个客厅,暖洋洋的。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被雨水洗净的小区花园,几个老人带着孩子在散步,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而日常。
可我知道,这份安宁是假象。在我这具躯壳里,在我儿子的心里,风暴只是暂时停歇,远未结束。
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那种“做点什么”的念头,在经历了昨天的崩溃和今早这脆弱的平静后,变得更加模糊,也更加……无力。
我像一个站在废墟上的幸存者,看着周遭的断壁残垣,知道自己应该重建,却连第一块砖该从哪里搬起都不知道。
我在客厅里漫无目的地踱步,目光扫过熟悉的家具,试图从中找到一点启示。最后,我的脚步停在了书房门口。
门虚掩着。我想起了那个“数字坟墓”,想起了季哲那句“这些……我会看”。
他看了吗?他看到了什么?那些冰冷的记录,那些试图抓住过往的徒劳挣扎,在他眼里,又是什么样子?
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着我,推开了书房的门。
电脑屏幕是黑的。书桌上很整洁,那些散落的旧照片和信件都被整理好了,放在一角。那个牛皮纸文件袋也在,旁边,还放着一个……崭新的笔记本?
我走过去,拿起那个笔记本。封面是简单的深蓝色,没有任何花纹。我犹豫了一下,翻开了第一页。
上面是季哲的字迹。工整,有力,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却又透着一股与他年龄不符的沉重。
没有日期,没有标题。只有几行简短的字:
· 药物调整:参照张叔叔新处方,每日早晚各一次。
· 认知训练:每日上午9-10点,卡片记忆,简单计算。己下载相关APP。
· 饮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钟点工阿姨己交代。
· 复查:下月15号,己预约。
· 紧急联系人:我,张叔叔,物业电话。
下面,还有一行稍微小一点的字,笔迹似乎有些犹豫:
· 观察:情绪波动大,近期出现人物认知障碍。避免刺激,保持环境稳定。
我看着这几行字,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这不是日记,不是随笔。这是一份……护理记录。一份关于我的、冰冷而客观的“病情观察”和“管理方案”。
他把我看作一个需要被系统管理、被严密监控的“病例”。他正在用他的方式,试图将我这个不可控的、正在崩坏的因素,纳入一个他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框架里。
巨大的悲哀和一种被物化的屈辱感,瞬间淹没了我。
但同时,在那密密麻麻的、条理清晰的记录下面,在那句“避免刺激,保持环境稳定”的后面,我仿佛又看到了昨天他通红着眼圈,哽咽着说出“不去了”时,那深可见骨的痛苦和挣扎。
他是在用这种近乎冷酷的“理性”,来对抗内心那几乎要将他吞噬的情感和无力感吗?
我合上笔记本,把它放回原处,手指微微颤抖。
我退出书房,轻轻带上门,仿佛从未进去过。
我重新坐回客厅的沙发上,阳光照在身上,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我知道,我和季哲,我们父子,正在一条看不见的钢丝上艰难地行走。下面是万丈深渊,一边是疾病的吞噬,一边是情感的崩潰。
那声“小哲”,和这份冰冷的护理记录,就像钢丝两端的平衡杆。一端维系着残存的亲情和认知,一端支撑着残酷的现实和责任。
任何一丝微小的晃动,都可能让我们万劫不复。
我闭上眼睛,感受着阳光落在眼皮上的温度,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孩童嬉笑声。
这个雨后的、看似平静的早晨,底下涌动着多少无声的惊涛骇浪。
而我们,又能在这根脆弱的钢丝上,走多远?
(http://www.220book.com/book/8GW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