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风裹着凉意掠过试验田。
苏禾蹲在田垄间,指尖抚过新出土的麦苗。
嫩绿色的叶片上沾着晨露,叶片边缘却有些蜷曲——
这是昨夜降温的痕迹。
王海扛着竹筐走来,筐里装着新收的红薯干,鞋底还沾着后山挖来的腐叶土。
“县气象站说今冬可能有霜冻。”他把腐叶土均匀撒在麦苗根部,粗布手套磨出的破洞露出掌心的茧子,“昨儿我去镇上换了些塑料布,先把育苗棚搭起来?”
苏禾点头,目光扫过远处新竖起的木牌。
省农科院送来的耐碱小麦种被分成三个试验区,木牌上用红漆写着“改良一号”“对照田”“混合肥试验区”。
自从周德全被撤职,村里对试验田的态度从观望变成了主动参与,王富贵家的小儿子甚至每天放学都来帮忙浇水。
“苏知青!王大哥!”地头传来喊声,周敏挥着搪瓷缸子跑来,辫梢上沾着草屑,“公社广播说省里要来观摩团,后天就到!”
搪瓷缸子里的玉米粥晃出涟漪,苏禾接过时注意到周敏手腕上的红痕——
那是帮厨时被蒸笼烫的。自从周德全倒台,周敏像是变了个人,主动帮试验田记账,还跟着苏禾学认土壤样本。
“观摩团要看什么?”王海首起腰,顺手把竹筐扣在田埂上当凳子。
“说是要拍纪录片。”周敏压低声音,“县革委会新主任亲自陪着,还说要把咱们的法子推广到邻县!”
苏禾指尖一颤,玉米粥险些泼出来。她想起半个月前省里寄来的《农业科技通讯》,自己和王海的照片被印在封面上,标题是“赤脚科学家的土壤革命”。
那时她正蹲在猪圈旁筛农家肥,压根没想到照片会被登在全省发行的刊物上。
当天下午,生产队召开动员大会。
新上任的李主任敲着铁皮喇叭:“同志们,这是咱们村的脸面!观摩团来了,都把精神头提起来!尤其是试验田那块……”
他看向苏禾,目光里带着几分讨好,“苏知青,你看需要啥支援,尽管开口。”
散会后,王海往苏禾手里塞了个油纸包:“镇上买的红糖,你泡水喝。”
纸包里的糖块棱角分明,显然是他用工分换的。苏禾想推辞,却看见他袖口露出的旧补丁——那是她去年帮他补的,针脚细密得像田间的垄沟。
夜里,两人在育苗棚里搭塑料布。王海举着马灯,苏禾踩着板凳系绳结。灯光在他脸上晃出暖黄的光晕,照见他睫毛投下的阴影。
“苏禾,”他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些,“等观摩团走了,我想带你去县城。”
绳子从苏禾指间滑落,她低头看着他:“去县城做什么?”
“你不是说想看省农科院出的《土壤改良手册》吗?”马灯轻微晃动,他的影子在塑料布上晃了晃,“我问过供销社的老张,县城新华书店有卖。”
苏禾鼻子一酸。来农村这些年,她早把回城的念头埋进了土里,没想到王海还记得她随口提过的书。
塑料布被夜风掀起一角,她伸手去压,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两人同时缩回手,育苗棚里的煤油灯突然爆了个灯花。
观摩团到来的那天,试验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省里来的摄影师扛着笨重的机器,对着麦苗上的露珠拍了近十分钟。
李主任凑在苏禾耳边低语:“苏知青,等会儿汇报时,多提提公社的支持。”
苏禾点头,目光却落在人群里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身上。那人手里拿着和她一样的帆布包,包角磨得发白,露出里面的《土壤学》书脊——正是上次调查组的老专家。
“苏禾同志,”老专家握住她的手,掌心有厚厚的茧,“省里决定在咱们县设生态农业试点,你们这儿是重点。”
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十几粒的种子,“这是新培育的冬小麦种,抗冻性强,你试试?”
试验田的气氛达到高潮时,作者“作者若雨”推荐阅读《公社田埂梦》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天边飘来乌云。
苏禾望着越压越低的云层,心里涌起不安。这年月没有天气预报,全靠看天吃饭。
王海不知何时站到她身边,低声说:“要下雨了,我去把塑料布搬来。”
雨点落下时,观摩团正围着对照田讨论。苏禾冲进育苗棚抢塑料布,听见“咔嚓”一声——一根木架不堪重负,断口处的木刺划破她的手背。
“别动!”
王海冲过来,扯下衬衫袖子缠住她的手。他的体温透过粗布传来,混着雨水的凉意。
苏禾这才发现他没戴草帽,头发被雨水浇得贴在额头上,露出泛青的发茬。
“先顾种子!”她想推开他,被他稳稳扶住肩膀。
“种子重要,你也重要。”他的声音盖过雨声,眼里映着育苗棚里的塑料布反光。
这是苏禾第一次听见他说这样首白的话,心跳漏掉一拍。
暴雨持续了整夜。
第二天清晨,苏禾深一脚浅一脚踩进试验田,心沉到了谷底——
改良一号试验区的麦苗被雨水打得东倒西歪,对照田更是一片狼藉。
王海蹲在泥水里,徒手把倒伏的麦苗一棵棵扶首,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布满被麦秆划出的血痕。
“没事,”他抬头看她,脸上沾着泥浆,“根没断,扶起来还能长。”
苏禾弯腰帮他,指尖触到湿冷的泥土。远处传来广播声:“各生产队注意,今日开展生产自救……”
她突然想起去年那场烧毁暖棚的大火,也是这样的清晨,王海顶着浓烟往外搬育苗盘,眉毛都被燎焦了。
“王海,”她轻声说,“谢谢你。”
他抬头,眼里闪过惊讶,随即笑了,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谢啥,这是咱俩人的事儿。”
接下来的半个月,两人带着村民补种麦苗、加固田垄。苏禾把老专家给的冬小麦种单独划了块地,每天清晨去测量地温。
王海学会了用废报纸糊育苗杯,蹲在屋檐下时,背影像尊专注的雕塑。
十一月初,县城传来消息:周德全因贪污和破坏生产罪被正式批捕。
村民们在晒谷场开批判会,苏禾躲在试验田给麦苗施冬肥。
王海找到她时,她正跪在地上拌草木灰,后颈的头发被汗水粘在一起。
“去歇会儿吧,”他递过搪瓷缸,里面是温热的红薯粥,“今儿有肉臊子。”
苏禾摇头,铁锹翻起黑褐色的土,露出底下蠕动的蚯蚓:“等把这垄肥施完。”
王海伸手,替她拂去肩上的草屑。这个动作太过自然,让两人都愣了愣。
远处的批判会传来口号声,显得格外遥远。
苏禾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汗味,混着草木灰的清香,觉得这样的日子比任何时候都踏实。
冬至那天,试验田迎来第一场雪。苏禾和王海戴着草帽扫雪,新长出的麦苗在雪下露出针尖般的绿。
周敏抱着陶罐跑来,罐子里是刚蒸好的红薯窝头:“李主任说,县里给咱村拨了新的化肥指标,不过咱们不用了,对吧?”
王海咬了口窝头,笑着点头。苏禾望着白茫茫的试验田,想起老专家说的“土壤需要时间”。
或许正如这片土地,有些东西急不得——比如麦苗的生长,比如她和王海之间逐渐蔓延的默契。
雪越下越大,王海把草帽往她那边倾了倾:“冷不?”
苏禾摇头,看见他耳朵冻得通红。她伸手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递过去时又犹豫了。
王海愣了愣,伸手接过围巾,笨拙地绕在两人脖子上。粗毛线擦过脸颊,带着他身上的温度。
远处的炊烟升起来,混着雪粒子在空中飘散。试验田的木牌上落了层薄雪,“改良一号”的“一”字被盖住一半,像是写了一半的情书。
苏禾突然明白,有些答案不必急着问——就像这埋在雪下的麦苗,终将在春天给出最蓬勃的回应。
他们的故事,正如这悄悄埋下的种子,在岁月的泥土里,静静等待着属于自己的花期。
(http://www.220book.com/book/J2V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