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裹挟着麦香掠过粮仓顶棚,林野站在通风井的检修平台上,指尖触到排风扇叶片上刻着的莫氏标记——九道划痕中第七道格外深,像是被人反复描摹过。沈冰的高跟鞋踩在镀锌钢板上,发出沉闷的回响,她摘下墨镜,钻石镜架的反光在通风管道内壁上投下一串光斑,恰好连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你父亲改过扇叶角度。"沈冰的铂金包砸向排风扇外壳,震落一层氧化铁粉末。露出的铭牌上刻着:「林氏空气动力学改良,风速7.15m/s」,落款日期是2003年9月15日。
粮仓技术员递来的检修记录里夹着半张泛黄的《设备调试日志》。父亲的字迹力透纸背:「当外界风速超过7级时,启动第七档变频模式」。林野翻到背面,验收单位盖章处赫然是周氏集团的旧公章,而调试员签名栏里「林正阳」三个字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那是父亲极度疲惫时才会出现的笔迹。
排风扇运转的嗡鸣声如同父亲实验室里的离心机。沈冰的钻石耳钉在昏暗的通风井里划出蓝色轨迹,照亮了拐角处的控制箱——箱门上用红漆写着「临界风速:7.15m/s」,字迹己经斑驳,但依然清晰可辨。
"不是普通的排风扇......"林野的登山靴碾过检修平台上的麦壳,"......是空气采样系统。"
控制箱内的电路板上布满了茶褐色的菌斑。沈冰的鳄鱼皮靴踹开侧板,露出里面改装过的风速传感器——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与国家气象站的实时监测完全同步。电路板背面贴着父亲手写的便签:「当第七次干热风过境时,记得收集气溶胶样本」。
粮仓广播突然响起:「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瞬时风速己达7级」。几乎同时,排风扇的转速骤然提升,气流在通风井内形成强烈的涡旋。林野的耳膜感受到气压变化,就像父亲带他去参观风洞实验室那天的感觉。
控制面板突然自动解锁。屏幕显示出一段尘封的监控录像:父亲站在粮仓顶部,正在调试排风扇。镜头转向他身后的天空时,林野看清了用粉笔写在护栏上的公式——正是那个被改动过的流体力学公式,但这次「7.15」被圈了出来,旁边标注着「气溶胶富集临界值」。
"他连风的轨迹都计算好了。"沈冰的指甲掐进控制台边缘,铂金戒指在金属表面刮出细小的凹痕。
排风扇突然改变倾角。通风井深处的某个阀门自动开启,释放出一股带着麦香的气流。林野的手机震动,环境监测APP弹出提示:「粮仓周边PM2.5浓度降至71.5μg/m3,锶90含量未检出」。
白发苍苍的气象专家们挤进通风井。为首的老人颤抖着递来一份1998年的《大气污染扩散研究报告》,扉页父亲用红笔批注:「建议在七大粮仓排风系统加装气溶胶采集装置,有效期十五年」。报告最后一页贴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父亲站在风洞实验室里,手里捧着刚改良的风速计。
沈冰的铂金包滑落,散落的文件里混着张奇怪的采购单:2003年9月15日,父亲订购了七台高精度风速计,付款方式栏写着「用周氏集团的违约金支付」。
排风扇突然停止运转。控制台屏幕自动切换成实时新闻:周氏集团最后一座办公楼正在拆除,而画面角落里,某座粮仓的排风口正排出淡青色的气流——与父亲实验室里气溶胶采样器的滤膜颜色一模一样。
"第七档变频模式......"气象专家们的声音在通风井里回荡,"......他等了二十年才被验证。"
母亲不知何时出现在通风井入口。她的轮椅碾过地面散落的麦粒,枯瘦的手里捧着个青铜匣子——匣盖上刻着九道莫氏标记,第七道深得几乎穿透金属。
"你父亲留给风的礼物。"母亲的声音混着排风扇的余音。
匣子开启的瞬间,整个通风井充满普洱茶的陈香。匣底躺着七片气溶胶采样膜,每片都泛着父亲实验室特有的靛蓝色。气相色谱仪突然自动启动,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采样膜的过滤效率,竟是普通滤膜的715倍。
粮仓广播切换成紧急通知:「国家生态环境部宣布,『林氏气溶胶采样技术』列入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画面切换到新闻发布会现场,背景是父亲那台改装过的风速计照片。
排风扇重新启动。沈冰的钻石项链在气流中摆动,坠子恰好落在控制台的生物识别区。系统提示音响起:「林正阳同志,风速数据采集完成」。
控制面板吐出最后一张打印纸——那是七大粮仓二十年来的风速变化曲线,所有数据在2023年7月15日这天形成完美的「7」字形波动。而此刻通风井外的天空,万里无云,湛蓝如洗。
母亲将青铜匣子举过头顶,让七月的阳光穿透那些发光的采样膜。林野看见匣底刻着父亲最后的笔迹,那字迹力透金属:
「吾儿,当清风吹散阴霾时,记得我就在每一缕风中」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自行车与劳斯莱斯的和解协议》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IYY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