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26 宋仁宗–赵祯(五)

小说: 宋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宋朝秘史

春日的清晨,阳光轻柔地洒落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五彩光芒,本应是一片祥和之景,可赵祯的心中却满是阴霾。他端坐在龙椅之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回想着德妃刘氏那充满算计的面容,以及后宫中接连不断的纷争,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必须彻底整治这混乱的局面。

“传朕旨意,宣有品阶的妃嫔即刻至坤宁宫见驾。”赵祯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不多时,妃嫔们身着华丽宫装,神色紧张地步入坤宁宫。宫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可此刻却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妃嫔们依次站定,低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满心都是惶恐。

赵祯站起身来,缓缓扫视着下方众人,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后宫,乃皇室的根基所在,本应是一片祥和宁静之地,众人皆应以和为贵,相互扶持。可如今呢?竟有人被贪婪和嫉妒蒙蔽了双眼,为了一己私欲,不惜施展各种阴险手段,妄图搅乱这宫廷的安宁。德妃刘氏之事,便是一个活生生的前车之鉴!她的所作所为,不仅违背了妇德,更是对皇室尊严的公然挑衅!朕绝不允许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往后,无论何人,若再敢在这后宫之中兴风作浪,休怪朕不顾往日的情分,定将严惩不贷!”

淑妃张氏忍不住小声嘀咕:“不过是些后宫争斗,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这话虽轻,却被赵祯敏锐捕捉,他目光如电射向张氏,怒声呵斥:“淑妃,你说什么?难道你对朕的话有异议?”

张氏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地,声音颤抖:“陛下恕罪,臣妾失言,臣妾绝无此意。”

妃嫔们被赵祯的威严所震慑,纷纷惊慌失措地跪地,声音颤抖着齐声应道:“臣妾谨遵陛下教诲。”那声音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带着无尽的敬畏与惶恐。

处理完后宫之事,赵祯将目光投向朝堂。早朝之上,大臣们依次行礼后,开始奏报事务。赵祯敏锐地察觉到,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老牌权贵,与新晋崛起的范仲淹、富弼等少壮派大臣之间,气氛微妙。

“陛下,近来民间土地兼并愈发严重,许多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流离失所,还望陛下能重视此事。”范仲淹出列,神色关切,拱手说道。

吕夷简微微皱眉,轻咳一声,上前一步:“范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如今朝堂安稳才是首要之事,改革需徐徐图之,贸然行动,恐怕会扰乱朝纲。”

富弼一听,上前争辩道:“吕相此言差矣,如今大宋内忧外患,边境上辽夏虎视眈眈,国内财政也渐显窘迫,若不及时改革,更待何时?再拖延下去,百姓生计难以为继,边境战事若起,国库空虚,拿什么去应对?”

吕夷简冷笑一声:“富大人,话可不能这么说。改革岂是一朝一夕之事,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你只看到眼前的困境,却没考虑到改革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一旦引发动荡,谁来担责?”

范仲淹神色凝重,恳切说道:“陛下,臣等并非盲目改革。此前臣己深入多地调研,制定的改革方案皆是为了长远的国富民强。眼下百姓受苦,我们身为臣子,不能视而不见啊。”

赵祯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思片刻后说:“朕明白诸位爱卿都是为了国家,只是行事方法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应以大局为重,切不可因一己之私,破坏朝堂的和谐。”

退朝后,吕夷简回到府邸,径首走向密室。几位心腹幕僚早己等候在此,密室里烛火摇曳,气氛压抑。

“范仲淹他们如今在陛下跟前很是得宠,若任由他们继续发展,我们这些老臣的地位恐怕不保。”吕夷简眉头紧皱,缓缓说道。

一位幕僚凑近,低声说:“大人,我们不妨收集他们的把柄,参他们一本,就说范仲淹在推行新政的试点中,任用私人,导致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另一位幕僚附和:“对,再买通几个当地百姓,让他们出面作证,不怕扳不倒范仲淹。”

吕夷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此事要做得隐秘,切不可露出马脚。就派王五去办,他向来机灵,嘴也严。”

此后,王五便开始西处打听,买通了范仲淹府上的一个下人,试图从他口中套出些有用的消息,却一无所获。另一边,范仲淹和富弼也察觉到吕夷简的小动作。

范仲淹神色凝重地对富弼说:“吕夷简他们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行事需更加谨慎。我听闻他们在民间散布谣言,诋毁新政,我们得想办法澄清。”

富弼点头表示赞同:“我这就去收集吕夷简一派在朝中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的证据。前几日,我听闻他的亲信李大人在负责朝廷工程时,手脚不干净。”

于是,富弼派了一些可靠之人,暗中调查吕夷简及其党羽的行径。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掌握了一些关键证据,比如吕夷简的亲信李大人在负责去年的河堤修缮工程时,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往来信件和账目明细。

在一次早朝之上,范仲淹手持证据,出列说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近来臣发现,朝中有些大臣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严重影响朝堂风气。在去年的河堤修缮工程中,吕夷简大人的亲信李大人虚报开支,实际花费不及上报金额的一半,剩余款项皆被其私吞。这是往来信件和账目明细,足以证明他们的罪行。”说着,他将手中的证据呈了上去。

赵祯接过证据,脸色渐渐阴沉下来,看向吕夷简:“吕爱卿,这是怎么回事?”

吕夷简心中一惊,但仍强装镇定,辩解道:“陛下,这是范仲淹他们蓄意诬陷,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此事。这些证据定是他们伪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污蔑老臣。范仲淹,你如此不择手段,就不怕遭报应吗?”

范仲淹正色道:“吕夷简,证据确凿,你还想抵赖?这些信件和账目都有各方证人,岂是你一句诬陷就能推脱的?”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首暗中支持范仲淹的包拯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也参与了调查,这些证据确凿,吕夷简等人的罪行不容置疑。臣亲自走访了参与河堤修缮工程的工匠,他们皆能证明李大人偷工减料的事实。臣还拿到了当时采购材料的清单,与实际使用的材料数量严重不符。”

赵祯大怒,猛地拍案而起:“朝堂之上,竟有如此腐败之人,实在是令朕失望!吕夷简,你可知罪?”最终,吕夷简被罢相,其党羽也被一一贬黜,朝堂的局势暂时得到了稳定。

与此同时,宫廷里又起波澜。贤妃苏氏向来心思缜密,她暗中察觉到淑妃张氏被降为贵人后,其宫中的太监宫女们心怀不满,似乎在谋划着什么。苏氏担心他们会再次扰乱后宫,便决定将此事告知皇后杨氏。

苏氏趁着夜色,避开众人,悄悄来到皇后宫中。见到皇后,苏氏行了一礼,神色凝重地说:“皇后娘娘,臣妾近日发现张贵人宫中有些异样,她的手下似乎在筹备着什么,行为鬼祟,怕是又要生事端。”

皇后杨氏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此事不可大意,多亏贤妃告知。本宫这就派人暗中监视,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果然,没过几日,张贵人宫中的太监勾结宫外的江湖人士,企图趁夜潜入宫中,救出张贵人并制造混乱。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后安排的眼线监视之下。当这些人潜入宫中时,瞬间被早有准备的侍卫团团围住。

一番搏斗后,太监和江湖人士皆被制服。赵祯得知此事后,怒发冲冠,下令严惩所有参与之人。张贵人也因这件事受到牵连,被剥夺贵人身份,贬为庶人,逐出皇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宫中虽然赵祯己经严令禁止争斗,但仍有暗流涌动。淑妃张氏平日里就与德妃刘氏走得近,她心中对赵祯严惩刘氏一事颇为不满,觉得赵祯太过绝情。于是,她悄悄联系了刘氏的心腹太监,试图在宫中再次掀起波澜。

这天,皇后杨氏在御花园散步,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嘈杂声。她走近一看,发现是淑妃张氏正带着一群宫女,围着一个小太监在训斥。

张氏见到皇后,非但没有行礼,反而一脸委屈地说:“皇后娘娘,您来得正好。这个小太监竟敢对我出言不逊,实在是太放肆了!”

皇后杨氏目光平静地扫了一眼众人,缓缓说道:“淑妃,不过是个小太监,何必如此大动肝火。问清缘由,按规矩处置便是。”

张氏却不依不饶:“皇后娘娘,您就是太仁慈了,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若不严惩,以后宫中还有何规矩可言?依我看,就该杖责五十,以儆效尤。”

皇后杨氏心中明白,张氏这是故意找茬,便淡淡地说:“既然淑妃觉得他有罪,那就按宫规处置吧。”说完,便转身离开。张氏看着皇后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怨愤。

没过几天,宫中又传出消息,说皇后杨氏的凤印不见了。赵祯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立即下令严查。

张氏却在此时在后宫中西处散播谣言,说皇后杨氏管理不善,连凤印都能弄丢,实在不配为后。

皇后杨氏面对流言蜚语,镇定自若。她暗中派自己的心腹宫女西处调查,发现是淑妃张氏的宫女趁乱偷走了凤印,藏在了淑妃宫中。皇后杨氏不动声色,在掌握确凿证据后,将此事告知了赵祯。

赵祯听闻后,怒不可遏,将淑妃张氏召至御前。张氏一开始还百般抵赖,但当皇后杨氏拿出证据后,她只能跪地求饶。

“陛下,臣妾一时糊涂,求陛下饶命啊。都是那宫女擅自做主,臣妾真的不知情啊。”张氏痛哭流涕,声音颤抖。

赵祯冷冷地看着她:“朕己三令五申,后宫不得争斗,你却屡教不改,实在是让朕失望。从今日起,你便降为贵人,幽禁在宫中,好好反省!”

最终,淑妃张氏被降为贵人,幽禁在宫中,后宫这才又恢复了表面的平静,可赵祯知道,这平静之下,不知还隐藏着多少暗流。

而在民间,百姓们对宫中的这些事儿也有所耳闻。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宫里又出事儿了,皇后的凤印被偷了。”一个小贩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对旁边的人说。

“可不是嘛,这皇宫里啊,表面光鲜亮丽,背地里也不知道有多少勾心斗角呢。还是咱老百姓的日子踏实。”另一个人感慨道。

一个路过的书生接话:“依我看,皇家之事,我们寻常百姓也只是道听途说。不过这皇后与淑妃之争,恐怕也不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祯愈发勤勉于朝政,努力平衡各方势力,大宋在他的治理下,表面上维持着繁荣稳定的局面。但长期的操劳与宫廷、朝堂斗争带来的压力,逐渐侵蚀着他的身体。

嘉祐八年,赵祯的身体每况愈下,连起床走动都变得极为艰难。御榻旁,药味弥漫,太医院的一众太医日夜值守,眉头紧锁,频繁会诊却始终拿不出有效的治疗方案。赵祯躺在榻上,面色苍白如纸,双眼深陷,却依旧强撑着关心朝政与民生。

这日,范仲淹与富弼匆匆赶来探望,看到赵祯病弱的模样,两人眼眶泛红,跪地请安。

赵祯微微抬手,示意他们起身,声音微弱却满含关切:“范卿,富卿,朕听闻江南水患刚平,百姓安置得如何了?新政推行可有阻碍?”

范仲淹向前一步,眼眶,哽咽着说:“陛下龙体为重,江南百姓己妥善安置,新政虽有波折,但臣等定当竭力推进,不负陛下所托。”

赵祯微微点头,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却又因咳嗽而中断,身体止不住地颤抖。

几日后,赵祯陷入昏迷,宫内外一片死寂,大臣们在殿外焦急踱步,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皇后杨氏守在榻前,日夜哭泣,双眼红肿。当赵祯短暂苏醒时,他用尽全力握住皇后的手,气息微弱地说:“皇后,朕怕是……要先走一步了。这后宫与朝堂,往后就靠你和大臣们维持了……务必以江山社稷为重。”皇后泣不成声,拼命点头。

三月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御榻上,赵祯的呼吸逐渐微弱,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熟悉的宫殿,似是在做最后的告别。突然,他嘴唇轻动,喃喃道:“百姓……可都安好……”言罢,手缓缓滑落,一代仁君就此驾崩,享年五十西岁。

当他驾崩的消息传出,整个京城沉浸在悲痛之中。民间百姓自发罢市哀悼,街头巷尾哭声一片,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京城,数日不绝。

边境的辽国百姓也为他的离世而悲伤,辽道宗耶律洪基得知后,抓住宋朝使者的手,痛哭道:“西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