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 吊桥上的离别(1994,16岁)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边陲岁月女子的人生长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IAQ/ 章节无错乱精修!
 

竹楼外的梆子刚敲过五下,秋月就被一阵细碎的响动惊醒。睁眼看见奶奶佝偻着背,正在往她包袱里塞油纸包,白发垂下来挡住了脸。竹墙上的煤油灯将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在晃动的光斑里忽大忽小。

“奶奶,您没睡?”秋月坐起身,稻草床垫发出窸窣声响。

老人头也不回,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快收拾,赶早班车。”她手里的油纸包是新烙的荞面饼,还冒着热气,“路上吃,别买车站的贵东西。”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竹楼时,祖孙俩己经走到澜沧江边。吊桥在晨雾中晃晃悠悠,木板缝隙里还积着昨夜的雨水。秋月背着沉甸甸的竹筐,里面除了衣物,还有奶奶缝的暗袋,藏着半块银元、竹刀和艾草。

“把这个带上。”奶奶突然从怀里掏出个葫芦,葫芦皮被得发亮,“你爹留下的,装过江风。”

秋月的手指触到葫芦上斑驳的刻痕,那是父亲随手划的澜沧江波纹。记忆突然翻涌——七岁那年,父亲蹲在江边喝酒,她凑过去闻,被辛辣的气味呛得首咳嗽。此刻葫芦口还沾着陈旧的酒渍,混着晨雾里的水汽,竟有了几分苦涩的回甘。

“过桥小心。”奶奶的拐杖点了点摇晃的吊桥,“走中间,别往水里看。”

秋月刚迈出一步,身后突然响起歌声。那是傣家的《送嫁歌》,可调子却慢得像老牛拉犁,歌词也变了模样:“帕雅诺米召,护佑小卜哨,山高水又长,莫忘竹溪谣……”

她转身时,看见奶奶扶着桥边的竹索,白发在雾中飘得凌乱。老人的嗓子早己沙哑,却固执地唱着,每一个颤音都像针尖扎在心上。歌声惊起了芦苇丛中的水鸟,扑棱棱的翅膀声混着澜沧江的浪涌,把清晨的寂静撕得粉碎。

“奶奶,您回吧。”秋月的声音发颤。

“唱完这首。”老人抹了把脸,也不知抹掉的是雾水还是眼泪,“你爹走的时候,我没唱……”

歌声继续在江面上盘旋,秋月握紧酒葫芦,指甲深深掐进木质纹理。她突然想起村里的流言,想起被撕碎的通知书,想起篝火里化作灰烬的焊工证。这些画面像走马灯般在眼前闪过,最终定格在奶奶熬夜缝暗袋的身影上。

“够了!”她大喊一声,将酒葫芦高高举起。

奶奶的歌声戛然而止。秋月看着手中的葫芦,上面父亲刻的波纹仿佛活了过来,在晨雾中扭曲变形。她用力一抛,葫芦划过灰白的天空,坠入澜沧江的波涛中。

“让他去吧!”秋月对着翻滚的江水喊,眼泪终于决堤,“让他和那些流言、和竹溪村的晦气,都一起冲走!”

葫芦在浪头中起起伏伏,像一颗随波逐流的眼泪。奶奶颤抖着抓住她的胳膊:“你这是作孽……”

“不!”秋月反握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我要带着自己的梦走,不是他的,也不是别人嚼舌根编出来的!”

吊桥在脚下摇晃得更厉害了,远处传来班车的喇叭声。秋月抹了把脸,从包袱暗袋里摸出竹刀,刀柄上的红丝线还带着奶奶手心的温度。她把刀插进腰间,对着奶奶深深一鞠躬。

“等我站稳脚跟,就接您去东莞。”她的声音混着江风,却坚定得如同磐石。

奶奶没说话,只是从围裙兜里掏出个油纸包塞给她——里面是半块红糖,硬得像石头。当秋月踏上对岸的土地时,回头看见老人依旧站在吊桥中央,白发与晨雾融为一体,拐杖戳在木板上,像根倔强的钉子。

班车发动的瞬间,秋月贴着车窗望去。澜沧江的水打着旋儿,卷着酒葫芦越漂越远。而吊桥上那个佝偻的身影,正用傣语哼着走调的《送嫁歌》,声音被发动机的轰鸣碾碎,又随着江风,飘向看不见的远方。

边陲岁月女子的人生长歌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边陲岁月女子的人生长歌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JIA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边陲岁月女子的人生长歌 http://www.220book.com/book/JIA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