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此刻回顾方才惊觉这位少年实际上只有五岁的岁月。
而在这小小的躯体内,竟藏着如此深远的战略与洞察力,
清楚认识到哪些物资才是稳固太子之位不可或缺的。
若说这样尚不能满足他的期望,他自已都不好意思承认。
站在嬴政身边的高级官员如王翦、隗状、王绾、李斯等人,在目睹天穹中的场景后,
亦开始揣测这位小太子背后的心思,
然而这样的推测未免太过极端,使得他们都犹豫不敢断言其真伪。
因为假如他们心中的设想确实存在,那这个出现在天上的“太子扶苏”实在是太过可怕。
【当一切都已备齐,“太子扶苏”立即命令刚加入他的官员团队的章邯,携带所有礼物出发,首次拜谒位列高位的右丞相王绾。】
【在秦国的文化中,右侧象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右、左两个丞相中,右丞相的地位略高于左丞相。】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太子扶苏”选择从访问地位最高的右丞相开始,以此表明他的尊重视角。】
【得知太子扶苏将至,右丞相王绾深感惊讶,即刻整装至府前恭迎。】
【二人遂于府邸中畅言一整个上午。时至午间,右丞相王绾满面微笑,再次陪送太子至府门处告辞。】
【在外,过往路人皆目睹此景:只见太子扶苏极尽尊贵地以“王师”称之,并谦逊道自已见识短浅,恳求“王师”多加指导。】
【面对此言,右丞相王绾摇首称谢,赞赏太子天生聪睿,乃是大秦国宝,怎会有愚昧之理!又表明但凡太子心怀学业,他定会倾其所知悉心教导。】
【一番温馨的告别后,太子扶苏方乘车渐行渐远。而王绾仍立于门前,遥望其去路直至消失于视野外才返回府邸。】
【午后,太子扶苏再度遣章邯持赠礼前去拜访左丞相隗状。两相会谈终日下午,至晚,左丞相亲自送行。】
【左丞相公开赞誉太子,称其乃秦国之曙光,国之未来看太子即可安宁无恙!】
【随后,在一轮深情告别中,左丞相如影随形目送太子马车远离,直至不可见,这才转身入府。】
【翌日清晨,太子携法律家先贤之手迹拜访廷尉李斯。及午,李斯亦亲身于门边相送,并亲切地请太子留下。】
【廷尉同样当众夸赞,预言将来辉煌大秦国者正是太子扶苏无疑。】
【分别后,是日下午,太子带着一份自称由昔日前贤孙武亲手撰写的《孙子兵法》残卷前往拜访大将军王翦。虽然这本完全版的兵书不仅藏于王宫府库里,王翦本人亦拥有数册副本,但这残篇作为可能是前贤孙武的手稿,则更显珍贵非凡。】
【与大将军一番深入交流直至傍晚,王翦亦如先前诸位,亲至府前为太子作伴送别,当众赞扬,在未来的智勇秦王和天才的太子带领下,秦国会彻底统一六国,开创一个新纪元。】
【辞别大将军后,再接下来的一晨,太子扶苏携一份据传为管仲亲笔《管子·兵法》的部分原文前去拜访蒙武。】
【太子同蒙武在府中交流了一个早上,最后同样由主人亲自护送太子离去。】
【蒙武也当着众人的面盛赞太子扶苏,并打趣说自已的两个儿子不如太子聪慧,若能有太子的一丝聪明,便是蒙家祖坟冒青烟了。】
【太子扶苏谦逊地表示自已还有很多不足,需继续向蒙老将军多多求教。】
【最后,太子告别了蒙家,径直往皇宫而去。】
【蒙武一直站在府门口目送太子的车马直到视线尽头,方才回府。】
---
在一旁观察这一切的武成侯王翦转头看向右丞相王绾,投去了一瞥惊奇的目光:
“太子不过给您带了几剂药材补品,听您聊了一个上午的大秦国事,期间只说要多请教,出了门你便当众赞扬太子是大秦的麒麟子,你什么时候这么善夸人了?”
右丞相王绾则理直气壮:
“看天幕中太子扶苏的表现,我说他为大秦之麒麟,难道不对吗?”
“莫非你这位武成侯已达到这等地步,觉得连这样的表现都无法被称为‘麒麟子’?”
武成侯王翦微微皱眉:
“我们观其行为与天赋,作者“奕霖1”推荐阅读《大秦:天幕现世,太宗扶苏引风云》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称其为‘麒麟子’并不为过。”
“但是你知道多少关于天幕中的太子呢?”
“最多不过是在上次册封太子大典见过一面而已。”
这时,左丞相隗状插话进来了:
“武成侯批评人前先看看自已吧。”
“你看你在和太子扶 进餐之后,出门就开始吹嘘太子。”
“之前你也只是在那场大典见过他一次。”
武成侯王翦的目光转向左丞相隗状,又顺便给了廷尉李斯一眼:
“那些溢美之词都是你们挑起来的:有人称赞他是麒麟子,有人称他会是秦朝未来,还有人认为他会光大门楣。”
“我本想低调一些,但被你们影响也只好跟风了。”
而廷尉李斯完全没有注意到武成侯的眼神,他沉浸在天幕中的太子扶苏唤他“李师”时那种莫名的满足感中。
不知为何,那一声呼喊让他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安慰与激动。
一旁的蒙恬和蒙毅看着天幕中的太子,悄悄看了眼不远处的真实版长公子扶苏,不禁摇头苦笑:
没有对比便看不出差别,可真要一对比才发现,确实是霄壤之别。
天幕中的太子从一开始就清楚身为储君该结交并巩固哪些势力来支持他的身份地位。而这真实的长公子扶苏呢?
在秦国朝堂之中,以贵族代表的左丞相隗状与右丞相王绾为首的文臣们,并未与长公子扶苏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而法家代言人廷尉李斯不仅未曾受到扶苏的亲近,反而因后者屡次上书指责其执法过于苛刻而关系恶化。
坦率地说,这样公开对立的行为实在欠妥,毕竟此时的扶苏尚非正式的太子候选人,而廷尉李斯则是深受始皇帝信任的 之一,这种举动难免显得冒失和不成熟。
况且李斯个性严肃谨慎,从不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与他公开为敌实非明智之举。难道扶苏觉得当太子太过容易,需要给自已制造些障碍吗?
至于武将方面,虽说领军之家的蒙家与王家在军中地位显赫,但也少有见到扶苏主动接近这些家族的迹象,相反他倒是过分依赖儒家学者,令人生疑。若非蒙恬、蒙毅二人谨守君臣之礼,或许会真想知道扶苏脑中是否被儒学观点填满,并质疑他对支持者的清醒认识。
秦国继承大统之事固然由始皇帝定夺,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此之下存在四大势力——即贵族派、法家派、将领派与学士派,他们的声音亦有重要的分量。这四大势力皆具备资格向始皇帝提供推荐意见,而且即使圣意已决时也会重视其态度。
然而,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大臣,他们绝不会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轻易表态,以免惹来祸端。毕竟,即使有足够的资格发言也不等同于必须发言。但即使他们保持沉默,始皇帝立储之时也必会考虑各方态度。因此一位无法获得任何一方支持或者认同的人是极难成为稳固的储君候选人的。
综上,尽管扶苏身为长公子且才华出众,但在争取关键势力的支持方面表现不够充分,这是始皇帝迟迟未能立他为储君的一个重要原因。想要顺利登基成为太子,至少得得到一至两派实力派系的认可和坚定支持。
这样,未来太子登基为皇帝时,才能有效借力打力,拉拢一部分人、约束另一部分人,最终掌控整个朝廷。
然而长公子扶苏这些年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与文官和武将四大派系的距离越走越远。正如在原历史中,始皇帝发现扶苏从未主动寻求文官武将支持后,直接将他派往了上郡蒙恬将军麾下任职。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因扶苏直言上谏让他不满,更重要的是借此将扶苏和蒙家这一重要的军事派系绑定在一起。接着再安排扶苏娶王家的女儿为太子妃乃至未来的皇后,也使得扶苏能获得王家武将的支持。
借助蒙家和王家这两股力量的支援,扶苏未来继位之时,足以压制其他两个文官派系。而如果他在位期间培养一支忠于自已的文臣力量,那么他便能完全掌控朝政。
始皇帝虽然规划周密,却未曾预料到会突然去世,更未预见到扶苏因一道伪造诏书而选择了自行结束生命。有时候蒙恬兄弟也曾想告诉长公子扶苏,与强大的文臣武将相比,像淳于越这样的儒学博士根本不算什么。与其花时间与那些博士辩论,不如来他们家中做客,并借此向外传达蒙王两家对其支持的信息,从而赢得更大的支持。
听始皇帝的话,不要在公众场合频繁谏言以免损毁其颜面,这样做可以让扶苏成为太子的道路更加顺畅。
(http://www.220book.com/book/AOS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