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15章 临危登基:肃宗李亨面临的挑战(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章节无错乱精修!
 方忆lt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于756年至762年间在位。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母亲是元献皇后杨氏。起初,李亨被封为了陕王,并担任安西大都护。后来又改封为忠王,并兼任朔方大使和单于大都护等重要职务。738年,正式成为皇太子。随着755年安禄山叛乱的爆发,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离长安,太子李亨则带领两千禁军北上避难。不久之后,李亨被拥立为帝,随即亲自率领军队对抗叛军,最终在757年成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两座重要城市。之后,他迎回了从蜀地返回的唐玄宗。

尽管在位期间面临诸多挑战,肃宗李亨不仅致力于平息叛乱,还尝试解决天宝时期遗留下来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并且在文化、外交等方面也有所贡献。李亨还留下了一些诗歌作品,如《延英殿玉灵芝诗》和《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等,显示了他的文学修养。宰相张说曾称赞李亨有着非凡的气质和才能,认为他是国家的一大福祉。

早年经历

李亨出生在长安东宫的一个别殿里,初名李嗣升。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显赫的弘农杨氏家族,该家族在隋唐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李亨的父亲李隆基在与杨氏成婚前不久被立为太子。由于当时宫廷内部政治紧张,特别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佳,他一度考虑过让杨氏服用堕胎药以避免可能的政治麻烦,但最终没有这么做。

李亨出生后,并未与生母杨氏共同生活,因为按照宫廷规矩,太子妃王氏(后来成为唐玄宗的皇后)的地位高于其他姬妾,而王氏又没有自已的孩子,所以李亨被王氏收养,得到了她的悉心照料和疼爱。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到了715年正月,他的哥哥李瑛被立为皇太子。

李亨在五岁时(716年)被任命为安西大都护,以及多个地区的安抚大使,但这些职位都是象征性的,他并未实际就任。从这时起,唐朝开始有诸王遥领节度使的先例。为了培养王子们的学业,玄宗特意挑选了贺知章、潘肃等知名学者作为他们的老师,这大大提升了李亨的文化素养。

725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后,修建了“十王宅”,将成年的皇子们安置在这里居住和学习,由宦官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当时十五岁的李亨以忠王的身份住在十王宅中,并在此度过了十三年的时光,直到737年太子李瑛被废黜。

727年,李亨被封为忠王并改名为浚,同时担任朔方大使和单于大都护。三年后(730年),面对奚族和契丹的入侵,唐玄宗任命李亨为河北道元帅,率军抵御。到了732年,李亨率领的军队成功击败了奚族和契丹的联军,因此获得了司徒的加封。最后,在735年,他的名字再次更改,这次改为李玙。

艰难储君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太子李瑛被废后,玄宗开始考虑新的继承人。当时,最受宠爱的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琩是宰相李林甫推荐的人选,但唐玄宗更倾向于“年纪较长且仁孝恭谨、爱好学习”的忠王李玙(即李亨)。玄宗为此犹豫了一年多,情绪低落,饮食减少。最终,在高力士的建议下,唐玄宗决定立长子为储,于738年六月初三正式册立李玙为皇太子。

此后,李亨经历了多次改名:740年改为李绍,744年又改为李亨。成为皇太子后,李亨面临着来自宰相李林甫等人的政治威胁。李林甫及其继任者杨国忠作为朝廷的重要势力,对李亨构成了显著的挑战。而唐玄宗似乎不愿看到太子的权力过大,因此并未积极干预李林甫对李亨的打压。尽管如此,这段时期相对而言是李亨政治生涯中较为稳定的一段时光,因为他尚未遭遇足以动摇其地位的重大打击。

到了746年,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正月,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在京师长安向唐玄宗献上战利品,并表达了对李林甫的不满以及对韦坚的支持。这一举动将原本暗中的权力斗争公开化。李林甫得知此事后,迅速做出反击,并利用自已的职位优势加快了对反对派的打击力度。而杨慎矜成为了李林甫对抗太子集团的关键人物之一。

746年元宵之夜,太子李亨出游时在市井中遇到了韦坚。之后,韦坚又与边镇节帅皇甫惟明夜游长安城内的景龙道观。由于韦坚是太子妃的兄长,而皇甫惟明是重要的军事将领,他们夜间私下的会面给了宰相李林甫攻击的机会。

李林甫迅速行动,指示御史中丞杨慎矜上书弹劾韦坚,称其不应与边将“狎昵”。李林甫进一步向皇帝报告,指控韦坚和皇甫惟明图谋拥立太子。唐玄宗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调查。尽管他怀疑二人确有密谋,但他并不愿意轻易牵连到太子李亨,因此最终只以“过度追求晋升”为由惩治了韦坚,而没有涉及太子。

皇甫惟明的兵权则被转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后者与太子关系密切。这次事件中,虽然李亨一度面临危险,但最终未受牵连,而李林甫也未能达成打击太子的目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示了玄宗对太子的保护态度,同时也暂时平息了针对太子的政治风波。

风波迭起

韦坚被贬后,他的弟弟韦兰和韦芝上疏为他鸣冤,并试图拉太子李亨作证。此举却引发了唐玄宗的不满。为了自保,李亨急忙上表辩解,并请求与韦妃离婚以示清白。玄宗虽然对李亨加以慰抚并同意了离婚请求,但韦妃最终削发为尼。这次事件显示了李亨在政治危机中的谨慎态度,成功避免了进一步的牵连。

这事不久后,在746年底,李亨的妾室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卷入了一起由柳勣告发的政治案件,罪名涉及“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李林甫借此机会扩大案情,将多名官员牵扯进来,甚至一度威胁到太子的地位。然而,随着调查深入,发现是柳勣恶意诬告。尽管如此,玄宗依然谨慎处理,最终杜有邻和柳勣都在审讯中丧命,家人也被流放。这一系列事件给李亨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安抚李亨,唐玄宗安排他再婚,续娶了背景深厚的张良娣,后来成为了皇后。751年,张良娣为李亨生下儿子李佋(后封兴王)。尽管有了新的家庭,李亨仍保持着高度警惕。

直到752年李林甫去世,李亨失去了一位强大的政敌,但新任宰相杨国忠继续对他构成了威胁。李亨与杨国忠之间的明争暗斗持续了好几年,表面上平静,实则充满险象。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李亨才找到了反击的机会。这些经历也反映了李亨作为太子所面临的复杂政治环境,以及他在重重压力之下的谨慎应对策略。

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被迫带着少数妃嫔和随臣逃离京城。逃亡队伍在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时,发生了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兵变。

随着局势的恶化,太子李亨和他的亲信密谋策划了一次针对杨国忠的行动。他们通过宦官李辅国拉拢了禁军将领陈玄礼,为兵变做了充分准备。玄宗出逃时,整个队伍约有3000余人,而殿后的太子李亨率领的后队就有2000人,包括精锐的飞龙禁军。以及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也在队伍中负责护卫,这为李亨提供了发动政变的绝佳机会。

到达马嵬驿时,士兵们因饥饿和疲劳而情绪不稳,开始对杨国忠不满。利用这一时机,李亨策划的兵变迅速展开。禁军追击并斩杀了杨国忠父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然而,杀死杨氏家族只是第一步。为了彻底消除不稳定因素,士兵们要求处死杨贵妃。尽管这不是李亨最初的计划,但为了稳定军心,杨贵妃最终也被迫自缢身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陈玄礼参与了诛杀杨国忠的行动,但他仍然忠于皇帝,并在事后向唐玄宗表示效忠。这也确保了唐玄宗的人身安全,但同时也意味着李亨的进一步行动将受到限制。

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决定继续前往蜀地避难,而太子李亨则意识到自已不能再跟随父亲西行,必须另寻出路。因此,父子二人就此分道扬镳,李亨带领部分军队北上。分兵之后,太子的情况非常艰难,一路上风餐露宿,随时担心追兵和危险,队伍人心惶惶,难以安宁。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的治所灵武,李亨和他的随行人员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得以暂时休息和整顿,并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灵武登基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太子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灵武。756年,经过几天的筹备,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当地官员和军队的拥立下,在城南门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登基仪式,正式称帝,是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并尊父皇李隆基为太上皇。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的举动,实际上宣告了与远在成都的父皇唐玄宗政权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庭抗礼。然而,在当时极端紧急的情况下,这一决定被视为稳定局势的必要措施,所以当天他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作为新帝,唐肃宗即位之后立即着手重组军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从而开启了他致力于恢复国家秩序的统治时期。九月十七日,唐肃宗组织了一支由广平王李豫和名将郭子仪率领的大军,包括朔方军、回纥和西域的援军,共计约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向东讨伐叛军。

为了确保合作顺利,李亨安排儿子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增强了双方的信任。官军进展顺利,在长安西边的香积寺北面大败叛军,斩敌六万余人,迫使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成功收复了长安。按照之前的约定,回纥军有权在攻克长安后进行抢掠。然而,广平王李豫劝说回纥叶护太子暂时不要抢掠,以免影响后续对洛阳的进攻。叶护太子被广平王的智慧和远见所打动,同意推迟抢掠行动,转而全力支持东进。

百姓和士兵们看到广平王李豫时都激动不已,纷纷向他致敬,称赞他是汉人和胡人的共同主人。肃宗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欣慰,称赞广平王的表现超过了自已。随后,广平王李豫整军进入长安,安抚百姓三天后,继续率军东进,准备收复洛阳。同时,他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负责镇守长安。

唐军与回纥盟军联手击败了叛乱的部队。叛军将领严庄和张通儒等人放弃了陕郡并逃走,而广平王李豫与将军郭子仪则顺利进入了陕城。仆固怀恩带领士兵分头追捕逃跑的叛军。严庄首先抵达洛阳,向安庆绪报告战败的消息。得知消息后,安庆绪带着他的部下逃离洛阳。回纥军队进入洛阳,控制了财库,并在城中进行了三天的掠夺。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唐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丝绸给回纥人,这才停止了他们的劫掠行为。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谋害了其父安禄山,但唐肃宗并没有采纳谋士李泌提出的趁机攻击叛军老巢的建议,从而错失了一次消灭敌人的机会。到了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之乱中的叛军与唐朝军队在相州发生激烈战斗。然而,由于唐肃宗担心武将权力过大而不设元帅,仅派遣了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前去监督军队,导致唐军在这场战役中惨败。鱼朝恩则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了有能力的将领郭子仪,唐肃宗听信了谗言,最终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