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章 村口的流言蜚语(1994,16岁)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边陲岁月女子的人生长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IAQ/ 章节无错乱精修!
 

竹溪村的日头刚爬上槟榔树梢,流言就像澜沧江的潮水漫过了寨门。李秋月走后的第三天,张婶在井台边搓衣服时“不小心”说漏了嘴:“老李家那丫头,穿得花枝招展往广东跑,能有什么正经事?”

这话像把生锈的剪刀,“咔嚓”剪开了村里人的话匣子。王富贵嚼着槟榔在晒谷场起哄:“听说东莞那地方,漂亮女娃脱件衣裳比咱们种地一年赚得多!”人群里爆发出哄笑,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这些话传到奶奶耳朵里时,老人正在灶间煨草药。她握着的陶罐“当啷”摔在地上,褐色的药汁溅在竹墙上,像极了秋月手心的伤疤。抄起门后的拐棍,奶奶瘸着腿就往村口走,白发在风里乱得像团麻。

“哪个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东西!”奶奶的拐棍重重砸在青石板上,震得路边的鸡扑棱着翅膀乱窜,“我家秋月是去学本事的!再敢胡说八道,老婆子我拿针缝烂你们的嘴!”

张婶缩在人群里嘟囔:“装什么清高?谁家正经姑娘大老远跑去打工?”

“睁大你们的狗眼看看!”奶奶突然扯开衣襟,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补丁衫,“我们祖孙俩穷得叮当响,不出去闯难道等着饿死?你们这些嚼舌根的,倒是给我家送过一粒米?”

人群安静了片刻,又响起窃窃私语。奶奶拄着拐棍,挨家挨户地骂,唾沫星子溅在王富贵新烫的卷发上。等她骂累了,日头己经西斜,竹楼的影子长长地拖在地上,像条被踩伤的蛇。

深夜里,煤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奶奶戴上老花镜,从樟木箱底翻出秋月压箱底的傣裙。藏蓝色的缎子泛着微光,裙摆处还留着去年泼水节被王富贵扯破的线头。银针穿过布料的声音很轻,却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死丫头,脾气比她爹还倔。”奶奶一边嘟囔,一边在裙摆内侧缝出个暗袋。半块银元裹着油纸,被她小心地塞进去,那是她偷偷藏了十年的体己钱。接着,她摸出岩罕送的竹刀,刀柄上的孔雀纹在灯光下忽隐忽现。

“小崽子倒是有心。”奶奶嘴上骂着,手上却仔细地用红丝线缠着刀柄,又往暗袋里塞了把晒干的艾草,“驱邪的,但愿用不上。”

远处传来澜沧江的浪声,混着偶尔的狗吠。奶奶吹灭油灯,却睡不着。她想起秋月小时候,蹲在江边看她洗衣服,肉乎乎的小手非要帮着搓帕子;想起她偷偷卖银镯子给孙女买辅导书,被秋月发现后两人抱头痛哭;更想起那天在族长家,秋月挺首脊梁说“我偏要去”的模样,和她男人当年要去广东时如出一辙。

“作孽啊,老李家的报应都落在这丫头身上了。”奶奶翻了个身,竹床发出“咯吱”的响声。黑暗中,她摸到枕边的口弦琴——那是秋月走前落下的,琴弦己经生锈。

第二天清晨,奶奶一瘸一拐地走到村口的大榕树下。她把竹筐挂在树杈上,里面装着晒干的草药、新腌的酸豆角,还有件连夜赶制的厚棉衣。“哪个顺路去镇上,帮我寄到东莞。”她对着路过的马帮汉子喊,声音里带着不容拒绝的强硬。

马帮汉子挠挠头:“婶子,那地址……”

“就写‘东莞电子厂李秋月收’!”奶奶转身往回走,拐棍敲击地面的声音很响,像是要把那些难听的流言都碾碎。

竹楼里,那件傣裙静静地挂在竹墙上,裙摆的暗袋里,半块银元贴着竹刀,艾草的香气混着红丝线的味道,在潮湿的空气里若有若无。而此时的东莞,李秋月或许正在缝纫机前忙碌,或许正在为焊工证奔波,但她不知道,在竹溪村的深夜里,有双布满皱纹的手,正用最笨拙的方式,为她缝补着一个母亲、一个奶奶,所能给予的全部牵挂与守护。

作者“静澜先生的故事”推荐阅读《边陲岁月女子的人生长歌》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JIA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边陲岁月女子的人生长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IA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