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的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苏彦站在码头高台上,望着眼前这支规模不大的水师——二十艘战船在晨光中列阵,桅杆如林,帆影如云。
"末将戚继光,拜见督师大人!"一位身材魁梧的将领单膝跪地,甲胄铿锵作响。
"戚将军请起。"苏彦亲手扶起这位传奇名将,"久闻将军'戚家军'威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戚继光年约西旬,面容刚毅如铁铸,左颊一道刀疤更添悍勇之气。他麾下这支水师虽仅三千人,却是从江浙带来的百战精锐。
"督师过奖。"戚继光声音洪亮,"末将奉调北上时,听闻大人曾以三千轻骑取兰州,神乎其技!"
苏彦笑而不语,目光扫过水师战船。这些福船造型的战舰装备了佛郎机炮,但数量有限,每船仅两门。
"将军以为,我水师比之倭寇如何?"
"船不如人,炮不如人。"戚继光首言不讳,"所幸将士用命,尚可一战。"
典型的戚氏风格——实事求是,不尚虚言。苏彦暗自点头:"若给将军新式战船、精良火器,可能扫清海疆?"
"大人!"戚继光眼中精光暴涨,"若有精良装备,末将愿为朝廷肃清万里海波!"
"好!"苏彦拍案,"沈括!"
随行的沈括立刻展开一幅图纸。这是他们根据现代舰船知识改良的"鹰船"设计图:船首尖锐如刃,两侧各设六门改良版迅雷炮,船舱采用水密隔舱设计。
"这......"戚继光如获至宝,粗糙的手指小心抚过图纸,"船型狭长,必是迅捷无比;炮位设计精妙,可全向射击......"
"首批十艘,己在登州开建。"苏彦笑道,"此外,每船配'火龙出水'十二具。"
"火龙出水"是沈括改良的原始火箭,射程虽仅百余步,但齐射时铺天盖地,对敌舰帆缆杀伤极大。
戚继光激动得虎目含泪:"末将......末将必不负督师厚望!"
视察完水师,苏彦一行转道蓟州。这里是他名义上的驻节地,城墙高大坚固,但守军暮气沉沉——多是世袭军户,训练废弛。
"督师大人,这是蓟镇兵册。"总兵官马芳恭敬呈上名册,"实有兵员两万八千......"
"实数不足一万五吧?"苏彦打断他,"且老弱居多。"
马芳额头冒汗:"这......"
"本督不是来查空饷的。"苏彦语气缓和,"从今日起,蓟镇推行'募兵制',淘汰老弱,招募精壮。月饷二两,立功另赏。"
"二两?"马芳瞪大眼睛,"这......太丰厚了!"
确实丰厚。当时边军月饷不过一两,还常被克扣。苏彦这是要用高饷吸引人才。
"但有条件。"他取出一本小册子,"按此标准考核,不合格者淘汰。"
这是借鉴现代军事训练制定的《新军操典》,从队列到火器使用,事无巨细。马芳翻看几页,脸色越来越凝重:"大人,这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不高如何御敌?"苏彦冷笑,"鞑靼骑兵来去如风,我军若连队列都站不齐,岂非任人宰割?"
改革雷厉风行地展开。短短一月,蓟镇淘汰八千老弱,新募五千精壮。苏彦亲自督导训练,从站军姿到火铳齐射,一丝不苟。士兵起初叫苦不迭,莜茏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但拿到足额饷银后,渐渐有了精气神。
"还不够。"苏彦对沈括说,"得搞次实战演练。"
机会很快来了。五月,探马报告小股鞑靼骑兵骚扰古北口外村庄。苏彦亲率三千新军出击,采用"车阵火器"战术——将偏厢车围成圆阵,火铳手轮番射击,骑兵待敌溃时出击。
战斗毫无悬念。鞑靼人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火力网,丢下百余具尸体仓皇逃窜。明军仅伤三人,大胜而归。
"督师神机!"马芳心服口服,"这战法比单纯骑射强多了!"
"战法再好,也要将士用命。"苏彦犒赏三军,同时将战报八百里加急送京。
捷报传到京师,新君的反应耐人寻味——下旨嘉奖,却将功劳归于"陛下运筹帷幄",对苏彦只字未提。更微妙的是,兵部随后发文,要求蓟镇"谨慎用兵,勿启边衅"。
"这是忌惮您练兵有成啊。"沈括忧心忡忡。
"意料之中。"苏彦不以为意,"继续我们的计划。"
他的计划远不止练兵。借着督师身份,苏彦在蓟辽保三镇推行一系列改革:改良火器、修筑棱堡、开设医营......甚至建立简易的军邮系统,加快情报传递。
七月,青囊从京师来信,透露两个重要消息:一是新君宠信的冯保正在拉拢言官,准备弹劾苏彦"专擅边事";二是太医院库存的"定心丹"突然被大量领用,去向不明。
"冯保不足惧,但'定心丹'......"苏彦眉头紧锁。这种药能缓解阿芙蓉毒瘾,若被滥用......
"报——"亲兵匆忙闯入,"登州紧急军情!"
戚继光的密信言简意赅:发现倭寇与朝鲜叛军勾结,疑似得到辽东某将暗中支持,意图侵犯东江!
"辽东将门......"苏彦立刻想到李成梁家族。这个盘踞辽东数十年的军阀世家,向来拥兵自重,与朝中清流不睦。
"要干预吗?"沈括问。
"不,先让戚继光练练手。"苏彦回信叮嘱戚继光谨慎行事,同时派细作潜入辽东调查。
八月十五,蓟镇校场举行中秋比武。新练的铳手百步穿杨,炮队精准摧毁三百步外的标靶,看得受邀观礼的蒙古诸部使者目瞪口呆。
"督师大人。"宴会后,朵颜卫使者悄悄求见,"我家首领想问......明军可需战马?"
这是试探!朵颜三卫名义上臣服大明,实则摇摆不定。苏彦不动声色:"上好战马,自然需要。"
"那......"使者压低声音,"用铁器交换如何?"
明朝严禁向蒙古出口铁器,以防其铸造兵器。苏彦故作沉吟:"此事需从长计议。"
送走使者,他立即修书杜璟:建议在宣大重开"茶马市",用茶叶、布匹等物资换取蒙古战马,既解决明军缺马问题,又能笼络诸部。
信刚送出,京师就来人了——是赵平安,风尘仆仆,面色凝重。
"老爷,京中出大事了!"他取出一封血书,"杨涟大人被廷杖重伤,杜阁老称病不出!"
杨涟上疏弹劾冯保"结党营私、蛊惑圣听",反被诬陷"诽谤近臣",当庭杖责八十,险些丧命。而杜璟为杨涟求情未果,愤而称病。
"新君竟如此昏聩?"沈括怒道。
"未必是昏聩。"苏彦冷笑,"这是要清洗朝堂啊。"
(http://www.220book.com/book/IDD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