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14 性情中人元春,香消玉损!

小说: 红楼梦通俗版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红楼梦通俗版 http://www.220book.com/book/AA7T/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元春自幼便生得容貌秀丽,眉梢眼角尽是温柔,身姿婀娜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

她不仅模样生得好,还十分聪慧,自幼便在诗书典籍的熏陶下成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有涉猎,且心地善良,对待府中的兄弟姐妹关怀备至,在长辈们眼中,那是极为乖巧懂事又有才学的孩子,深得众人疼爱。

彼时,宫中传来选秀女的消息,这对于像贾家这般门第的家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家族中的适龄女儿们,都肩负着为家族增添荣耀、巩固家族地位的使命。

元春虽心中对那未知的宫廷生活有着诸多的忐忑与不安,可她明白自已身为贾家的长女,责无旁贷,于是便毅然决然地收拾起了行囊,告别了熟悉的家宅、亲人和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庭院,踏入了那朱红色、透着威严与神秘的宫门。

初入宫时,一切对元春来说都是那么陌生又令人敬畏。高耸的宫墙仿佛隔绝了两个世界,外面是她牵挂的亲人所在的繁华京都,里面则是满是错综复杂规矩的宫廷。

她先是跟着一众嬷嬷学习宫中的礼仪,从最基本的走路姿势、行礼动作,到侍奉主子时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每一句应答话语,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元春学得认真,常常一个姿势要反复练习许久,只为做到尽善尽美。

有一回,练习行礼姿势时,一同学习的小宫女忍不住抱怨道:“这礼仪也太繁琐了,稍有差池就得重来,何时是个头啊。”

元春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妹妹莫要抱怨了,咱们既入了宫,就得守这宫里的规矩呀,只要用心学,总能学好的,待日后习惯了,也就不觉得难了。”

那小宫女听了,撅着嘴嘟囔着:“贾姐姐,也就你有这耐心,我都快烦死了呢。”

元春笑了笑,继续认真练习起来。

除了礼仪,整理各类文书典籍也是她的日常事务之一。那些繁杂的宫中文书,记录着后宫的诸多事宜,元春总是耐心细致地整理着,不敢有丝毫懈怠。而侍奉宫中的各位主子更是需要万分小心,稍有差池,便可能引来责罚。

有一回,一位位分颇高的贵妃娘娘要查阅一些往日的诗词文稿,负责整理的元春将文稿整理得井井有条,摆放得规规矩矩,方便娘娘翻阅。

贵妃娘娘偶然间看到元春写在一旁批注的几句诗词赏析,不禁眼前一亮,夸赞道:“哟,这小女史倒是个有心的,这几句赏析写得颇为精妙,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呢,可见是个有才情的。”

旁边的宫女赶忙附和道:“娘娘说得是呢,贾女史平日里做事也是极为妥帖,很是用心,这些文稿经她手一整理,都清晰明了了许多呢。”

元春听闻夸赞,赶忙恭敬地行礼,轻声说道:“多谢娘娘夸奖,奴婢不过是略通文墨,平日里跟着嬷嬷们学了些皮毛,能得娘娘垂青,是奴婢的荣幸,往后定当更加用心侍奉,不敢有丝毫懈怠。”

而在贾府这边,一家人自元春入宫后,便时刻牵挂着她在宫中的情况。

贾母常常坐在佛堂前,对着佛像虔诚地祈祷,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让我的元春在宫里平平安安的,能顺遂如意才好呀,她一个女孩子家,在那深宫里,可千万莫要受了委屈啊。”

贾政也时常叮嘱府中的下人,做事要谨小慎微,莫要因为贾府的名声在外,就失了分寸,怕万一有个什么事儿,牵连到元春在宫中的处境。

宝玉更是思念姐姐,常常会在自已的屋子里,对着元春之前送给他的一些小物件发呆,嘴里念叨着:“姐姐在宫里也不知道过得好不好,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姐姐呀。”

探春偶尔也会对迎春、惜春念叨:“大姐姐在宫里,肯定吃了不少苦,咱们在府里可得好好的,别让她操心才是呢。”

日子就这样在元春的谨小慎微和贾府众人的牵挂中慢慢流逝,元春在宫中凭借着自已的“贤孝才德”,渐渐有了些名声,也得到了一些妃嫔和宫中管事们的认可。

在贾政生辰当日,宁荣二府张灯结彩,人丁齐聚,一片热闹喜庆的景象。府中的下人们穿梭往来,忙着布置宴席,宾客们也纷纷前来道贺,欢声笑语回荡在府中的每一个角落。

贾政身着华服,满脸笑意地接受着众人的祝福,正和几位老友交谈甚欢之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马蹄声、呵斥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府中的祥和氛围。

众人皆是一愣,不知发生了何事,心中隐隐涌起一股不安。不多时,便见几个太监迈着大步走进府来,为首的太监尖着嗓子喊道:“贾政接旨!”

刹那间,贾府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惶恐不安地赶忙整理衣冠,跪地听旨。整个大堂安静得只能听见众人微微的喘息声和那太监展开圣旨的声音。

那太监扯着嗓子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贾氏元春,贤孝才德兼备,今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钦此!”

贾府众人先是一愣,仿佛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随后回过神来,顿时喜出望外,高呼“谢主隆恩”的声音在府中回荡。

贾政激动得眼眶泛红,双手都微微颤抖着,心中满是对女儿的骄傲,想着自家女儿如此争气,日后贾府必定更加荣耀昌盛了,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止不住。

他站起身来,对众人说道:“今日我儿元春得此殊荣,实乃我贾家之大喜,往后咱们行事更要谨慎,莫要辜负了圣上的恩泽呀。”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随后便开始热闹地讨论起如何筹备迎接元春省亲之事。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都,贾家一时之间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前来道贺的宾客更是络绎不绝,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往日里那些与贾府有些往来的人家,此刻更是殷勤备至,送礼的队伍在府门外排起了长龙。府里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忙碌起来,为迎接元春省亲做各种筹备。

管家们忙着安排人手采买各种珍稀物件,从名贵的丝绸布料到精致的古玩摆件,只要是能彰显贾府气派的,都一一购入。

工匠们则在府中的空地上大兴土木,开始修建那奢华无比的大观园。一时间,贾府内外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在这热闹之下,也藏着众人对未知的期待与紧张。

而在宫中的元春,得知自已加封贤德妃的消息后,并没有太多外露的喜悦。她深知这后宫之中,地位越高,责任越重,盯着自已的眼睛也就越多,危险自然也就越多。

她静静地坐在自已的宫殿内,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妆容,看着镜中略显疲惫却依旧端庄的自已,暗暗告诫自已,往后行事更要小心,切不可辜负了皇上的恩宠,也要为贾家多做打算,不能因为一时的荣耀就失了分寸。

她身边的贴身宫女彩月笑着说:“娘娘,您如今晋封了,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呀,往后在这宫中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呢。”

元春微微皱眉,轻声说道:“彩月,你莫要想得这般简单,这后宫之中,波谲云诡,今日的荣耀,明日或许就成了祸事,我可得时刻警醒着。”

彩月吐了吐舌头,说道:“是奴婢想得简单了,娘娘思虑周全,奴婢跟着娘娘,定也会小心谨慎的。”

终于,大观园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修建完成,那可真是雕梁画栋,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处处尽显奢华之态,宛如仙境一般。

园中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假山水池相映成趣,每一处景致都仿佛是能工巧匠们用尽心血打造而成。

贾府众人都盼着元春省亲的这一日早些到来,每日都要到园子里查看一番,看看还有哪里布置得不够妥当。

省亲那日,天色还未全暗,贾府内外就已经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众人都盛装打扮,翘首以盼。

女眷们身着华丽的衣裳,头戴精美的首饰,脸上带着既激动又紧张的神情;下人们也都换上了干净整齐的服饰,站在各自的岗位上,随时准备迎接。

不多时,远处传来了阵阵仪仗的声响,先是太监宫女们的队伍,他们步伐整齐,神情肃穆,手中拿着各种仪仗用具,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随后,元春乘坐的凤辇缓缓而来,那凤辇装饰得金碧辉煌,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是耀眼夺目。

元春下了辇,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亲人,眼眶瞬间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她深知此刻自已的身份,不能失了仪态。

贾母、王夫人等一众女眷见到元春,也是激动得泣不成声,想要上前相拥,却又碍于宫规,只能在几步之外行礼问安,嘴里喊着“娘娘千岁千千岁”,声音都带着哭腔。

元春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祖母,母亲,今日终得相见,我心中欢喜,却又难过,这些年在宫中,时刻思念着家中亲人,不知你们可都安好?”

贾母赶忙回道:“我的儿,我们都好,你在宫里才是让我们揪心呐,如今见你这般荣耀,我们也算是放心了些,只是这一分别,又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呀。”

元春又看向一旁的宝玉,眼中满是慈爱,招手让他过来,拉着他的手说道:“宝玉,我的好弟弟,你又长高了些,姐姐不在家,可有好好读书呀?”

宝玉眼眶泛红,带着些许委屈说道:“姐姐,我有在读书呢,只是时常想念姐姐,府里没了姐姐,总觉得少了许多乐趣。”

元春轻轻摸了摸宝玉的头,笑着说:“你呀,都这么大了,还这般孩子气,读书可是顶要紧的事儿,往后可要多用些心,莫要让姐姐失望了。”

宝玉点头应道:“姐姐放心,我定会努力的。”

元春又看向黛玉,笑着说:“林妹妹,你身子可好些了?瞧着还是这般娇弱,平日里可要多注意调养才是呀。”

黛玉微微欠身,回道:“多谢娘娘关心,近来倒是好了许多,有劳娘娘挂心了。”

元春点头,又对宝钗说道:“宝姐姐,我听闻你向来稳重,很是会照顾人,往后可得多帮衬着些府里的姐妹们呀。”

宝钗恭敬地答道:“娘娘夸赞了,妹妹定当尽力。”

这时,探春走上前来,行礼后说道:“大姐姐,这园子修得可真好呀,处处透着精巧呢,姐姐您快些进去瞧瞧吧。”

元春笑着说:“三妹妹向来是个有眼力见儿的,这园子我一路看过来,确实是耗费了不少心力,只是太过奢华了些,往后可不能再这般铺张了呀。”

探春应道:“姐姐说得是,我们记下了。”

之后,元春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大观园,一路游览,看着园内那巧夺天工的景致,她心中又是赞叹又是担忧,赞叹这园子的精美,担忧如此奢华恐遭人诟病。

她边走边轻声说道:“这园子实在是太过奢华了,往后切不可再这般铺张,要知道节俭持家才是正理呀,咱们贾家虽说如今荣耀,可也不能失了根本啊。”

众人皆点头称是,待走到一处亭台,那亭子周围翠竹环绕,清幽雅致,元春看着那匾额,思索片刻后说道:“此处便赐名为‘潇湘馆’吧,倒是清幽雅致,很是合我心意,想必住在此处的人,定能沾染几分这翠竹的气节呢。”

一旁的李纨笑着说:“娘娘这名字起得妙极了,这翠竹配着这馆舍,再加上这名字,越发显得雅致了呢。”

元春又陆续给几处地方赐了名,每一处名字都起得极为巧妙,尽显她的才情,众人听了也都纷纷称赞。

到了正殿,元春命众人坐下,又召来了宝玉。宝玉见到元春,眼中满是孺慕之情,赶忙上前拜见,嘴里说道:“姐姐,我好想你呀。”

元春拉着宝玉的手,细细打量着,眼中满是慈爱,说道:“宝玉,你又长高了些,可要用心读书,莫要辜负了这大好时光,往后也好为家族出份力呀,你是咱们贾家的希望,切不可贪玩了。”

宝玉乖巧地应道:“姐姐放心,我定会努力的。”

元春又看向众姐妹,说道:“今日难得相聚,我也想瞧瞧姐妹们的诗才,便命你们依着匾额题诗吧,也算是给这园子添些雅趣。”

众姐妹纷纷应下,便开始挥毫泼墨起来。黛玉写的诗清新脱俗,写完后,呈给元春,说道:“娘娘,妹妹献丑了,还望娘娘莫要笑话才是。”

元春接过一看,赞道:“林妹妹这诗写得真好,意境清幽,笔法细腻,果真是好才情呀。”

宝钗也呈上自已的诗作,说道:“娘娘,妹妹也写了一首,还请娘娘指点一二。”

元春看着,点头称赞道:“宝姐姐的诗透着一股大气稳重,也是难得的佳作呀。”

探春、迎春、惜春等也各有千秋,元春一一赏阅,不时点头称赞,还笑着打趣几句,一时间气氛倒也轻松愉悦了些。

待众人写完诗,元春又点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众人虽不明就里,却也不敢多问,只专心看着戏台上的表演。

这时,贾母凑近元春,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红楼梦通俗版 轻声问道:“我的儿,这几出戏可有什么讲究呀?”

元春微微摇头,轻声回道:“祖母,不过是看着觉着有意思,便点了,您且安心看着便是了。”

可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便到了元春该回宫的时辰,众人皆面露不舍,元春更是泪如雨下,她一步三回头地登上凤辇,离去前还不忘叮嘱道:“家中一切,都要谨慎行事,莫要生出事端,我在宫中也会时刻挂念着的,你们都要好好的呀。”

贾母在后面大声喊道:“我的儿,你在宫里也要保重自已呀,莫要太操劳了啊。”

自那次省亲之后,元春虽身处深宫,却依旧心系家中亲人,时常通过太监给贾府传递些物件或是口信,关心着府中的大小事宜。

有一回,太监给贾府送来了元春亲手做的一些糕点,还带了话:“娘娘说,这些糕点是她亲手所制,想着府里的家人们爱吃,便做了送来,让各位主子尝尝,也算是略表心意。”

贾母接过糕点,眼眶泛红,说道:“我的元春呐,在宫里那般忙碌,还惦记着咱们,真是有心了呀。”说着,便让众人分着尝了尝,那糕点入口细腻,甜而不腻,仿佛带着元春满满的思念之情。

宝玉拿着糕点,不舍得吃,说道:“这是姐姐做的呢,我可得留着慢慢吃,看着这糕点,就好像姐姐在身边一样。”

一旁的袭人笑着说:“二爷,娘娘惦记着您呢,您就吃了吧,吃了心里也甜呐。”

宝玉这才咬了一小口,细细品味着,说道:“嗯,这糕点里有姐姐的味道,真好吃。”

又到了元宵佳节,宫中处处也都挂起了彩灯,透着几分喜庆的氛围。元春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宫墙外的天空,心中思念着家人,想着贾府此时应该也是热闹非凡,便心生一念,亲手制作了一个灯谜,让太监送到贾府中,也好让家人猜猜解闷儿,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团聚之意。

那灯谜的谜面是“能使妖魔胆尽摧,声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贾府众人拿到灯谜后,都围坐在一起,开始琢磨起来。

贾政看着灯谜,沉思片刻后,猜出谜底是爆竹,心中却不禁一沉,想着这爆竹虽是一响而散之物,莫不是元春在宫中有着什么隐忧,借这灯谜来暗示贾家的命运呀。可他也不愿多想,怕只是自已多心了,便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叹气,脸上的笑意也淡了几分。

宝玉却是个急性子,挠挠头说道:“这灯谜倒有趣,只是这谜底有些让人觉得悲凉呢,一响之后便成灰了,感觉没个长久呀。”

黛玉轻轻瞥了宝玉一眼,说道:“你呀,就知道瞎琢磨,许是娘娘只是寻个乐子,哪有那么多深意呢。”可其实黛玉心中也隐隐觉得这灯谜没那么简单,只是不想让大家太过担忧,便故作轻松地说着。

探春笑着说:“二哥,你管它有没有深意呢,咱们猜着玩便是了,说不定姐姐就是想考考咱们的才思呢。”

众人心中其实都隐隐觉得这灯谜没那么简单,只是谁也不愿说破,怕坏了这佳节的气氛,便又开始讨论起别的话题来,可那一丝隐隐的担忧,却还是萦绕在众人心头。

而在宫中的元春,依旧坐在窗前,望着那灯谜,心中默默想着,这贾府如今看似繁华鼎盛,可这繁华背后又藏着多少危机呢,自已虽得宠,却也如那爆竹一般,不知何时便会消散,只盼着能多为家中谋划些,让这荣耀能多维持些时日。想着想着,不禁又添了几分愁绪。

不多久,贴身宫女彩月进来,见元春神色凝重,便轻声问道:“娘娘,您这是又在为何事忧心呀?莫要太伤神了,仔细身子才是。”

元春微微叹了口气,说道:“彩月啊,我虽在这宫中有着几分荣宠,可心里总惦记着家里。如今这贾府看似风光无限,可我怕这只是一时的表象,内里怕是藏着诸多隐患,我却鞭长莫及,只能干着急呀。”

彩月赶忙宽慰道:“娘娘您已经为家里做了许多了,那贾家有您在宫中照应着,定能顺遂的。您也莫要太忧虑了,免得愁坏了身子,那家里人知道了,更要揪心了呢。”

元春微微点头,说道:“但愿如此吧,只盼着家里人都能谨慎行事,莫要出了什么差池才好。”

时光流转,很快又到了端午节前,宫中的气氛也随着节日的临近变得热闹了些,各处都在准备着端午的事宜。元春念着家中亲人,便又让太监往贾府送去了不少节礼。除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命清虚观连做三天法事以求平安之外,还有诸多赏赐之物。

那太监带着一众小太监,抬着一箱箱的赏赐物件来到贾府,贾府众人赶忙迎了上去,恭敬地接过赏赐,又热情地招待着太监们。待太监们走后,众人便开始查看起赏赐来。

这一看,却让府里的人心中起了些波澜,原来元春赐给宝玉和宝钗的节礼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上等的宫扇、麝香、珠串等物,那宫扇上的绣工精美绝伦,麝香也是极为名贵,珠串颗颗圆润,一看就是精心挑选的好物。

而黛玉和其他姑娘们所得的节礼虽说也精致,但明显与宝玉、宝钗的相比低了一个档次,多是些寻常的绫罗绸缎和一些小物件。

宝玉拿到节礼后,先是一愣,随后便嘟囔道:“怎么宝姐姐和我的一样呀,奇怪呢。”

一旁的袭人笑着说:“许是娘娘觉得宝姑娘和你投缘呗,这也是娘娘的一番心意呢。”

黛玉看到自已的节礼后,心中却有些不是滋味,嘴上虽没说什么,可那落寞的神情却被细心的紫鹃看在眼里。

紫鹃悄悄对黛玉说:“姑娘,您别往心里去,说不定娘娘只是随意赏赐的呢。”

黛玉微微皱眉,轻声说道:“我又怎会不知这其中的差别,怕是娘娘有着别样的心思呢,只是这事儿,也由不得我呀。”

王夫人收到赏赐后,倒是心中一动,暗自思忖着,莫不是元春有意撮合宝玉和宝钗,这倒是件好事,宝钗那孩子稳重懂事,和宝玉倒是般配,日后若真成了,对贾府也是有利的。

想到这儿,王夫人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便对王熙凤说道:“凤丫头,你瞧这元春的赏赐,倒是有意思呢,看来她也是觉得宝玉和宝钗挺合适的呀。”

王熙凤何等机灵,立马会意,笑着说:“太太说得是呢,宝二爷和宝姑娘站一块儿,那也是极为登对的,若真能成了好事,也是府里的一桩喜事呀。”

而在宫中的元春,其实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了这样的安排,她觉得宝钗端庄大方,又懂得持家之道,若能与宝玉结为夫妻,日后定能撑起贾府的门庭,只是她不知这一番好意,却在府中引起了诸多微妙的情绪变化,也为后来府中的一些事儿埋下了伏笔。

过了些时日,贾府里众人聚在一起闲聊,李纨笑着打趣宝玉道:“宝兄弟,你看娘娘这次赏赐,可是对你和宝姑娘另眼相看呢,你心里头就没个想法呀?”

宝玉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大嫂子,你就别打趣我了,我可没想那么多,我与林妹妹才是最亲厚的,哪能随便想别的呢。”

黛玉在一旁听了,脸色微微一变,却又不好发作,只是冷声道:“哼,谁知道呢,许是宝二爷见着好东西,就忘了旧人了吧。”

宝玉一听,赶忙着急地解释道:“林妹妹,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我心里可只有你,那赏赐不过是姐姐的心意,我可没当回事儿呀。”

众人见他俩这般,也都识趣地不再多说,只是那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别样的气氛。

日子一天天过去,元春在宫中的日子却越发艰难起来,后宫之中新人不断,各方势力争斗不休,她虽小心谨慎,可还是难免心力交瘁。

起初只是偶尔觉得疲惫,精神不如从前,她还强撑着,像往常一样侍奉皇上,处理宫中的诸多事务,不想让家人担心。可慢慢地,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常常头晕目眩,到后来连起身都困难了,只能整日躺在床榻上,靠宫女们伺候着。

有一回,皇上前来探望,见元春这般憔悴模样,不禁皱眉问道:“爱妃这是怎么了?朕瞧着你身子越发不好了,可传了太医细细诊治了?”

元春虚弱地笑了笑,说道:“多谢皇上关心,臣妾许是近日着了些凉,有些乏累,不碍事的,歇一歇便好了。”

皇上心疼地握住她的手,说道:“爱妃莫要逞强,你可要尽快好起来,朕还等着你伴朕左右呢。”

元春眼中含泪,点头应道:“臣妾多谢皇上挂怀,定当尽力调养身子。”

可她心里明白,自已这病怕是难以根治了,只是不想让皇上太过忧心罢了。

无奈之下,她只好特宣召家中女眷四人前往宫中探望。贾府这边接到旨意后,顿时一片慌乱,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和王熙凤赶忙收拾了一下,心急如焚地进宫去了。

当她们来到元春的寝宫,看到病床上的元春时,都忍不住落泪了。元春面色苍白如纸,双眼无神,气息微弱,“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

贾母颤抖着双手握住元春的手,哭着说道:“我的儿啊,你怎么就病成这样了呀,可让祖母心疼死了,你一定要好起来啊。”

元春虽不能言语,却努力地眨了眨眼睛,仿佛是在回应贾母的话,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无奈。

王夫人在一旁泣不成声,不断地呼唤着元春的名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嘴里念叨着:“元春啊,你要是有个好歹,可让娘怎么办呀。”

邢夫人也抹着眼泪,说道:“娘娘吉人自有天相,定能熬过这一劫的,您可一定要撑住啊。”

王熙凤则在一旁轻声劝慰着贾母和王夫人,可自已的眼眶也是红红的,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太医们进进出出,换了好几拨,用了各种珍贵的药材,可那药仿佛都石沉大海,没有一点效果。

贾母拉着一位太医,焦急地问道:“太医啊,我这孙女的病到底怎么样了呀,您可得救救她啊,我们贾家可不能没了她呀。”

那太医无奈地摇摇头,说道:“老祖宗,恕下官无能,娘娘这病拖得太久,又积劳成疾,如今已然是药石罔效了,下官实在是尽力了呀。”

贾母听闻,差点昏厥过去,幸亏王熙凤在一旁扶住了她。

没过多久,元春便在这深宫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香消玉殒了。消息传回贾府,整个贾府顿时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哭声震天。

贾母受不住打击,一下子病倒在了床上,府中的下人们也都没了往日的精气神,个个垂头丧气,往日的欢声笑语仿佛都随着元春的离去而消散了。

贾政听闻噩耗,呆立当场,半晌才回过神来,老泪纵横,喃喃道:“我贾家的支柱没了啊,往后这可如何是好呀。”

宝玉更是哭得肝肠寸断,嘴里喊着:“姐姐,姐姐,你怎么就丢下我走了呀,我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啊。”

黛玉也红了眼眶,心中虽也悲痛,却更多的是对贾府未来的担忧,暗自思忖着,如今元春姐姐去了,这贾府怕是要变天了,往后的日子可不知会怎样艰难呢。

而随着元春的离去,贾府也仿佛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往日的荣耀渐渐褪去,各种问题和危机开始浮出水面,曾经繁华无比的贾府,开始一步步走向了衰败,那兴盛的景象终究成了过眼云烟,只留下无尽的叹息和回忆。

府里的气氛也变得压抑沉闷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愁,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却又无力躲避。

此后,贾府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那些往日里与贾府交好的人家,见贾府没了元春这层依靠,也渐渐疏远了起来。

府里的开销依旧庞大,可收入却日渐减少,经济上开始捉襟见肘。下人们也没了往日的安分,时有偷奸耍滑、中饱私囊之事发生。

王熙凤强撑着打理府中事务,可也是心力交瘁,时常对着账本唉声叹气,对平儿说道:“如今这府里是越来越难了,没了娘娘在宫里照应着,外面的人都敢给咱们使绊子了,这可如何是好呀。”

平儿也无奈地说:“奶奶,咱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尽量节省着些开销,看看能不能熬过这阵子吧。”

而在宫中,皇上偶尔也会想起元春,想起她的才情与温婉,不禁暗自叹息,对着身边的太监说道:“贾氏元春倒是个难得的贤德之人,可惜天妒红颜,这么早就去了,朕心中也是惋惜啊。”

太监赶忙附和道:“娘娘确实是难得的好人,想必在天上也会庇佑着贾家的,皇上您也莫要太过伤怀了。”

只是这世间事,终究是变幻无常,元春的离去,带走了贾府的辉煌,也让那些曾经围绕在贾家周围的故事,都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徒留后人去感慨那曾经的繁华与落寞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AA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红楼梦通俗版 http://www.220book.com/book/AA7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