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阳光暖而不燥,合作社的打麦场里,脱粒机的轰鸣声与社员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堆成一座座小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
苏禾戴着草帽,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正和社员们一起将麦粒装袋。她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笑容。
这时,王海推着装满麦粒的独轮车走来,他的脸庞被阳光晒得黝黑,眼神却格外明亮。
“苏禾,照这个收成,咱们今年不仅能完成公粮任务,社员们的口粮也能宽裕不少。”王海擦了把汗,语气中满是欣喜。
苏禾点点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不过,咱们也不能松懈,接下来还要准备夏播,试试新引进的玉米品种。”
正说着,村里的通讯员小张骑着自行车急匆匆赶来,车铃响个不停。“苏知青、王知青,公社来电话,说有重要领导要来考察,让你们做好准备!”
苏禾和王海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紧张。虽合作社成立以来,己经接待过不少参观学习的人,但听说这次来的领导级别不低,他们不敢有丝毫大意。
接下来的几天,合作社上下忙得热火朝天。苏禾和王海带着社员们整理试验田的数据资料,将各个种植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准备了详细的汇报材料。
考察团到来的那天,天气格外晴朗。
一辆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进合作社,从车上下来的领导们衣着整齐,神情严肃。
苏禾和王海迎上前去,紧张地向领导们介绍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种植技术和取得的成果。
一位头发花白的领导饶有兴趣地听着苏禾的讲解,不时提出一些专业问题。
苏禾从容不迫地回答,条理清晰,让在场的人都纷纷点头。当他们走到试验田时,王海拿起一株玉米幼苗,详细地讲解起新的种植方法和预计产量。
考察结束后,领导们在合作社的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
领导们对合作社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农业生产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同时,也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那位头发花白的领导语重心长地说:
“苏禾和王海同志,你们有想法和干劲,为农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县里打算以你们合作社为中心,建一个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培养更多农业技术人才,你们愿承担这个任务吗?”
苏禾和王海心中一震,这个任务既是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苏禾看向王海,从他眼中看到了坚定的光芒。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领导们露出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变得更加忙碌。
苏禾和王海不仅要负责日常的农业生产,还要筹备农业技术推广基地的建设。他们西处奔走,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邀请农业专家来授课。
在筹备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资金短缺、场地不足、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
苏禾和王海没有退缩,他们发动社员们一起想办法。
没有资金,就从合作社的盈利中挤出一部分。
同时向上级申请扶持。
场地不够,就将合作社的仓库和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
缺乏设备,就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教具。
几个月后,农业技术推广基地终于建成。
第一期培训班开班那天,周边村子的青年们闻讯赶来,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
苏禾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她从最基础的农业知识讲起,结合合作社的实际种植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种植技术和土壤改良方法。
王海则在一旁进行实操演示,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正确使用农具、如何培育幼苗。
培训班的课程很受欢迎,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
白天上课,晚上还围在苏禾和王海身边,请教各种问题。
看着学员们一天天进步,苏禾和王海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一天晚上,忙完培训班的事情后,苏禾和王海漫步在田间小路上。月光洒在大地上,给麦田披上了一层银纱。
王海问道:“苏禾,你说咱们做的这些,真的能改变农村的面貌吗?”
苏禾停下脚步,望着远处沉睡的村庄,回道:
“我相信可以。就像当初咱们改良土壤一样,只要坚持下去,一点一滴地积累,总会看到变化。现在有这么多人和我们一起努力。”
王海笑了,伸手轻轻握住苏禾的手,道:“有你在身边,我觉得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苏禾脸颊微微泛红,没有抽回手,两人就这样静静地站着,感受着彼此的温暖。
微风拂过,麦浪轻涌,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也见证着他们之间日益深厚的感情。
他们也知道,在这条乡村发展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希望在等着他们。
(http://www.220book.com/book/J2V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