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八十六章 花木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民国之大帅求放过我要搞事业 http://www.220book.com/book/D15V/ 章节无错乱精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贵州“天无三日晴”,今天竟是个难得的晴天,晚上还有清凌凌的月亮挂在窗前,漫天的繁星闪烁。

入秋了,山里的夜晚凉意入骨,婉春翻了个身,睡不着。女儿生日已过一个月,一晃她都十岁了,婉春真是很想她。

夏筠跟她说,女儿很能干,学习也很好,跟着几个表哥上学,每天都是最早起来朗读的。

婉春从枕头下翻出夏筠带回来的女儿的照片,她就着月亮,看了又看。女儿在照片后面写上“给我亲爱的姆妈”。

婉春亲了亲照片上的女儿,宝贝,阿爹姆妈虽不在你身边,但心时刻都在你的身边呢,姆妈每年都给你准备了生日礼物,等见面的时候一块给你。

婉春正想着心事,木门就被啪啪啪地拍响。“项医生,项医生,来了个危重伤员,明医生喊你赶紧过去。”

“好,我马上来。”婉春掀起被子就起来,边穿衣服边往外走。

“这么晚了,是哪里来的伤员?我也去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陈姐姐也起来。小玉这段时间到前线战区医院去了,还没有回来。

她们的宿舍离治疗室手术室不远,从土路下了一个坡就到。路边,灯泡挂在树枝上发出昏黄的光,两人小跑着往下走,婉春看到手术室门前几个医生在跟她招手。

“车祸,重伤,刚送去X光队检查过了,全身多处骨折,肺部损伤严重,出血量大……”明医生跟他们几个赶来的医生介绍情况。“得马上进行手术。”

换上手术服,消毒,洗手,站在手术台前,婉春等着护士递上消毒好的手术刀时,深呼吸一口气,手术室虽安了好些灯但还是暗,她最怕夜晚做手术了,双倍的考验。今晚,又得是一个不眠夜。

手术连续进行了好几个小时,骨科的医生也一起,时髦点说就是他们现在也在搞联合多学科治疗。

等婉春走出了手术室,看到门口站着一个小伙子。“医生,他有没有事啊?”

婉春看了他一眼,小伙子似乎守了一夜,着急地问她。“救回来了。”她回道。

他轻呼出了一口气:“救过来了就好,吓死我了,他车翻下坡了,我刚好路过,把他从压垮了的驾驶室里救了出来,然后就马不停蹄地送到医院给你们,幸好没耽误事。”

“你做得很好。”婉春夸他。

他不好意思地笑:“都是同胞,看到了总要伸把手的。”

“小伙子,你是这位姑娘的什么人呀?先过来这里填个表签个字。”陈姐姐喊他。

“姑娘?那个姑娘?”小伙子似乎惊呆了。“你说他是个姑娘?”

“还能是哪个?你送来的这个啊。姑娘怎么了?你不知道她是姑娘?”陈姐姐笑着问他。“难不成她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我们的女兵也不少啊。”

“你是不知道啊,那条路上跑的开这种车的都是我们南洋来的司机啊,没见说招过女的,你别弄错了。”小伙子说。

陈姐姐呵呵笑起来:“是男是女,我们医生能分不清?这么说你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了?那先登记你的名字吧?你是南侨机工队的啊?怪不得这么晚回。你说这个姑娘也是司机呀?那她可真厉害的……”

忙了一夜,天都亮了,婉春几个坐在手术室前的休息椅上,每救活一个伤员,都是令人高兴的事。他们等着等会儿病人醒了观察情况,这下子听着陈姐姐跟小伙子的谈话,不禁笑起来。

原来他们是南侨机工队的啊。婉春在现代的时候也听过这个名字,只是不太了解,但到了图云关后倒是很了解了,因为外援的医疗物资都是他们帮救护总队运回来的,婉春知道他们,但因为她平时挺忙,要做手术还要给卫训所的学员上课,而且需要运输的物资很多,这些南侨机工在图云关也来去匆匆,所以婉春对他们不是很熟。

提到南侨机工队,那就不能不提滇缅公路。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口岸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陷,国际军事运输濒临断绝。1938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战时我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

滇缅公路自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内可连川、康、黔、桂四省,外可通曼德勒、仰光,成为我国与东南亚联系的纽带,海外华侨捐赠的军需物品、药物和世界各国支援的军火物资均依赖此路输入。

1938年,为了修滇缅公路,云南全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路中,全线每天工作人数最多时达20万人,各族民众包括老弱妇幼自带干粮和工具,长途跋涉到工地,风餐露宿,冒着酷暑和瘴疠瘟疫,在没有或极少报酬的情况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越民国之大帅求放过我要搞事业 开始筑路工作。他们用大锤、火药炮杆、十字镐等十分简陋的工具,一米一米地往前修。众多民工在修路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国外专家说这条路至少要修3年,云南老百姓靠手挖肩挑,克服了常人不可想象的艰难险阻,硬是用9个月就修好了。那些外国人都赞叹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这种精神为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

新抢修的滇缅公路,地势险恶,山路崎岖,这样恶劣的行车环境,非有熟练的机工难以胜任。但当时国内技术娴熟的司机与修理工十分匮乏,一时要训练这种人才,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希望代招募华侨机工回国,以救燃眉之急。

陈嘉庚立即于1939年2月7日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并在报上刊登广告,号召机工回国服务,共拯危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陈嘉庚先生振臂一呼,立即得到南洋华侨的热烈响应。仅在1939年的2月至8月的半年内,前后共有9批机工回国,总数达3200多人。他们当中,既有普通司机、修理工,又有富家子弟、工程师、大学生等,但都在爱国号召下不落人后,共赴国难。经过简单训练后,陆续投入到滇缅公路去跑运输。

1940年7月,英国政府屈服于日本压力,下令从7月18日至10月18日禁止汽油、武器、弹药、卡车和铁路材料等五类物资经由滇缅公路运至中国。当时,滇缅公路是物资陆运中国的唯一通道,而英国政府将医疗器具和医用药品等非军用物资也列入禁运范围,这给救护总队的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林教授还为此去跟英方交涉好久。

幸好,10月底,滇缅公路在关闭三个月后重新开放。日本人对此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唯一的办法就是派出飞机进行轰炸。

为躲避日军的炮火,敌机来时机工们就把车开到树下或隐蔽的地方,没有袭击时就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地行进。在通过一些开阔地段或桥梁时,机工们就夜间行驶,为了不被日军发现,他们甚至不开车灯,摸黑前进。

婉春他们等了一会儿,人醒了,状态不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这姑娘真了不起,开着大卡车呢。我听那些司机说,这条路蜿蜒盘旋九曲十八弯,还得时时留意鬼子的飞机。”吃早餐的时候,陈姐姐说。

婉春也觉得她真是了不起,每日一有空就去看她,尽力治疗。

熟悉后,她告诉婉春她们,她叫李月美,马来西亚华侨,刚满20岁,去年在招募机工报名处因是女生而遭拒。之后,她效仿“花木兰”,女扮男装,将头发剃光,瞒着父母再次报名,并顺利成为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的一员,被分配到贵州担任司机。

这些年轻人都是好孩子。天气渐渐冷起来,小姑娘的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冬天到的时候,她已经可以拄着拐棍在空地上走走了。

这天,婉春和陈姐姐吃了饭回来,看到她在外面走动,那天送她来的小伙子亦步亦趋跟在她身后。

“要不要我扶你?你可别摔倒了。”他紧张地说着。这小伙子每次运物资到图云关,总要来看看她的。

“你别挨我那么近,离我远一些。这都是人呢。”姑娘低声跟他说。

“你过河拆桥啊,我可是你的救命恩人。”他笑着说。

姑娘脸色有点红:“人家做好事都不留名,哪里像你这样的。”

“那行,那我以后不说了。”

“你爱说不说。”

年轻人谈恋爱就是好玩,婉春和陈姐姐笑呵呵地绕了一条路走。

两人刚走了几步就遇到林教授。

“您什么事这么乐呵啊?”婉春问他。

“陈先生汇来二十一万元,补助我们医校建设。”他说。

“哎哟,那真是太好了。”婉春说。他们经费实在是缺。前几个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先生到他们图云关来考察,知道他们缺经费后,表示会帮他们解决,他在国内考察完回到新加坡就马上汇款过来,可见关心。

“这些捐款来自劳苦的华侨,他们把三角五角的零星小款凑成了偌大的数目贡献祖国报效祖国…我们不能浪费一丝一缕啊。”林教授叹口气,跟她们说。

婉春他们心里感激,跟林教授聊了一会儿,天气冷,她们喊他赶紧回去休息,两人也回了宿舍。

回到宿舍,陈姐姐在日历上又划了一笔。“1940年还有两天就过去了呢,婉春,我们又坚持了一年。”她笑着说。

是啊,她们又过了一年了。有些人,却永远停留在这一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D15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民国之大帅求放过我要搞事业 http://www.220book.com/book/D15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