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那些儒家博士如淳于越等人见到了太子扶苏与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以及右丞相王绾等 交往,眉头紧皱。假如天幕中显示的时光流逝与他们的世界相同,那天幕中的他们见到扶苏还有几年时间才能在秦王招贤纳才之际真正相见。
但问题在于那时一切或许已经晚了。因为在此地,长公子扶苏并未积极去联络这些重要官员,所以这些人也没有主动与他建立联系。当他们入秦教导长公子扶苏的时候,才有机会传播儒学思想给扶苏,并令其产生抗拒其他流派学术的心理,进而只对儒家亲厚起来。
然而根据天幕中所示,接下来这几年中,太子扶苏显然将会更加频繁地与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和右丞相王绾等人交流。等到真正的见面机会来临,想要说服并亲近他可能会变得极其困难。
尽管儒生淳于越等人极其不希望看到太子扶苏与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等人心意相通,太子扶苏在天幕上的命运轨迹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心愿而改变。
在前韩故土之上,张良目睹天幕中太子扶苏的动态,内心不禁涌起一声叹息。天幕中的太子扶苏不仅受到暴君嬴政的喜爱与器重,现今更是得到了秦国众多文武百官的支持。在此情境之下,太子扶苏的地位几乎是无人能撼动的稳固。这一事实让张良再次感慨命运不公。既然秦国已经孕育了席卷六国的暴君嬴政,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天赋卓越的太子扶苏。即便是另一个时空中的人物,张良亦感此不平。若这般天赐的英才出自他们六国或他所在的韩国,与他共事,即使面对暴虐的嬴政亦无所畏惧!
在淮阴的一方土地上,年轻的韩信对于天幕中太子扶苏的举动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并不理解。但他很清楚《孙子兵法》及《管子·兵法》的意义,那是教导人们布阵与用兵之精髓!身为天生对军事指挥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韩信对这两部典籍同样充满好奇。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获得《孙子兵法》的王翦,还是收到《管子·兵法》的蒙武,都未即刻翻开阅览,而是将这些珍贵的手稿郑重地放置在一旁,转而与太子扶苏开始了轻松的闲谈。这使得希望通过天幕免费学习一番《孙子兵法》与《管子·兵法》的年轻韩信深感失望。
"真希望能完整地阅读一次《孙子兵法》,也能了解那未曾听闻的《管子·兵法》的内容呀。"年轻的韩信望着地上随手绘制的简易两军对峙图,略带沮丧地说出自已的心声。
(注:故事接着描述了太子扶苏拜会蒙氏家族之后,返回宫廷拜访其太祖母华阳太后的过程。华阳夫人,原为秦孝文王嬴柱的妃嫔,因其深得宠爱,后来被立为正室夫人,并随秦孝文王嬴柱即位而成为华阳王后。虽然华阳王后深受孝文王喜爱但未育有子女。后经由当时的 吕不韦的提议,华阳王后收秦庄襄王嬴异人作为嗣子,并更名为嬴子楚。至秦庄襄王嬴子楚继位为王后,追封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其亲生母亲夏姬,则受称‘夏太后’。后宫中,华阳太后与夏太后各踞一方,地位并驾齐驱。直到夏太后在秦王政第七年逝世,后宫之中华阳太后的身份再度显得更为尊崇与不可取代,这不仅是源于她自身的地位,还在于她所展现的政治智慧。)
平白来说,自从秦孝文王嬴柱离世后,华阳太后再没凭自已的地位对秦庄襄王嬴子楚或秦王嬴政发号施令。
反而她选择闭门不出,安居于华阳宫中。
相比之下,她远比后来支持嫪毐叛乱的赵姬更受人尊重,简直就是人间的好祖母。
所以即便素以强悍闻名的秦王嬴政,在面对这样一位不添麻烦的祖母时,心中也会对她多几分敬重。
而太子扶苏特意前来拜访华阳太后这位太祖母,原因在于,她是现在秦室宗亲中现存身份最显赫者。
换句话说,华阳太后可以说是代表了秦室宗亲的象征。
若能得到她的赞同,等于获得了更多来自秦室宗亲的支持。
尽管眼下他已赢得了多位重要大臣的信任,但对扶苏而言,为自已的太子身份增添更多助力总是好的。
于是在与华阳太后的一番稚气对话博得了她老人家的笑容后,太子扶苏也透露出他的父亲秦王派遣他访问王室宗亲并赐赠千金的事宜。
然而,华阳太后不会去细究这些所谓的父王的指令是否真是出自秦王,或是太子扶苏一时的即兴言辞。
毕竟扶苏只有五岁,这孩子怎么可能 思考出这样复杂且充满政治考量的行为。
因此,华阳太后很自然地从中"读"出了背后的含义——秦王嬴政希望通过她来加强扶苏在秦国宗室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明了这点后,就连华阳太后也在心中为她这位曾孙子感到温暖:嬴政真是用心良苦地维护他的后代啊。
但说到愿意为曾孙站台和支持,华阳太后也并不推辞。
首先,这两年来扶苏经常到访华阳宫,这使得她对其这个聪明伶俐的曾孙子生出许多喜爱。
其次,华阳太后非常了解,即使表面尊贵,实际上支撑她这一切的并不是故秦孝文王嬴柱,
而是她的嗣子秦庄襄王嬴子楚及现在的秦王嬴政。
她与这一系血脉休戚与共,兴衰相连。
只要秦的皇位仍掌握在这一脉血统之中,除非她自已做出愚蠢之事,否则这份荣耀将一直延续至生命的尽头。
所以,为了维持自已的荣耀,支持扶苏也就是帮助她自已保有这一地位。
于是华阳太后用自已的名义邀请了众多有影响力王室成员入宫聚会,
并在聚会上公开发表了对太子扶苏的喜爱和肯定。
接下来,她让扶苏当场将那笔钱物分发给现场的所有宗亲长辈。
在夜幕低垂之时,秦国皇帝嬴政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感叹。
每次当他自认为已经充分预估了天宫之上太子扶苏的举动时,却往往发现自已又一次低估了他。原本以为,太子将拿出的那笔丰厚赠金会均分给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等几位重臣。然而事实完全超乎他的预料——太子扶苏居然直接前往宫中拜见华阳太后,并以另一位“嬴政”的名义,巧妙地安排了一次对皇族亲族的宴请,接着才慷慨地将那千金一一赠与在场众人。
虽然这些金银数目对在场诸人而言不算巨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见证了华阳太后公开的支持态度;再加上这位所谓的“另一秦王嬴政”藉由扶苏传达出的一种久违友好。自继承秦国之位以来,不论是他本人还是那位天宫之上的影子,皆长期实行着对皇族内部权力的有效制约。此举意在加强与集权化其作为君主的力量。如今,若这些宗室欲求挣脱这种潜在压力的影响,最佳策略莫过于全力辅佐那位受到“秦王嬴政”赏识且显现出善意的太子扶苏。于是,在天上世界里,随着王室的支持汇聚,扶苏获得了来自秦国皇亲国戚的强大助力。
与此同时,嬴政也修正了先前关于太子四柱架构的看法。他曾假设所谓的四柱应是由文官体系中的左右两位丞相所代表的贵族集团、李斯廷尉代表的法学派,以及军队中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及蒙氏兄弟(蒙毅与蒙恬)共同构成的武将团体共同支撑而成的格局。现在看来,官员与将领只占据了四柱中的两个位置,皇室血亲则构成了坚实的第三根柱石。至于第四根关键性的支柱到底是什么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嬴政发现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派别似乎已经被纳入了太子扶苏的政治网罗之中。暂时,他还找不出哪一股力量足够强势,能与其他三股势力平起平坐,形成稳定的支撑系统来稳固与增强太子的地位。
晚宴结束后,太子扶苏即刻前往觐见父亲。关于近期儿子连串举动的消息,秦王自然是一目了然,同时亦洞察到了儿子试图构筑除王室外的四座基石,以额外确保其继承者身份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这四基之中最先确立的一脉,正是以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以及廷尉李斯等文官为首的政治群体。
第二道支撑秦国太子地位的力量是像王翦、蒙武等杰出将领所带领的军队。第三道支柱则由华阳太后为首的王室家族成员构成。
即便现在这些支持大多只是口头上的承诺,随着日后的交流加深和我避免对其的干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愈发牢固地站在太子扶苏背后。终有一日,这些支柱会完全绑定在扶苏的身上,成为他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持力量——也就是他的四大柱石。或许到时候,“太子四大柱石”就应被称为“秦王四大柱石”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AOS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