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九回:儒仙论道辩苍昊 湘子以理破迷津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韩湘子得道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ISP9/ 章节无错乱精修!
 韩湘子得道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韩湘子得道传最新章节随便看!

终南山脚下的儒门「知止堂」前,青铜香炉中青烟缭绕,二十七名儒士整齐跪坐,正在为旱灾频发的秦川平原祈福。韩湘子手持玄音箫立在观礼台边,望着场中那位头戴玉冠、身着青衫的儒门七子之一——陈墨轩,心中暗忖:这便是号称「辩才无碍」的洛学传人?

三日前,青鸾仙宗传来急讯:秦川大旱三月,赤地千里,儒门却禁止修士插手,称「灾异乃上天示警,当修德以禳之」。韩湘子随玄清观救灾队伍抵达时,正逢陈墨轩设坛祈雨,双方理念冲突一触即发。

“天道幽微,非人力可违。”陈墨轩手持《尚书》,声如洪钟,“《洪范》有云:‘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百姓德行有亏,才致旱魃为虐,唯有广施仁政、禁食素服,方得天心垂怜。”

话音未落,忽有老农夫踉跄闯入坛中,扑通跪地:“大人!村里孩童己渴死三人,求您开恩,让仙长们施法降雨吧!”陈墨轩眉头微蹙,正要开口,韩湘子己上前扶起老人,转身朗声道:“陈先生可知,《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若一味等靠‘天心’,怕是等来的不是甘霖,而是饿殍遍野。”

“小道怎知,妄动法术便是违逆天道?”陈墨轩转身,眼中闪过冷意,“秦皇汉武求仙问药,终究不过黄土一抔;孔孟周游列国,方教得礼仪兴邦。我儒门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们仙门修的是‘羽化登仙独善其身’,这般自私自利,也敢称‘替天行道’?”

此言一出,场中儒士纷纷附和,更有人斥道:“仙者,人在山也,分明是躲进深山逃避责任!”韩湘子不怒反笑,轻抚玄音箫道:“陈先生怕是误解了‘仙’字真意。《说文解字》言‘仙,长生迁去也’,迁去并非逃避,而是求更高境界以护众生。我等在终南山修行,何尝不是为了学得呼风唤雨之能,在人间疾苦时伸以援手?”

他踏前半步,目光扫过祈雨坛上的八面圭表:“先生设坛祈雨,依的是《周礼》‘大雩之祭’,需童男童女三十六人舞雩咏诗。可如今秦川旱情如火,等您凑齐人数、排定仪轨,不知又有多少性命消逝。我玄清观的‘五雷祈雨术’,只需引动云层中的水汽,便可解燃眉之急,请问何者更合‘仁’道?”

陈墨轩正要反驳,忽闻天边传来闷雷。一名儒士匆匆跑来,手中竹简上墨迹未干:“先生!长安传来邸报,陛下己下罪己诏,令各州开仓放粮——”话未说完,陈墨轩己厉声打断:“圣主此举,正是修德禳灾的明证!”

“错了。”韩湘子摇头,“陛下罪己,是儒家‘天人感应’的治世之道;我等施法,是仙家‘知行合一’的济世之术。二者看似分途,实则同归:都是为了百姓安居。先生可知,《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如今灾民等的不是仪轨,而是救命的雨水。”

他忽然取出敖雪所赠的“鲛人潮汐诀”玉简,指尖在箫身上划出水纹:“您看这玉简,记载的是东海灵潮之法,需配合五音六律方能施展。此法若成,可引动千里外的水汽,与您儒门‘制礼作乐以化天下’,本质上都是‘顺天应人’——天,是百姓之心;人,是黎民之苦。”

陈墨轩的脸色缓和几分,却仍坚持:“即便如此,法术终究是‘奇技淫巧’,若人人皆依赖仙术,谁还会恪守礼法?”韩湘子听罢,竟当场吹奏起《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旱既大甚,蕴隆虫虫。’此诗乃宣王祈雨之作,如今我以音波引动云气,正是以仙家之术,行儒者之忧。”

只见玄音箫上的五色晶核骤然发亮,天空中原本稀薄的云层竟渐渐凝聚,化作甘霖洒向秦川大地。老农夫狂喜地张开双臂接雨,场中儒士们面面相觑,不知该惊该喜。陈墨轩望着韩湘子衣袂上沾染的雨水,忽然长叹:“先生之论,让我想起张载张子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原来仙儒之争,争的不是道,而是术。”

“陈先生说得对。”韩湘子收箫行礼,“当年纯阳祖师吕洞宾未成仙时,也曾苦读诗书,留下‘十试’佳话;我玄清观藏经阁中,也藏着《论语》《孟子》的批注。真正的大道,从不是非此即彼。您看这雨水,既能润儒家的礼法之苗,也能滋仙家的灵根之土。”

雨幕中,陈墨轩忽然向他深施一礼:“某之前执迷于‘正统’之争,却忘了‘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这与先生冒雨救民,原是同一种心肠。”他转身对众儒士道:“即日起,我等随仙长们前往各州县,开仓放粮与施法救灾并行不悖。”

三日后,秦川大地重现生机。韩湘子站在新修缮的土地庙前,看着陈墨轩带着儒士们教村民耕种抗灾,忽然明白:所谓“儒仙之争”,本质是济世之法的分歧,而非道心的对立。就像玄音箫能吹奏《诗经》雅乐,也能奏响《黄庭》仙音,真正的修行者,从不会让门户之见遮蔽了救民的初心。

是夜,陈墨轩造访玄清观,带来一卷《春秋繁露》批注:“某在‘天人三策’处注了几行字,还请先生指正。”韩湘子翻开一看,见墨迹未干处写着:“仙者,入世之升华;儒者,出世之根基。二者如阴阳相济,方得大道周全。”

他抬头望向星空,见银河横贯天际,忽然想起萧云曾说“九鸾天引”需融合儒家“中正平和”之音,方能发挥最大威力。原来早在仙会论道时,他们便己在无意中践行着“儒仙合流”——用儒家的仁心驾驭仙家的法术,以仙家的手段实现儒家的理想。

“先生可听过‘和而不同’?”韩湘子微笑着取出《青鸾九变谱》,“这是贵宗失传的音术,若能融入《乐记》中的‘八音克谐’之道,或许能创出更妙的法门。”陈墨轩眼中一亮,二人当即在月光下探讨起音律中的“礼”与“道”,金瞳灵狐趴在案头,听着满室的经义与仙诀,竟也似懂非懂地晃起了尾巴。

这场横跨儒仙两界的论道,最终化作秦川大地上的一垄新苗、一渠活水。当韩湘子再次吹奏玄音箫时,箫声中不仅有仙家的清越,更添了几分儒家的厚重——那是历经观念碰撞后,才得以融会贯通的大道之声。他终于明白,真正的修行从不在山门之内,而在与不同道统的砥砺中,在对济世之法的求索里,方能让“仙”之一字,既有着超脱尘世的清辉,又永远流淌着人间烟火的温热。

半年后,当陈墨轩在长安太学开讲“仙儒互补”时,台下弟子们发现,这位素来严肃的大儒,腰间竟多了一枚刻着云雷纹的玉坠——那是韩湘子用玄音箫余料为他炼制的护心符。而在终南山深处,玄清观的藏书阁里,新添的《儒门修业注》与《丹音妙论》并肩而立,在烛火下泛着同样的光。

儒仙之争,终究是一场关于“如何爱人”的对话。韩湘子以理相争,争的不是高下,而是让两种济世之道在碰撞中迸发新的火花。就像他手中的玄音箫,能奏出千般曲调,却始终离不开那最本源的宫商角徵羽——正如所有修行者的初心,终究是为了让这人间,多一分温饱,少一分疾苦,多一分希望,少一分迷茫。



    (http://www.220book.com/book/ISP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韩湘子得道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ISP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