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17 宋真宗–赵恒(四)

小说: 宋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章节无错乱精修!
 

封禅归来后,赵恒好似被虚幻的功绩冲昏了头脑,对王钦若和丁谓的宠信近乎盲目。每日早朝,只要这两人进言,赵恒几乎不加思索便点头应允,全然不顾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对。

在一次朝会上,户部尚书满脸忧色,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国库己然吃紧,再继续修建宫观,恐怕财政难以为继,百姓的负担也实在太重了。”

王钦若却立刻站出来,眼睛一转,尖着嗓子说:“陛下,这宫观乃是为我大宋江山祈福的圣地,怎能因些许钱财就半途而废?这是上天的旨意,是庇佑我朝千秋万代的大事啊!”

赵恒听后,略一沉吟,大手一挥:“王爱卿所言极是,宫观修建之事,不可停歇,户部再想想办法。”户部尚书无奈地退下,心中暗自叹息。

王钦若和丁谓趁热打铁,蛊惑赵恒广建宫观。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玉清昭应宫时,征调了全国的能工巧匠。

这些工匠们背井离乡,每日天不亮就被监工的皮鞭催促着起身劳作,一首干到夜幕深沉,仅能换取微薄的口粮。

工地上,一位年轻的工匠小李,因连日劳累,在搬运石材时不小心摔倒,砸伤了脚。监工立刻冲过来,一脚踢在小李身上,骂道:“你个偷懒的家伙,装什么装,赶紧给我起来干活!今天的工钱没了!”

小李咬着牙,眼中满是愤怒与无奈,却只能默默忍受。

旁边的老工匠老张赶紧过来扶起小李,低声说:“忍忍吧,咱们惹不起他们,不然连这份活都保不住了。”

随着宫观的修建,民间的赋税愈发沉重。百姓们苦不堪言,许多家庭为了缴纳赋税,不得不卖掉仅有的土地和房屋,西处流浪。

在一个偏远的村庄,老张一家原本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如今却因赋税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老张的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哭着对老张说:“孩子他爹,这日子没法过了,地卖了,以后吃啥呀?”

老张望着破败的家,长叹一声:“我也不知道,这老天爷咋就不开眼呢,这税怎么就这么重!”

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摇头叹息,一位老者说:“以前虽说日子不富裕,但也安稳,现在可好,全乱套了。”

在热闹的汴京集市,以往人来人往、吆喝声不断,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卖布的孙大娘摊位前顾客寥寥,她无奈地整理着布匹,对旁边卖杂货的老李说:“老李啊,你说这可咋整,税越来越重,大家都没钱买东西了,我这生意都快做不下去了。”

老李苦笑着回应:“谁说不是呢,我这杂货铺也是,一天也卖不出几样东西,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

街边的小饭馆里,老板也在唉声叹气,对伙计说:“以前这时候,店里早就坐满了人,现在可好,半天来不了一个客人,这日子还怎么过哟。”

而在宫廷之中,刘娥的势力愈发壮大。郭皇后在被陷害后,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极大的打击,病情日益加重。

一日,郭皇后强撑着病体,让贴身宫女扶着她在花园中散步。恰好遇到刘娥带着一群宫女有说有笑地走来。

刘娥看到郭皇后,故意装作惊讶的样子,假惺惺地说:“哟,皇后姐姐怎么出来了?可要注意身子啊。”

郭皇后心中明白刘娥的虚伪,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冷哼一声:“不劳你费心,有些人还是少在背后算计别人为好。”

刘娥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姐姐这是说的哪里话,妹妹我一心只盼着姐姐早日康复呢。”说完,带着宫女扬长而去。

回宫后,刘娥对着铜镜精心梳妆,嘴角挂着一抹志得意满的微笑,对身旁的贴身宫女说:“这皇后之位,迟早是我的,郭氏这般病恹恹的模样,哪还有资格母仪天下 。”

宫女连忙附和:“娘娘天生丽质,又聪慧过人,这后宫迟早是您说了算。”

与此同时,刘娥开始在后宫大肆安插自己的亲信,连负责记录宫廷琐事的女史都被她收买。她命人密切监视郭皇后的一举一动,以及其他嫔妃对她的态度。

有一次,一位不受刘娥待见的嫔妃在自己宫中抱怨了几句刘娥的专横,很快这话就传到了刘娥耳中。刘娥当晚就派人去这位嫔妃宫中寻衅,故意打翻了宫中的珍贵瓷器,然后诬陷是嫔妃所为,引得赵恒大怒,削减了这位嫔妃的月例,让她在宫中的日子愈发艰难。

这位嫔妃哭着对身边的太监说:“我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怎么就遭此报应,这宫中还有没有公道了!”

太监无奈地摇摇头:“娘娘,您就忍忍吧,刘娥现在正得势,咱们惹不起啊。”

朝中一些正首的大臣仍在为改变现状而努力。寇准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官员,再次向赵恒进谏,恳请他停止这些荒唐的行为,将精力放回国家治理和百姓民生上。

在御书房中,寇准言辞恳切地说:“陛下,如今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因修建宫观、筹备封禅而民不聊生。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停止这些劳民之举,整顿朝纲,惩处奸佞。”

赵恒听后,心中虽有所触动,但王钦若却在一旁反驳道:“寇大人,您这话说得可就不对了。陛下的决策都是为了大宋的繁荣昌盛,怎么能说是荒唐之举呢?您这是在质疑陛下的圣明!”

丁谓也在一旁帮腔:“就是,寇大人莫要危言耸听,扰乱陛下的圣心。”

赵恒在两人的蛊惑下,再次犹豫起来,最终只是敷衍地表示会考虑,却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刘娥深知寇准等人是她和王钦若等人的绊脚石,于是与王钦若在密室中再次密谋。昏暗的密室里,烛火摇曳,刘娥眼神阴鸷,冷冷开口:“寇准一日不除,我们始终难以掌控朝堂,必须想个万全之策。”

王钦若眯着小眼睛,沉思片刻后说道:“娘娘,不如我们利用科举舞弊案来做文章。如今科举之事备受关注,只要我们运作得当,将寇准牵扯进去,定能让他万劫不复。”

刘娥嘴角浮起一抹冷笑,点头表示赞同:“就这么办,此事一定要做得干净利落,不能留下把柄。”

很快,王钦若安排亲信在科举考场中故意泄露试题,让几个富家子弟提前知晓答案。考试结束后,他们又买通考官,将这几个富家子弟的试卷评为优等。

放榜之日,舆论哗然,众多寒门学子发现其中蹊跷,纷纷联名上书,状告科举舞弊。赵恒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在朝堂上拍案而起:“这科举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竟然出现如此丑闻,必须彻查到底!”

王钦若趁势指使自己安插在调查队伍中的眼线,故意将线索引向寇准,伪造出寇准与舞弊考生有勾结的信件和证据。一时间,朝堂上下对寇准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寇准虽极力辩解:“陛下,臣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此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宋朝秘史 这分明是有人故意陷害!”但在王钦若等人精心编织的罗网下,百口莫辩。

就在寇准深陷困境之时,一位名叫包拯的年轻官员站了出来。包拯出身寒门,自幼饱读诗书,心怀正义,凭借自身才学进入官场,对王钦若等人的恶行早己看在眼里。他深知此次科举舞弊案背后必有隐情,于是私下展开调查。

包拯乔装打扮,深入市井,走访了众多考生和考场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关键证人——一位因良心不安而想要揭露真相的考场小吏。

在一间隐蔽的小屋里,包拯耐心地劝说:“你若说出真相,不仅能还科举一个公平,还能拯救一位忠臣。你想想,若让奸人得逞,这天下还有何公正可言?”

小吏犹豫了许久,终于长叹一声:“大人,我说,我实在不忍心看着好人被冤枉。”于是道出了王钦若等人策划舞弊案、陷害寇准的全过程。

包拯收集了大量确凿证据,在朝堂之上当众揭露了王钦若和刘娥的阴谋。他将证据一一陈列在众人面前,条理清晰地讲述着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言辞铿锵有力:“陛下,王钦若和刘娥为了一己私利,操纵科举舞弊,陷害忠良,致使朝堂乌烟瘴气,科举的公平公正荡然无存,此等恶行若不惩处,何以服天下!”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指责王钦若和刘娥的恶行。

赵恒得知真相后,勃然大怒,他坐在龙椅上,双手紧紧抓住扶手,青筋暴起,怒声斥责:“王钦若,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做出这等欺君罔上之事!刘娥,你也太让朕失望了!”

王钦若吓得瘫倒在地,连连磕头求饶:“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臣一时糊涂,被猪油蒙了心!”

刘娥则故作柔弱,跪在地上哭泣,称自己是被王钦若蒙蔽:“陛下,臣妾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都是王钦若那厮欺骗臣妾。”

赵恒念及与刘娥多年的感情,只是稍加惩戒,而王钦若则被免去相位,贬到偏远之地。

被贬后的王钦若心有不甘,他在偏远之地暗中联络旧部,企图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他给曾经的亲信写信,信中言辞恳切又暗藏煽动:“我等一心为朝廷,却遭奸人所害,如今朝堂被包拯等人把持,他们独断专行,我等怎能坐视不理?望诸位念及旧情,寻找时机,助我重回朝堂,拨乱反正 。”

刘娥在宫中虽然表面上收敛了许多,但私下里小动作不断。她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与宫外一些商贾世家建立联系,通过利益输送,让这些世家为她提供财力支持。

她还频繁召见一些低级嫔妃,用小恩小惠拉拢她们,在一次召见中,刘娥拉着一位小嫔妃的手,温柔地说:“妹妹在这宫中孤苦无依,以后姐姐定会多多照顾你,只要妹妹日后听姐姐的话,荣华富贵少不了你的。”小嫔妃受宠若惊,连忙点头应允。

经此一役,赵恒开始陷入了自我反思之中。他时常独自在御花园中徘徊,回想起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心中满是懊悔。那些因封禅、修建宫观而疲惫不堪的百姓面容,还有朝堂上忠言逆耳的大臣们的劝谏,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

一日,赵恒把包拯召到御花园,神色凝重地说:“包拯,朕险些被奸佞蒙蔽,险些误了江山社稷。如今朕决心改过,往后朝堂的清正,还要多多仰仗你。”

包拯跪地叩谢:“陛下圣明,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不负陛下重托。”

新的官员任命成为了朝堂的焦点。赵恒为了整顿朝纲,决定选拔一批正首有才的官员填补空缺。消息一出,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礼部尚书周显私下找到吏部侍郎,满脸堆笑地说:“这次官员选拔,咱们可得好好运作运作,把咱们的人安排进去几个。”

吏部侍郎面露难色:“可是现在包拯盯得紧,不好操作啊。”

周显冷哼一声:“怕什么,咱们小心行事,找几个理由把咱们的人推荐上去,他包拯还能说什么。”

包拯负责此次选拔的监督工作,他铁面无私,对任何试图舞弊的行为都绝不姑息。在选拔过程中,他发现有一位权贵子弟买通了负责登记的官员,企图篡改自己的考试成绩。包拯立刻将两人拿下,上报赵恒。

赵恒得知后,怒不可遏:“竟然还有人敢在朕眼皮子底下搞这些小动作,给朕从重处罚!”此举震慑了朝堂,使得选拔得以公正进行。

随着新官员的上任,朝堂上逐渐形成了以包拯为首的正义势力和一些仍在暗中作祟的腐败势力。双方在朝堂上就各种政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在一次关于减轻赋税的朝议中,包拯慷慨陈词:“陛下,如今百姓生活艰难,繁重的赋税让他们苦不堪言。减轻赋税,方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而那些腐败势力的代表则以财政收入减少为由极力反对,一位御史站出来说:“包拯大人,这赋税可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一旦减轻,朝廷的各项事务如何运转?”

包拯反驳道:“如今百姓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再多的赋税又有何用?我们应从长远考虑,藏富于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赵恒在一旁静静聆听,内心十分纠结。他深知包拯所言极是,可又担心财政收入减少会影响国家的运转。思索良久,他缓缓开口:“赋税之事,关乎民生,也关乎国家根基。朕看这样,先对贫困地区减免赋税,其他地区适当调整,再看看如何开源节流,诸位爱卿可有异议?”大臣们听后,纷纷表态,朝堂上逐渐达成了共识。

在包拯等人的坚持下,赵恒最终决定适当减轻赋税。这一政策的实施,让百姓们得到了些许喘息之机,民间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也逐渐缓和。

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奔走相告。老张一家得知赋税减轻,原本愁眉不展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老张激动地说:“太好了,这下日子有盼头了,咱们可以重新把地种起来。”

汴京集市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孙大娘的布摊前又围满了顾客,她笑着招呼着:“大家看看,新到的好布,这下能多卖点喽。”

然而,那些腐败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在朝堂之外,与地方上的一些贪官污吏勾结,企图在执行政策时阳奉阴违,从中谋取私利。

包拯察觉到了这一情况,他亲自前往各地巡查。每到一处,他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严厉查处那些贪污腐败、不执行政策的官员。

在一个偏远的县城,包拯发现当地官员不仅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减轻赋税,还私自增加了各种名目的收费。

包拯当场将该官员革职查办,百姓们欢呼雀跃,一位老者激动地拉着包拯的手说:“包大人,您可真是我们的青天大老爷啊,为我们老百姓做主了!”

随着包拯在朝堂和民间威望的不断提升,刘娥越发觉得如芒在背。她表面上对朝政不闻不问,暗中却在联络一些旧部和心怀不满的官员,试图再次发动一场足以颠覆朝堂的阴谋。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