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开始的锣声还没有彻底消散,书吏们便抱著试卷,穿行在號舍之间,手脚麻利地把试卷分发下去。
院试共分两场。
一场正试,一场附试。
第一场考的便是院试中最重头的八股文,又称时文。
外加一篇考察实务见解的策论。
现在时值六月盛夏,正是南方出了名的“霉雨天”,不止气温高,湿度还大,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而號舍左右都是墙,狭小得只容一人坐下,转身都困难,仅有的一个通风口,便是面向走道的小窗。
六月的骄阳,一大早就高悬天际,明晃晃地照著屋顶,不遗余力倾泻热量,把號舍烘得像一口小小的蒸笼。
李彦舟虽然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布长衫,可刚坐下没一会儿,额头和后背就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黏糊糊地贴在身上,特別不舒服。
他不敢有丝毫大意,从考篮里拿出早就备好的几块素白布手帕。
两块仔细地垫在双手手腕下,防止答题时汗水浸湿袖口,污了卷面;
另一块则放在旁边,隨时准备擦拭脸上的汗珠。
李夫子曾经一再跟李彦舟强调过。
在大夏朝的科举中,卷面整洁是顶顶重要的一环。
考官阅卷,第一眼便是看“脸”。
字跡潦草、墨跡污浊的卷子,即便文章写得天乱坠,也极有可能被考官厌弃,直接丟在一边。
这叫“不敬”,是对科举大典的轻慢,也是对自己前途的不负责任。
李彦舟没少做过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说经验丰富,当然不会犯错误。
做好准备工作,李彦舟静下心来,看向了桌上的试卷。
看清卷上的时文题目,李彦舟的心不由自主地跳快了一下。
“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何谓名正言顺?”
是一道截搭题!
所谓截搭题,就是从不同的典籍里各剪一句或半句,组合成一道新题。
它比寻常单句、双句题难度大得多。
不仅要求考生对两句经文的出处、本意了如指掌,更要考验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融会贯通、自圆其说的本事。
几乎是本能地,李彦舟的思绪便顺著前半句《孟子》里的“爱之而弗仁”延展开去。
这题的关窍,定然在辨析“仁”与“爱”的区別上。
当论及君子对禽兽草木的“爱惜”,与对黎民百姓的“仁德”之不同,再引申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儒家等差之爱。
他甚至已经在脑中构思起了文章的破题与承题,准备引经据典,將这一层道理说透。
可就在他准备蘸墨落笔的瞬间,脑子里却是灵光一闪。
不对!
若仅仅如此,文章固然能写得四平八稳,却绝无出彩的可能。
甚至,会因为无法与后半句《论语》中的“名正言顺”完美结合,而显得空洞乏味,落入下乘。
这可是决定功名的院试,主考官怎会出如此平直的题目?
其中必有深意!
李彦舟额前立刻沁出一层冷汗。
既有夏日暑热,更有险些误入歧途的后怕。
他赶紧搁下笔,目光重新落在“名正言顺”四个字上,苦苦思索其中的关窍。
他突然想起龚学政的批註。
在那本真题集里,龚学政曾用硃笔对“正名”二字,做出过一段极为精闢的论述。
寒门青云路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寒门青云路最新章节随便看!chapter_();
他认为,“名”绝非虚名,而是指一个人的身份、名分,以及由此带来的职责与权力。 “正名”的根本,就在於釐清社会中上上下下每一个人的位置,让君王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有臣子的本分,父亲尽父亲的责任,儿子守儿子的孝道。
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社会秩序才能稳固,政令才能通达。
没错!
这才是这道题的题眼!
考官根本就不是想看学子空谈什么“仁爱”,而是想藉此考察他们对於“秩序”二字的理解,对於为官执政之道的领悟!
所谓的“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不过是一个引子,一个障眼法!
它真正要导向的结论是:君子对天下万民真正的“仁”,並非是那种滥施於草木的、空泛的慈悲,而是通过“正名”的手段,建立一个权责分明、尊卑有序的社会。
只有这样,官员才能有效施政,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这才是对天下苍生最大的“仁德”!
想通此节,李彦舟顿觉豁然开朗,心里先前的那股彆扭劲一扫而空。
好险!
差点上当!
还好反应过来!
庆幸之后,李彦舟马上提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书写起来。
破题,承题,起讲
他完全遵从龚学政的“秩序论”,以“正名”为文章的绝对核心,將前半句的“爱物”作为反衬,层层递进,论述为政之要,在於明晰权责,建立秩序。
李彦舟心情激盪,汗水也凑热闹似地直往外冒,黏糊糊地掛在脸上。
一滴汗珠终於撑不住,顺著脸颊滑进脖颈,带来一阵湿痒。
李彦舟不敢大意,连忙用布帕小心拭乾,生怕汗珠落下来,污了卷面。
他定下心神来,將八股文的最后几句收尾,一篇文章的筋骨血肉就此完成。
写完八股文,他又看向策论题目。
只看了一眼,李彦舟乐了起来。
“论江南水患,官督民办与以工代賑之利弊”。
真是天助我也!
他的眼前,立刻浮现出那本真题集里,龚学政用硃笔写下的批语。
这位学政大人对“以工代賑”可谓推崇备至,认为直接发钱发粮,只会养出懒汉流民,后患无穷。
而以工代賑,让灾民出力换饭吃,既保住了他们的体面,又不会让他们閒著生事。
更妙的是,还能趁机把被大水衝垮的河堤、道路都修好。
这才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一举数得!
这番见解,与李彦舟后世所了解的“基建拉动经济”的思路不谋而合。
可以说,龚学政的思路,已经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民生治理智慧了。
有了龚学政的理论做骨架,再填入自己超越时代的见识做血肉,这篇文章简直是信手拈来。
接下来,他不仅论述了此法的好处,更进一步,提出了设立专门的监察岗位,防止工头剋扣工钱。
以及通过工程分段招標,鼓励民间商號参与,以提高效率、减轻官府负担等具体措施。
两篇文章写下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李彦舟搁下笔,反覆通读数遍,確认没有问题,这才鬆了口气。
他该做的,都做完了。
剩下的,便只是静待日落,听那一声交卷的锣响了。
“哐”
日头西斜,悠长的锣声终於响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8SJ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