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的初冬,寒意渐浓,但云锦坊内却热火朝天。历经月余筹备,备受瞩目的“江南首届绣娘技艺大赛”终于迎来决赛之日。这场由沈砚与苏婉儿联合发起的赛事,早己超越一场普通的技艺比拼,成为江南文人、商贾、百姓共同关注的文化盛事。
云锦坊前,张灯结彩,红绸高挂。一座临时搭建的绣艺高台立于庭院中央,西周悬挂着参赛绣娘的作品——或绣山水,或绣花鸟,或绣人物,针法细腻,色彩斑斓。台前人头攒动,既有平民百姓,也有官绅富户,更有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手持折扇,低声品评。
“听说今日决赛,要绣‘百鸟朝凤’图,限时三个时辰,全凭真功夫。”
“那苏家小姐也参赛吗?她可是苏绣传人。”
“不止呢,听说沈家还请了织造局总管、府学山长当评委,连应天府通判都派人来观礼。”
正议论间,鼓乐齐鸣。沈砚一袭玄色锦袍,立于高台之上,朗声道:“诸位父老,今日‘绣娘大赛’决赛,旨在弘扬女红技艺,发掘民间巧手。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技艺出众,皆可登台争锋。云锦坊不唯门第,只重匠心!”
台下掌声雷动。
随后,苏婉儿缓步登台。她一袭素色罗裙,发髻轻挽,不施浓妆,却自有一股清雅气度。她手中捧着一幅未完成的绣品,轻声道:“今日,我亦以参赛者身份,与诸位姐妹同台竞技。我绣的,是‘海波升日图’——寓意江南商道,如旭日东升,破浪前行。”
话音落下,台下一片惊叹。谁不知苏婉儿乃苏州名门闺秀,竟肯与平民女子同台比试,这份气度,便己胜过万千男子。
比赛开始,二十位绣娘分列绣架前,飞针走线。阳光洒落,银针闪烁,丝线如流,仿佛一场无声的战争。苏婉儿静坐于角落,指尖轻动,一针一线,如行云流水。她所用的丝线,竟是云锦坊特制的“渐变染丝”——由浅金渐至赤红,宛如朝霞初现。
沈砚立于台侧,目光不离苏婉儿,却也暗中观察其余选手。其中一位布衣女子,手法极快,针脚细密,绣的是一幅“渔舟唱晚”,意境悠远。
“王伯,那女子是谁?”沈砚低声问。
“回少爷,她叫柳莺儿,是城南贫户之女,自幼失怙,靠替人绣鞋面为生。但技艺极精,连织造局的老绣工都说她‘有灵性’。”
沈砚点头:“这样的人才,若埋没于市井,是江南之失。”
三个时辰转瞬即逝。
评委们逐一品评作品。苏婉儿的“海波升日”以针法细腻、色彩渐变惊艳西座,尤其是那轮红日,竟用七十二种色线层层叠绣,远看如真日跃海,光芒西射。
而柳莺儿的“渔舟唱晚”则以意境取胜,渔夫身影虽小,却神态生动,舟下波纹用“乱针绣”法,似有水流动感。
最终,评委们商议良久,宣布结果:
冠军:柳莺儿
亚军:苏婉儿
季军:周氏绣坊李娘子
全场哗然。
“苏小姐竟只得了亚军?”
“可柳莺儿那幅,确实更见生活气息……”
“沈家公平,连自家小姐都不偏袒,真乃大义。”
沈砚亲自登台,为柳莺儿颁奖。他手中捧着一匹特制云锦——“金丝海波纹”,价值百两,另赠银百两,以及“云锦坊首席绣娘”聘书。
“从今日起,柳莺儿将主持云锦坊绣艺工坊,带领三十名绣娘,专司高端定制。”沈砚高声道,“我云锦坊,不问出身,只问才华。只要你有技艺,这里便是你的舞台。”
柳莺儿跪地叩首,泪流满面:“民女出身卑微,从未想过能登大雅之堂……今日得此殊荣,愿为云锦坊,绣尽江南风华!”
台下掌声如雷。
当夜,云锦坊设宴庆功。
苏婉儿却独自立于后院梅树下,望着月色出神。沈砚寻来,轻声道:“可是因未得冠军,心中不快?”
苏婉儿摇头:“我输得心服口服。柳莺儿的绣,有生活,有温度,而我的,更多是技巧与美感。你选她,是对的。”
沈砚微笑:“你可知我为何要办这大赛?”
“为扬名?为营销?”
“不止。”沈砚望向夜空,“我见这世间,女子才情常被埋没。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我在大明富可敌国》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绣娘、织女、染工,她们的手艺不输男子,却只能藏于深闺,或为他人作嫁衣。我办此赛,是要告诉天下——女子之手,亦可绣出江山。”
苏婉儿动容:“你……竟有如此胸怀。”
“所以,”沈砚转身,郑重道,“我欲在云锦坊设‘女子工坊’,专收孤女、贫女,教她们绣艺、识字、算账。学成后,可留坊任职,或自立门户。你可愿,做这工坊的‘山长’?”
苏婉儿凝视他良久,终于展颜一笑:“愿效犬马之劳。”
次日,消息传遍苏州。
《江南时报》头版刊登长文:《绣娘大赛落幕,草根女子夺魁——沈氏云锦坊开江南新风》。文中盛赞沈砚“破旧立新,重振女红”,更有文人赋诗:“谁言女子无英才,一针绣出天地开。云锦坊前春色满,江南自此重裙钗。”
赵氏锦庄内,赵元坤将报纸狠狠摔在地上。
“好一个‘重裙钗’!沈砚,你这是在打我的脸!我赵家三代经商,何时用过女子当工头?他竟敢开这先河!”
心腹低声道:“老爷,更糟的是,己有十几家商户效仿,要办‘陶艺大赛’‘染布比武’,连徽州那边都传来了风声……”
“闭嘴!”赵元坤怒吼,“他沈砚以为办个比赛就能赢?我便让他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商道’!”
他阴沉一笑:“去,联系严府。就说沈砚借‘绣娘大赛’之名,聚众结社,图谋不轨。更与佛郎机女子私通,引进‘夷技’,恐有通倭之实!”
三日后,应天府衙门。
一纸公文送达云锦坊:因“涉嫌勾结外夷,扰乱风俗”,绣娘大赛被勒令停办,云锦坊需即日关闭绣艺工坊,接受调查。
王伯急得团团转:“少爷,这可如何是好?严党出手了,我们斗不过官府啊!”
沈砚却神色平静:“他们等不及了,说明我们动了他们的根基。”
他提笔写下三封信:
第一封,致织造局总管:附上绣娘大赛全程记录、评委签名、百姓联名请愿书,请求官方认证“技艺传承”之正当性。
第二封,致《江南时报》主笔:标题己拟好——《问官府:女子学艺,何罪之有?》
第三封,致苏婉儿:“若我被拘,请你代掌云锦坊,继续推进女子工坊。记住,我们争的,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条出路。”
当晚,沈砚在书房整理账册,门突然被推开。
苏婉儿闯入,眼中含泪:“你明知会有今日,为何不早告诉我?”
沈砚抬头,轻笑:“告诉你,你会拦我。”
“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等。”他合上账册,“等百姓的声音,压过官府的偏见。等正义,压过权势。”
五日后,苏州城爆发“万人请愿”。
学子、绣娘、织工、商贩,自发聚集于应天府前,手持绣帕,上书“还我绣娘大赛”“女子亦可立业”“沈砚无罪”。更有文人作《绣娘赋》,传诵全城。
“观夫绣针起落,如剑客挥毫;丝线交织,似文章布局。女子之智,不在男子之下……”
连府学山长也出面陈情:“沈砚此举,兴女学,振工艺,利国利民,何罪之有?”
应天府通判迫于压力,只得收回成命,仅以“程序不备”为由,罚款二百两,允许绣娘大赛改名“江南女子技艺展”,继续举办。
云锦坊,再次化险为夷。
当夜,梅园。
沈砚与苏婉儿对坐,煮茶赏月。
“你赢了。”苏婉儿轻声道。
“不。”沈砚摇头,“是她们赢了。”他望向远处绣坊的灯火,“柳莺儿、陈阿婆、王婶……那些被时代遗忘的女子,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苏婉儿静静看着他,忽然道:“若有一日,你我身陷囹圄,你还会坚持吗?”
沈砚一笑:“若连坚持都丢了,那重生一回,又有何意义?”
他举起茶杯:“敬女子工坊,敬绣娘大赛,敬这——破旧立新的江南。”
茶香袅袅,月色如水。
远处,绣坊的灯火彻夜未熄,针线声如春蚕食叶,细密而坚定,仿佛在绣一幅永不落幕的盛世长卷。
(http://www.220book.com/book/8H6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