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八年,赵曙怀着忐忑与敬畏之心,缓缓踏入那庄严肃穆的宫殿。
宋仁宗的灵柩静静停放着,周围的大臣们身着素服,神色哀伤而凝重,这一切都让赵曙不禁回忆起过去在宫廷中小心翼翼的日子。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陡然转动,他登上了皇位。
即位大典上,赵曙目光坚定却又透着忧虑,俯瞰着叩拜的群臣,深知大宋江山的重担己沉甸甸地落在了自己的肩头。
还没等赵曙适应新的身份,一场名为“濮议之争”的朝堂风暴便以迅猛之势袭来。
早朝时,阳光艰难地穿透窗棂,洒在冰冷的金砖之上,却怎么也驱散不了殿内那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韩琦身姿挺拔,率先站出,声若洪钟:“陛下,濮王是您的生父,于情于理,都应当尊为皇考,如此才能成全陛下的孝道与血脉传承!”
欧阳修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坚定,附和道:“韩公所言极是,陛下对生父的尊崇,实乃人伦纲常之大事,关乎皇家血脉传承,断不可轻慢!”
司马光却眉头紧锁,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礼官的职责便是维护礼仪正统。称濮王为皇伯,遵循的是祖宗定下的大宗小宗之礼,这规矩己然传承百年,断不可更改!贸然变动,恐遭天下人诟病。”
王珪也急切地进谏:“陛下,祖宗礼制关系到国本,若轻易变动,恐怕会引发天下人的非议,动摇我大宋的根基啊!陛下三思!”
赵曙微微皱眉,神色犹豫,开口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朕自幼蒙先帝与太后养育之恩,如今生父名分一事,实让朕两难。既不想违背祖宗礼制,又难舍生父养育之情。”
此后数月,朝堂彻底分裂成了两派,宰执派与礼官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奏折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堆满了赵曙的案头。
赵曙陷入了两难的困境,生父濮王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他内心深处渴望给予生父应有的尊崇;可祖宗礼制与朝堂的稳定同样重要,就像天平的两端,让他难以抉择。深夜,他独自在御书房中踱步,望着窗外那高悬的明月,满心都是烦闷与无奈。
在这场看似单纯的礼制争论背后,实则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权谋争斗。宰相文彦博为首的保守势力,表面上大力支持礼官派,可实际上却是妄图借此机会打压韩琦等改革派。
在文彦博那布置精美的私宅密室中,他与亲信们秘密会面,压低声音说道:“韩琦这些年在朝堂上大力推行改革,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咱们的利益,这次濮议之争,正是扳倒他的绝佳时机。只要我们巧妙地煽动礼官派与宰执派之间的矛盾,让陛下对韩琦等人产生不满,就能成功削弱他们的势力!”
亲信担忧道:“可韩琦在朝中威望颇高,我们真能成功吗?”
文彦博冷哼一声:“哼,只要运作得当,不怕他不倒。你去联络那些对改革不满的官员,务必让他们在朝堂上多多发声。”
韩琦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潜藏的暗流,他脚步匆匆地赶到欧阳修的府邸,神色凝重地说道:“文彦博等人居心不良,想借濮议之争来打压我们。我们必须得稳住陛下,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欧阳修点头道:“韩公所言极是,那我们该如何行事?”
韩琦思索片刻,道:“我们一方面要在朝堂上继续据理力争,另一方面,要多找机会向陛下阐明利害,让陛下看清文彦博等人的真面目。”
于是,韩琦和欧阳修一边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言辞激烈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一边私下里频繁进宫,向赵曙详细剖析其中的利害关系,时刻提醒陛下千万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后宫之中,曹太后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场纷争的动态。她在垂帘听政多年后虽己还政,但多年积累的威望和对朝政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
一日,她将赵曙召至后宫,坐在典雅而庄重的厅堂之中,语重心长地说道:“皇帝,这濮议之事,关系到皇家的颜面与朝堂的安稳,你可要谨慎地权衡利弊啊。祖宗礼制不可轻易废除,可你的一片孝心也不能被辜负,千万不能让朝臣们借着这件事拉帮结派,扰乱朝纲。”
赵曙恭敬地回应道:“儿臣明白,定会以江山社稷为重。只是此事太过棘手,儿臣实在难以抉择。”
曹太后微微叹气:“哀家知道你的难处,但你身为皇帝,一举一动皆关乎天下。凡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
曹太后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赵曙的决策,同时也让原本就复杂的朝堂局势变得更加微妙起来。支持礼官派的大臣们听闻太后的态度后,顿时愈发理首气壮,在朝堂上发言时的言辞也变得更加激烈。
而宰执派则忧心太后的倾向会使他们在这场争论中陷入劣势,于是更加积极地西处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甚至还发动自己的门生故吏在民间宣扬他们的主张,试图营造舆论压力。
与此同时,后宫中的争斗也悄然拉开了帷幕。张贵妃自从得知自己的堂兄因改革受到牵连后,便心生怨恨,时常在赵曙面前哭诉,试图影响他的决策:“陛下,您看看,这改革改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许多官员都苦不堪言,您可要为大家做主啊。”
赵曙无奈道:“贵妃,改革乃为大宋长远计,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朕自会权衡。”
而曹皇后虽表面端庄,不轻易表露情绪,但暗中也在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她深知张贵妃的小心思,担心张贵妃的枕边风会干扰赵曙的判断,于是也开始不动声色地在赵曙面前提及改革的重要性,提醒他要以大局为重。
一日,曹皇后与赵曙闲聊时说道:“陛下,如今朝堂纷争不断,还望陛下能坚守初心,以江山社稷为重。改革虽艰难,但却是强国之途。”
赵曙微微颔首:“皇后所言,朕记下了。只是这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利益纠葛,实在让朕头疼。”
有一次,张贵妃故意在曹皇后面前提起濮议之争,言语中带着一丝挑衅:“姐姐,你说这朝堂上为了个名分争得不可开交,陛下也真是为难,依我看,还是要多体谅陛下的难处。”
曹皇后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回应道:“妹妹所言极是,但这江山社稷的安稳才是重中之重,陛下心中自有分寸,我们身为后宫之人,也当为陛下分忧,莫要添乱。”张贵妃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更加不悦。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气氛原本其乐融融,可话题不知怎么又转到了濮议之争上。支持宰执派的一位年轻官员喝了些酒,借着酒劲大声说道:“依我看,就该尊濮王为皇考,那些守着旧规矩的人就是迂腐!”
支持礼官派的一位老臣当场就气得吹胡子瞪眼,站起来反驳道:“你这后生懂什么!祖宗规矩岂容你如此诋毁?你这是大逆不道!”
年轻官员不甘示弱:“时代在变,祖宗规矩也并非一成不变。一味守旧,如何能让大宋昌盛?”
老臣怒目圆睁:“你……你这是歪理邪说!”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声音越来越大,宴会的气氛瞬间变得尴尬起来。赵曙无奈地摇摇头,只得提前结束宴会。
而在民间,百姓们也对濮议之争议论纷纷。热闹的市井街头,说书先生一拍醒木,眉飞色舞地讲起了朝堂上的这场争论:“各位看官呐,这朝堂之上如今为了给当今圣上的生父一个名分,那可是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要尊为皇考,有人说祖宗礼法不可改,得叫皇伯,你们说说,这到底该咋整?”
台下的百姓们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说:“我看呐,皇帝想认自己亲爹,那是人之常情,叫皇考没啥错。”
另一个人却反驳道:“可祖宗规矩也不能坏啊,不然这天下还不乱套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自有它的道理。”
又有人道:“管他叫啥,只要能让咱们老百姓日子好过就行。”一时间,众说纷纭。
最终,赵曙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妥协。他召集两派大臣,神色疲惫却又透着坚定:“朕决定尊濮王为皇考,然而为了顾全大局,也会对祖宗礼制有所考量,望诸位爱卿以江山社稷为重,莫再争执。”
韩琦拱手道:“陛下圣明,如此既全了陛下孝心,又顾全了朝堂安稳。”
司马光虽心有不甘,但还是行礼道:“陛下既己决定,臣等自当遵从。”
这场持续许久的争论终于缓缓落下帷幕。文彦博等人的阴谋未能得逞,韩琦等改革派也暂时稳住了局面。
在朝堂纷争的间隙,赵曙始终将大宋朝政紧紧系在心头。他深知,要让大宋繁荣昌盛,必须任用贤能之士。
一日,他将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召至便殿,屏退左右,一脸诚挚地说道:“如今大宋看似太平,实则内忧外患。朕深知诸位爱卿皆有大才,望能齐心协力,为大宋的安稳与发展出谋划策。”
韩琦目光炯炯,拱手说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重托。如今吏治腐败,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整顿官场风气。”
欧阳修接着说:“陛下,除了吏治,文化教育也亟待改革。科举选拔应注重真才实学,而非华丽辞藻。”
富弼也进言:“陛下,财政与军事同样重要。冗官众多导致财政开支巨大,军队战斗力也有待提升。”
赵曙点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那就由韩爱卿牵头整顿吏治,欧阳爱卿负责文化教育改革,富爱卿着重处理财政与军事事务,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在赵曙的大力支持下,韩琦雷厉风行地推行整顿吏治的举措。他严格考核官员,大力裁汰庸官,一时间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然而,这一举措却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一日,一位被贬官员满脸怨愤地找到韩琦:“韩大人,我为官多年,兢兢业业,为何无端将我贬黜?”
韩琦面色冷峻,毫不留情地说道:“为官之道,在于为民谋福,你尸位素餐,毫无政绩,百姓怨声载道,贬黜你是为了大宋官场的清明。”
被贬官员心有不甘,暗中勾结文彦博,妄图报复韩琦。文彦博给他出谋划策:“你去联络一些同样被贬的官员,联名上书,弹劾韩琦滥用职权,打压异己。我在朝堂上为你们造势,定要让韩琦陷入困境。”
于是,这些被贬官员纷纷行动起来,弹劾韩琦的奏折如潮水般堆满了赵曙的案头。
韩琦得知此事后,并未慌乱。他精心整理好被裁汰官员的详细资料,包括他们的失职行为和考核记录,进宫向赵曙详细汇报。
韩琦道:“陛下,这些弹劾皆是诬告。臣所裁汰官员,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称职。这是相关资料,请陛下过目。”
赵曙看着这些详实的资料,心中对韩琦的信任更加坚定,他怒不可遏地怒斥那些诬告的官员,并重申对韩琦改革的坚定支持。
欧阳修则全身心地致力于文化教育改革。他大力倡导平实文风,坚决摒弃浮华奢靡的文学风气,在科举选拔中,对那些文风浮夸的考生一概不予录用。这一举动引发了一些文人的强烈不满。
有一次,几个不满改革的文人在酒馆里相聚,喝得酩酊大醉后,竟跑到欧阳修府邸前叫骂。守门的侍卫赶忙阻拦,双方差点动起手来。
此事传到赵曙耳中,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便宣召欧阳修进宫,半开玩笑地说:“欧阳爱卿,你这改革可是触动了不少人的‘文心’呐,连朕都听说有人到你府前闹事了。”
欧阳修苦笑着说:“陛下,臣一心为大宋培养人才,这些人一时不理解,日后想必会明白的。真正有学识之人,不会在意这些表面的东西。”
赵曙对北宋的积弊有着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财政和军事方面的问题,让他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他多次与大臣们商议财政改革事宜,眉头紧锁:“如今冗官众多,财政开支巨大,百姓赋税沉重,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富弼进言:“陛下,裁减冗官势在必行,可从那些闲散衙门入手,节省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可改革税收制度,做到公平合理。”
赵曙点头道:“就依富爱卿所言,此事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谨慎行事,莫要引起民怨。”
于是,赵曙下令对各级衙门进行全面清查,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这一举措虽遭到一些官员的强烈抵制,甚至有人串联起来,试图集体向皇帝施压,但在赵曙的坚决坚持下,还是得以逐步推行。
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反应不一。在一处乡村集市上,几个老农蹲在街边聊天,一个老农吧嗒了一口旱烟说:“听说朝廷要裁官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要是真能少些当官的来收税,咱老百姓日子兴许能好过点。”
旁边的人点头附和:“是啊,那些个官老爷,有些啥事儿都不干,就知道伸手要钱。”
但也有人担心:“可别到时候裁来裁去,把好官也给裁没了。这年头,想找个为百姓着想的官可不容易。”
我有钱我有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