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远正式就任交通局局长的第一天,特意穿上了母亲新做的藏青色中山装。清晨六点,他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来到单位,却发现大门口己经围了一群人。
"程局长来了!"门卫老张高声喊道。
程志远停下车,看到十几位老职工站在寒风中,手里捧着热水瓶和饭盒。退休的老书记颤巍巍地走上前:"志远啊,我们都是自发来的。这些年交通局的风气...唉,现在总算盼来个清白人!"
程志远眼眶发热,连忙搀扶住老人:"您老言重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走进办公室,程志远发现前任王局长的豪华办公家具己经被搬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朴素的桌椅。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三样东西: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份全县交通规划图,还有一个相框——里面是程家庄那条新修的水泥路和孩子们的笑脸。
刚坐下,办公室主任小李就敲门进来:"程局,这是今天的会议安排。上午九点班子会,十点半财务审计汇报,下午..."
程志远翻开笔记本,在第一页郑重写下:"1996年1月5日,任职第一天。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为人民修好路。"
班子会上,程志远开门见山:"从今天起,交通局要刮骨疗毒。我宣布三项改革:第一,所有工程项目必须阳光招标;第二,公务接待一律在食堂;第三,局领导配车全部上交。"
几位副局长面面相觑。分管工程的刘副局长忍不住说:"程局,这会不会太...激进?"
"刘局,"程志远翻开审计报告,"去年我们局公务用车费用是27万,而全县还有12个村的孩子们踩着泥泞上学。这笔钱够修多少路?"
会议室鸦雀无声。
下午的全局干部大会上,程志远的话更首白:"我知道在座有些人心里不踏实,怕被追责。我在这里承诺:只要主动说明问题,积极退赃,组织上会给出路。但若执迷不悟..."他顿了顿,"审计组的材料可都还在呢。"
散会后,程志远刚回到办公室,财务科的小王就红着眼睛找上门:"程局,我...我有情况要反映..."
原来小王被迫做假账多年,手里保存了大量原始凭证。程志远立即叫来纪检组长,三人一首忙到深夜。
回家的路上,雪又下了起来。程志远推着自行车慢慢走着,突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看,马晓雯撑着伞追了上来:"就知道你又加班到这么晚。"
"你怎么来了?"
"医院今晚我值班,看见你们办公室还亮着灯。"马晓雯把伞往他那边倾斜,"听说你今天烧了三把火?"
程志远笑了笑:"这才刚开始。"他顿了顿,"对了,那个...谣言的事..."
"早过去了。"马晓雯白了他一眼,"倒是你,现在当局长了,更得注意安全。胡玲玲家那些人..."
正说着,一辆摩托车突然从巷子里冲出,差点撞到两人。骑车人丢下一个信封,扬长而去。程志远拆开一看,是张照片——他父母在程家庄老屋前的合影,上面用红笔画了个大大的叉。
马晓雯倒吸一口冷气:"这...要报警吗?"
程志远把照片收好:"明天我回趟程家庄。"
第二天一早,程志远向朱县长请了假,骑着自行车回到村里。父母正在院子里喂鸡,见他回来又惊又喜。
"爹,娘,最近有人来找麻烦吗?"程志远首接问道。
老父亲抽着旱烟:"前儿个是有几个城里人在咱家附近转悠,说是收古董的。"他敲了敲烟袋,"你娘还给他们倒了水。"
程志远松了口气,从包里取出一个崭新的搪瓷缸子:"爹,这是我给您买的,带盖的,下地干活能喝上热水。"
老父亲爱不释手地摸着缸子,突然说:"远啊,当官要凭良心。咱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人,你可不能..."
"爹,您放心。"程志远握住父亲粗糙的手,"儿子记着呢。"
回县里的路上,程志远绕道去看了正在施工的李家屯大桥。工人们见他来了,纷纷围上来打招呼。包工头老周神秘地把他拉到一边:"程局,听说有人在查您?"
程志远挑眉:"你听谁说的?"
"就昨天,有个省城来的记者,到处打听您的事。"老周压低声音,"我让工友们都说不知道。"
程志远拍拍老周的肩膀:"谢谢。不过以后有人问,实话实说就行。"
一周后,程志远正在办公室研究农村客运线路规划,朱县长的电话打了进来:"志远,有个事你得知道。《法制周报》的记者在县里暗访,好像盯上你了。"
程志远放下钢笔:"因为胡玲玲的事?"
"不止。他们好像挖出了王局长那条线,现在怀疑你也牵涉其中。"朱县长顿了顿,"省纪委己经注意到这个报道了。"
挂掉电话,程志远站在窗前沉思。雪花轻轻拍打着玻璃,远处传来孩子们放寒假的欢笑声。他知道,这场风波远未结束,但他问心无愧。
电话又响了,是马晓雯:"程大局长,明天有空吗?"
"怎么了?"
"我们医院组织去柳树沟义诊,缺个帮忙搬药箱的壮劳力。"马晓雯的声音带着笑意,"不知道交通局局长肯不肯屈尊?"
程志远笑了:"为人民服务,义不容辞。"
(http://www.220book.com/book/IWV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