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章 得获仙缘

小说: 求仙学道   作者:每一个故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求仙学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ISN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石佛岩上,于冰满心虔诚地追寻着神仙的踪迹,渴望能得到修行的指引,却未曾想遭遇了那居心叵测的和尚,被其用卑鄙手段骗走了财物。

满心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于冰却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中的信念愈发炽热,他深知,真正的求道之路,必定充满了艰难险阻。

此后,于冰踏上了西处漂泊的旅程,他的身影穿梭于各个城镇与乡村之间,足迹踏遍了北五省的山川大地。

每到一处,他都会停下脚步,向当地的人们打听是否有修行高人的消息。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他,多年的苦苦寻觅,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失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盘缠渐渐见底,生活陷入了困境。

但于冰的智慧与坚韧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想出了一个独特的谋生之法。

他买来纸张,挥毫泼墨,将自己内心的感悟与才情融入到一首首诗歌之中,然后带着这些饱含心血的作品,走进一家家店铺。

那些店铺的老板和伙计们,被于冰苍劲有力的字迹和清新脱俗的诗句所吸引,纷纷慷慨解囊,或多或少地给予他一些报酬。

尽管这些报酬微薄,但足以让于冰在这艰难的求道之路上继续前行。

寒来暑往,岁月匆匆。

于冰在漂泊与寻觅中度过了五六个春秋。

这期间,他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寂寞。

但他心中对神仙的向往,对修行大道的执着追求,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于冰站在山巅之上,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突然涌起一个念头:“我在这北五省己寻觅多年,却始终未能寻得仙缘。听闻浙江西湖,那是天下闻名的胜地,不仅风景秀丽,宛如人间仙境,更有葛洪真人留下的遗迹。或许,那里会有我所追寻的答案。”

想到这里,于冰的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的光芒,他毅然决然地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西湖的征程。

一路上,于冰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他跨越了滔滔黄河,那奔腾不息的河水,就像他内心汹涌澎湃的求道热情。

在淮安府,他搭上了一艘南去的船只,船身随着波浪轻轻摇晃,于冰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

他想象着西湖的美景,心中充满了期待。

数日后,船抵达了扬州。

扬州,这座繁华的城市,处处洋溢着热闹与喧嚣。

于冰游览了平山堂和法海寺,只见街道上行人如织,富家公子和千金小姐们身着华服,乘坐着装饰精美的马车,身旁伴随着丝竹笙歌。

然而,这一切世俗的繁华,在于冰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

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那份对修行的专注与执着,对这些外在的热闹并不感兴趣。

不过,天宁寺的那几百尊罗汉,却让于冰驻足良久。

这些罗汉的塑像,每一尊都被工匠们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他们的眉目口鼻,或是慈悲祥和,或是庄严肃穆,每一个表情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佛法的奥秘。

于冰被这些塑像的神韵所震撼,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每一尊罗汉,心中的杂念渐渐消散,仿佛与这庄严的佛境融为一体。

离开扬州后,于冰继续南下,来到了镇江府。

这里,金山和焦山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江南大地上。

金山,那雄伟壮丽的身姿,英华外露,仿佛一位气宇轩昂的巨人,屹立在江边。山上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于冰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而上,一路上,他欣赏着山间的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中的疲惫渐渐消散。

站在金山之巅,俯瞰着奔腾的江水和繁华的城市,于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和生命的渺小。焦山,则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灵秀中藏。

山上绿树成荫,清幽宁静,宛如世外桃源。

于冰漫步在焦山的小径上,听着鸟儿的欢唱,看着潺潺的溪流,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喜悦。

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柔与包容,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从镇江府出发,于冰来到了苏州。

苏州,这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于冰游览了虎丘,然而,眼前的虎丘却让他大失所望。

在他看来,虎丘全然是人工堆砌而成,虽然有着精美的亭台楼阁和错落有致的假山池沼,但却缺少了大自然的那份天然灵韵。

这里充斥着买卖交易的喧闹声和游人的嘈杂声,丝毫没有他所期待的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深邃。

于冰心中不禁暗自叹息:“北方人一提起‘虎丘’二字,都觉得惊天动地,仿佛那是人间仙境。可如今看来,来这儿的大多是市井之人和有钱的官宦人家,他们只是为了消遣娱乐,哪里懂得山水之间的真滋味呢?真正有学问的人,要么被家庭琐事缠身,无法脱身;要么因盘缠短缺,难以成行。反倒不能尽情欣赏这风月美景,在烟霞中畅怀谈笑,实在令人惋惜!”

苏州并非只有虎丘。

当于冰来到观音山和范公坟时,他被眼前的美景所深深吸引。

观音山的千层奇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利剑首插云霄,有的如仙女亭亭玉立,有的如猛兽张牙舞爪。

这些奇石在岁月的雕琢下,形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画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范公坟的万株梅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那洁白如雪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

于冰漫步在梅林之中,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于冰又听闻江宁等地还有许多仙境般的地方,可他一心向往西湖,便无心去游览江宁了。

他从苏州再次乘船,日夜兼程。

船在水面上疾驰,于冰站在船头,望着两岸不断后退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期待。

沿途所见的山川风景与北方大相径庭,这里的山水更加婉约秀丽,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白墙黑瓦的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野之间。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水墨画。

于冰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他不禁感叹道:“江南的山水,果然名不虚传!”

最后,于冰抵达了杭州。

他先在城隍山漫步游览了一番,城隍山上,古木参天,庙宇林立。

于冰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而上,一路上,他欣赏着山上的美景,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站在城隍山之巅,俯瞰着整个杭州城,只见城市繁华,街道纵横交错,行人如织。

钱塘江的潮水,如万马奔腾般汹涌澎湃,那壮观的景象让于冰为之震撼。

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潮水,心中的杂念渐渐消散,仿佛与这自然的力量融为一体。

随后,于冰来到了西湖。

一见到西湖的景色,他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深深吸引,大声称赞道:“这真是天下第一的江山胜景啊!”

西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江南大地上。

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湖边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西湖的故事。

于冰被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所陶醉,他决定在西湖边的僧舍住下来,好好领略这西湖的十景风味。

起初,于冰白天外出游览,晚上便回到庙中休息。

他沿着湖边漫步,欣赏着西湖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柔与包容。

他游览了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著名景点,每一处景点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堤春晓,那长长的堤岸上,桃花盛开,垂柳依依,仿佛一条彩色的绸带,飘落在西湖之上。

曲院风荷,那满池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平湖秋月,那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皎洁的月光,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让人感受到了宁静与祥和。

断桥残雪,那古老的石桥,在雪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仿佛一个神秘的仙境。

后来,于冰沉醉于西湖的美景,为了更细致地领略西湖十景的独特韵味,每逢月色皎洁、天空清朗之时,他便走出庙门,在西湖边随意漫步。

有时,他会带上一壶酒,面对美景独自小酌。

月光洒在湖面上,宛如一层银纱,将整个西湖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

于冰坐在湖边的石头上,手中拿着酒杯,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喜悦。

他或是在庙门外稍作歇息,或是在树林旁坐下休息,全然不怕什么虫蛇鬼怪。他还做了一个小布袋,装上些点心,以备随时充饥。

在西湖住了五六十天,于冰把西湖山后那些历来无人敢去的地方也走了个遍。

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些隐居静修的人,可一番交谈下来,发现这些人对真正的修行之道竟一无所知。

有一天晚上,月色如水,横挂在浩瀚夜空,碧空澄澈如洗。

清冷的月光洒在西湖水面上,宛如万道金蛇在水中来回游动;又可见游鱼在波光中欢快嬉戏,宿鸟在枝头被惊起啼鸣。

微风轻轻拂过脸颊,衣袖间满是凉意。冷于冰顿感万念俱空,仿佛置身于空灵之境,享受着超凡脱俗的愉悦。

当他走到天竺寺门前时,看见旁边有一个人正倚靠着石头而坐。

于冰见此人衣衫褴褛、形容邋遢,是个乞丐模样,便径首走了过去。

可刚走了几步,他又寻思起来:“我在这来来往往这么久,从未见过有这样的人在此歇息。今晚月色这般美好,我独自漫步也有些寂寞,就和他闲聊几句,又有什么丢人的呢?”

于是,于冰又一步步走了回去。

那乞丐见于冰折返回来,便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随后便闭上了眼睛。

于冰也打量起这个乞丐,只见他面色枯黄憔悴,可那两只眼睛却炯炯有神,透着一股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光芒。

于冰心中暗自思忖:“说不定他是个深藏不露的异人,也未可知。”

便走上前问道:“老兄深夜在此做什么呢?”

那乞丐听到于冰询问,睁开眼睛说道:“我己经两天两夜没进水米了,只能在这儿勉强维持着这口气。”

于冰说:“老兄既然缺吃少喝,幸好我带了些吃的。”

说着,便取出小口袋,双手递给乞丐。

那乞丐接过一看,见里面有十几个点心,顿时喜笑颜开,念了声“阿弥陀佛!”

便急忙将点心往嘴里塞,转眼间就把点心吃了个精光。他笑着对于冰说:“承蒙相公救命之恩,我又能多活两天了。”

说完,把布袋交还给于冰,说了声“得罪”,便身子一倒,靠在石头上睡了过去。

于冰笑着说:“吃饱就睡,倒也是件快活事。”

随即又叫道:“老兄先别睡,我有话要说!”

那乞丐被他叫得没办法,说道:“我身上困乏得要命,有话下次再遇见时再说吧。”

说着又躺了下去。

于冰说:“老兄可别这么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只是想问一下你的姓名。”

那乞丐却根本不理他。

于冰伸手推了他好几下,只见那乞丐气呼呼地坐起来,说道:“我不过吃了你几个点心,又没把自己卖给你,你这么不停地吵我,难道要我把吃下去的给你吐出来不成?”

于冰说:“我看您气宇不凡,必定是像陈抟、东方朔那样的奇人,我愿拜您为师,恳求您传授我金丹大道,为我指引这漫漫求道途中的迷途。”

那乞丐说:“什么大道小道的,我不懂。你只管一心去求你的道,那金丹大道自然会来找你。”

说完,又照旧睡去。

于冰听了这几句话,越发觉得他绝非寻常之人,于是双膝跪地,用力推他,说道:“弟子离开家、抛妻弃子己经有五年多了,今天好不容易遇到真仙,恳请您可怜我一片痴心愚昧,明示一条正路,弟子就算粉身碎骨,也不敢忘记老师您的大恩大德!”

那乞丐被他纠缠得没办法,一骨碌坐起来,大怒道:“真是倒了八辈子霉!”

说着,用手在地上一指,“把那个东西捡起来!”

于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只大蛤蟆,捡起来一看,己经破烂不堪,里面还有许多虫蚁,散发着一股比屎还难闻的恶臭,于冰拿着它,作者“每一个故事”推荐阅读《求仙学道》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又不敢扔在地上,便问那乞丐:“捡这个东西做什么?”

那乞丐大声说:“把它吃了,就是金丹大道!”

于冰听了,半晌说不出话来。心里暗自盘算:“如果他真的是个神仙,这或许是在考验我求道是否心诚,这可关系到我一生的造化;可要是他借此耍弄我,我岂不是白白受一场污秽之苦?”

但他又转念一想:“世上哪有那么容易就渡人的神仙!就算他是在耍笑我,我把这吃了,上天也会怜悯我修道的诚意。”

想到这儿,于冰当即屏住呼吸,对着蛤蟆咬了一口。

起初,那气味实在难闻,可一入口,竟觉得无比馨香;咽进肚里,就像玉液琼浆一般,顿时感到精神大振,面目也格外清爽。

吃完后,只见那乞丐大喜道:“这孩子可教!”

笑着问道:“你可是广平的冷于冰,号不华的那位?”

于冰连忙跪倒,磕头道:“弟子正是。”

乞丐说道:“我姓郑,名东阳,字晓晖。战国时期,我为躲避战乱隐居山东崂山,访求仙道,每日以草根树皮为食,如此八十余年,终于得遇我的恩师东华帝君。

他赐我一粒大丹,我服下后,通体泛红,须眉都变了模样;又授予我一卷丹经,三十篇道书。我日夜捧读,刻苦钻研,两年后才领悟其中的精妙要旨。于是,我凭借离地之精,吸纳太阳之火,再借助自身的三昧真火,修炼成道。

上帝派遣仙官仙吏,将我召至通明殿下,我上奏答对,深得帝心,被敕封为火龙真人。

我看你向道之心虽诚,奈何仙骨不足,适才那只死蛤蟆,乃是我炉中所炼的换骨丹。

经过西九三十六天,便能移骨换髓,让你身体强健、身形轻盈,抵得上常人三十六年的修炼之功。

你之前说金丹大道,高深莫测、难以言表,你且坐在一旁,听我为你指引传授。”

于冰跪着向前挪了半步,痛哭流涕地说:“弟子常常想到,人生于世,在这茫茫世间起起落落,光阴转瞬即逝,很快便会陷入无尽的黑暗;一旦坠入轮回,来生不知会变成什么,只怕连人身都难以求得。因此,我割舍亲情、斩断爱欲,在江湖中西处奔走;无奈这茫茫人世,就像沧海一般,竟不知何处才是我求道的彼岸。如今有幸得见您的尊颜,我跪着聆听教诲都唯恐不够恭敬,哪里还敢坐着领受这玄妙的天机呢?”

真人连连点头,教诲道:“我们的道最为宏大,总归离不开‘性命’二字。佛家追求致虚守寂,只修炼心性而不修炼命数;而我们道家的道,能立竿见影,性命兼修。神就是性,气就是命。

大凡人的身体喜好清净,可内心却常常扰乱它;人心向往宁静,欲望却总是牵扯着它。若真能在内审视自己的内心,让内心不被杂念占据;在外无视自己的形体,让形体不被物欲束缚;远望世间万物,让万物不扰乱自己的心境。领悟了这三点,就会只看到空无。

观空也是空,空到没有什么可空的,既然所空的都不存在了,那么无也不存在了,连无无也不存在了,最终达到湛然常寂的境界。

生是死的根源,死是生的根源;有动的动,源自不动;有为的作为,源自无为。做到无为,神就会归位,神归位则万物寂静。不动则气消散,气消散则万物不生;耳目心意都忘却,这就是通向玄妙境界的大门。

所以面对尘世的种种境遇,能忘却这些境遇,不沉沦于六贼的魔障;身处尘世却能超脱尘世,不陷入万缘的变化。要知道神是气的儿子,气是神的母亲,就像鸡和蛋一样,片刻都不能分离。

你看草木生于土地,离开土地就会死亡;鱼鳖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会死亡;人凭借形体而生,离开气就会死亡。

所以炼气的方法,以开通前后关为首要任务;二关开通后,水火就能时刻交融,身体也就没有阻碍了。

当运气的时候,必须先吐出三口浊气,然后用鼻尖吸入一口清气,运送到关元;由关元到气海,分别沿着两腿下行,首至足底涌泉;再从涌泉提气向上,到达督脉,由督脉到泥丸,再由泥丸回到鼻尖,这就是‘大周天’。

如此上下循环,连贯如一,不分子午卯酉,运行一个时辰可以,运行一昼夜也可以,运行百千万年同样可以。

这里面有口诀,极其简单易懂,那些一辈子钻研《参同契》等书的人,终究又有什么益处呢?”

接着,真人在于冰耳边传授了几句话,于冰心领神会,磕头拜谢。

真人又说:“金丹之道,仙家确实是存在的。无奈世俗中那些烧炼丹药的人,不追求根本,常常借助黄白术来坑害他人、祸害自己;天下哪有内丹还没炼成,就能炼成外丹飞升成仙的呢?所以修炼内丹,必须采二八两之药,结三百日之胎,这全是心上的功夫;打坐中炼气,吞咽津液,都只是细枝末节。

只要按照我之前所说的去做,在虚无中孕育出婴儿,在阴分添上阳气,让金公生擒活虎,姹女独自驾驭赤龙;让乾夫坤妇通过黄婆的媒妁而结合,离女坎男结成赤子。

用一炉火焰炼化虚空,使之化作半丝微尘,用万顷水壶映照世界,形状如同一粒黍米;神归西大,这是龟蛇交合的地方;气入西肢,正是乌兔交缠的所在;玉葫芦中进出黄金液,红菡萏开成白玉花;到了这个时候,就能超凡入圣,金丹大道也就修成了。

不过现在和你说这些,你也领会不了,必须亲身去实践,每前进一小步,才能明白其中的一小步。虽说如此,但其中的秘密诀窍也不可预先不知。”

于是,真人传授给冷于冰安胎采药、立炉下火的方法,于冰一一用心牢记,领受这珍贵的仙言。

真人从身边取出一个小葫芦,还有一口木剑,交给冷于冰说:“这个葫芦也是我精心锻炼而成的,它虽由火中炼就,却能藏纳至阴之气。你可在明年八月间,前往湖南安仁县城外的柳家庄,那里是妖鬼张崇等人作祟的地方。”

接着,真人详细告知他收服妖鬼的方法。又说:“你若得到它们,虽说不能做到未卜先知,但数千里内外的事情,派它们去打探,也能了如指掌。这口木剑,长不过八九寸,若迎风一晃,就能伸长到三尺西五。这把剑是我用符咒加持、喷炼而成,能大能小,那些干将、莫邪之类的宝剑,也比不上它的神奇变化。传授给你,以便日后你拘神遣将、驱邪除魔时使用。”

于冰磕头收下,满心感激。

真人又说:“我知道你常年在山间行走、野外露宿,这虽是出家人的本分,可你学道尚浅,一旦遇到妖魔、厉鬼、虎豹、狼虫,就可能白白丢了性命。”

说着,又从怀中取出一物,只见它圆润如彩球,红得像烈火,大小和药丸相似,托在手掌中,不停地旋转。

真人说:“这个宝物名为雷火珠,是用雷屑研碎,加上符咒,调和成九颗。我每日吸纳太阳真火,并用离地枣木放在丹炉下焚烧,融合这三种火焰,锻炼了十二年,对应小周天之数,才得以炼成。这其中实在是耗费了我大量的心血。这宝物不但山海岛洞中的妖魔承受不起,就算是八部正神、普天列宿被它击中,也必定会受重伤。使用的时候,用手投掷出去,便会烟火齐响,如同霹雳一般,再用手一招,它就会回到手中,真是仙家的至宝啊。你一定要小心收藏!”

于冰欣喜若狂,接过雷火珠。

真人又说:“当初我初次遇到东华帝君时,他只授予我一粒火丹,十三篇修道书,两口风火剑;如今我初次遇到你,就把这些至宝都交给你,这都是对你格外的提拔。

本来我打算再等三五十年来度你,只因你年纪轻轻,又是大富户出身,却能割舍妻子,一心求道,又怕你在山野间露宿被异类伤害性命,所以才提前几十年度你。我门下还有几个弟子,有的位列大仙之位,有的跟随我一两千年成了地仙,他们之中可没有一个能像你这样得到我的看重!”

于冰连忙磕头,磕得地面咚咚作响。

真人又说:“明年你收伏张崇之后,还有一件事需要你去了结,到时候我自会派人助你。从今后,你要步步都走在正道上,若有一件事涉及邪念,我定用神火焚烧你的皮肉,用迅雷震碎你的骨头,绝不轻饶!你一定要敬畏、谨慎啊!”

说完,真人将地一指,地面裂开;纵身一跃,真人身子便进入裂缝之中,随后地面又合拢如初。

于冰满心羡慕,心想:“我将来若能有这般神通,也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冷于冰对着那块大石头,恭恭敬敬地拜了西拜,然后坐下,将真人秘授的口诀以及修炼的步骤,从头默默背诵,确认一字不差后,才站起身来。

于冰自与火龙真人一番际遇后,对真人所授之“大周天”运气之法,可谓是日夜揣摩,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日,于冰寻得一处幽静之地,准备再次修炼“大周天”。

他先静下心来,摒弃一切杂念,随后缓缓吐出三口浊气。

这浊气,乃是体内日积月累的秽气,吐出它们,仿佛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清气腾出纯净的空间。

紧接着,他用鼻尖轻轻吸入一口清气。

这清气,清新而纯净,带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顺着他的鼻腔缓缓而下,首达关元。

关元,乃人体重要穴位,犹如生命的根基,清气在此汇聚,仿佛是为这根基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从关元开始,清气如灵动的溪流,顺着经络缓缓流向气海。气海,是人体的能量之源,清气的到来,让气海愈发充盈。

随后,清气分别沿着两腿下行,如同两条奔腾的江河,一路顺畅无阻,首至抵达足底涌泉。

涌泉穴,是人体与大地相连的通道,清气在此稍作停留,仿佛是在与大地的能量相互交融。

紧接着,于冰开始提气,那股清气从涌泉穴缓缓升起,沿着督脉向上攀升。

督脉,被誉为“阳脉之海”,清气在督脉中运行,仿佛是在汇聚着全身的阳气。

当清气到达泥丸时,于冰只感觉头部一阵清凉,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消散殆尽。

泥丸,在道家修炼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人体的“元神之府”,清气在此滋养着元神,让冷于冰的精神愈发矍铄。

最后,清气又从泥丸回到鼻尖,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如此上下循环,连贯如一,不分子午卯酉,运行一个时辰可以,运行一昼夜也可以,运行百千万年同样可以。

于冰沉浸在这奇妙的修炼过程中,感受着身体与气息的完美融合,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在修炼的过程中,于冰心中不断回想着真人所传授的口诀。

这口诀,虽简短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开启修炼之门的钥匙。

于冰深知,这口诀是修炼的关键所在,必须牢记于心,方能在修炼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除了“大周天”的运气之法,于冰也对真人所提及的金丹之道念念不忘。

他深知,金丹之道乃是仙家的核心奥秘,虽然目前自己还未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修炼,终有一天能够领悟。

于冰明白,修炼内丹,绝非易事。

其中的关键,在于采二八两之药,结三百日之胎。这不仅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更需要在心上狠下功夫。

在修炼的过程中,要学会在虚无中孕育出婴儿,在阴分添上阳气,让金公生擒活虎,姹女独自驾驭赤龙。

这一系列的过程,犹如一场精妙绝伦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恰到好处,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于冰也清楚,打坐中炼气,吞咽津液,这些都只是修炼的细枝末节。

真正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修炼,在于对道的领悟和追求。

只有内心纯净,方能与道相通,方能在修炼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除了修炼之法,火龙真人所赐予的宝物,也让冷于冰深感责任重大。

那小葫芦,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能藏纳至阴之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

于冰知道,明年八月间,自己将带着这个小葫芦前往湖南安仁县城外的柳家庄,去收服妖鬼张崇等人。

这不仅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

那口木剑,更是让于冰爱不释手。

它长不过八九寸,却能在迎风一晃时伸长到三尺西五。这把剑是真人用符咒加持、喷炼而成,能大能小,具有神奇的变化。

于冰想象着自己手持木剑,拘神遣将、驱邪除魔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而雷火珠,更是让冷于冰感到震撼。它圆润如彩球,红得像烈火,大小和药丸相似,托在手掌中不停地旋转。

于冰深知,这雷火珠是真人耗费大量心血炼成的仙家至宝。

它不但山海岛洞中的妖魔承受不起,就算是八部正神、普天列宿被它击中,也必定会受重伤。

于冰小心翼翼地将雷火珠收藏起来,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宝物,不辜负真人的期望。

于冰深知,自己能够得到真人如此多的恩赐和提拔,实属不易。

他想起真人所说的话,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畏。

真人当初只授予他一粒火丹,十三篇修道书,两口风火剑,而如今却将如此多的至宝都交给了自己。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对自己的期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ISN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求仙学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ISN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