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那几抹倔强的绿色,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溪谷聚落中激起了层层希望的涟漪。村民们看向梁月儿的眼神,从最初的戒备和怀疑,逐渐转变为敬畏和感激。老陈更是将她奉若上宾,将村里最好的食物和仅有的药品优先供应给她,希望能让她尽快恢复,带领大家种出更多的粮食。
梁月儿没有拒绝这份善意,但她更清楚,真正的希望不能仅仅依靠她个人的能力。她需要将种植的知识和技术,根植于这片土地和这群人之中。
身体稍有好转后,她便开始系统地指导村民们如何改良土壤、如何选种、如何根据有限的日照和水源进行精耕细作。她将玉蝉空间里储存的优化土豆种子,分批次、少量地拿出来,作为“母种”,教村民们如何通过切块发芽进行繁殖。她讲解得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农学知识转化为废土生存的实用技巧。
村民们学得异常认真。对于这些在饥饿线上挣扎了太久的人来说,任何一点关于食物的希望都值得他们拼尽全力去抓住。他们按照梁月儿的方法,小心翼翼地照料着那片小小的试验田,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着每一株幼苗。
梁月儿也没有停下对自身的探索。她发现,在溪谷这种相对平静的环境下,玉蝉的恢复速度比在荒野中快了一些。她开始尝试更精细地操控玉蝉空间内的能量。她不再试图大规模催生作物,而是将重点放在“优化”和“储存”上。
她将更多种类的、从向阳屯带来的优化种子在空间内进行“温养”,让它们吸收空间内精纯的能量,进一步提升其抗逆性和生命力。同时,她开始有意识地在空间内囤积成熟的块茎作物,作为应急的战略储备。她还尝试将一小部分蓝光地衣的样本移入空间,观察其在更高浓度能量环境下的生长和净化特性。这些实验都进行得小心翼翼,是她为未来准备的底牌。
日子在忙碌和希望中悄然流逝。试验田里的土豆苗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片在贫瘠的谷地中格外显眼。村民们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孩子们也敢在田边嬉戏玩耍了。老陈甚至组织人手,在梁月儿的建议下,开始尝试用黏土和石块修建一个小型的、可以收集雨水的蓄水池,以减轻对污染溪流的依赖。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一天傍晚,外出寻找可食用块茎的村民慌慌张张地跑回村子,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他们在北边几公里外的山坳里,发现了陌生人活动的痕迹——熄灭不久的篝火、丢弃的罐头盒,还有……车轮印。
“不是我们的人!”村民脸色发白,“看痕迹,人数不少,而且有车!”
这个消息让刚刚燃起希望的聚落再次笼罩在阴云之下。在废土上,陌生人多半意味着危险,尤其是成群结队、拥有车辆的人。
老陈忧心忡忡地找到梁月儿:“梁姑娘,你看这……会不会是冲着我们来的?”
梁月儿心中也是一沉。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溪谷聚落虽然偏僻,但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试验田的绿意,或者仅仅是村民活动增加的迹象,都可能引来不速之客。
“加强警戒,”梁月儿冷静地分析,“但先不要轻举妄动。也许是路过的人,未必会发现我们。让所有人晚上不要生火,保持安静。”
她走到村口,望向北方连绵的丘陵。玉蝉没有传来明确的危险预警,但一种不安的预感萦绕在她心头。她想起了覆灭的向阳屯,想起了那个神秘的“先生”和他所代表的势力。这片废土,从未真正安全过。
她回到自己的小屋,看着窗外那片在暮色中依然生机勃勃的土豆田。这些幼苗,是她和村民们未来的希望,但也可能成为招致灾祸的诱饵。
“还不够强……”她低声自语。仅仅种出一点粮食还远远不够。她需要更强大的自保力量,需要更了解这个世界的现状,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盟友。
她摸了摸胸前的玉蝉,感受着其中平稳流淌的能量。恢复的路还很长,但她必须加快脚步。扎根是为了生长,而生长,必然要面对风雨。
夜色渐深,溪谷聚落陷入了紧张的寂静中。梁月儿没有入睡,她坐在窗边,耳中听着风声和远处隐约的虫鸣,手中着那株与她命运相连的特殊土豆苗。
新一轮的挑战,或许己经悄然逼近。
(http://www.220book.com/book/8NQ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