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类风湿性全身关节炎痛诊疗方案及日常养生智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类风湿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众多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它主要侵犯人体的关节部位,引发一系列令人痛苦不堪的症状。从病理角度来看,类风湿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错误地将自身关节组织视为外来病原体进行攻击。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会导致关节滑膜发炎,滑膜细胞增生,进而分泌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这些物质会刺激关节周围的神经末梢,引发剧烈的疼痛,让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备受折磨。

随着病情的进展,炎症会不断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关节软骨原本就像一层光滑的保护膜,能够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保证关节的正常运动。但在类风湿的影响下,软骨逐渐被破坏,变得粗糙不平。骨质也会受到侵蚀,出现骨质疏松、骨破坏等现象。这不仅会导致关节畸形,影响关节的外观,还会严重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者难以完成如握拳、屈伸膝关节等基本动作。

除了关节症状外,类风湿还可能累及其他系统和器官。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性的症状,如疲劳、乏力、体重下降等。长期的病痛折磨会让患者的身体变得虚弱,精神状态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此外,类风湿还可能引发肺部病变,导致肺间质纤维化,影响呼吸功能;影响心脏,引发心包炎、心肌炎等疾病;累及眼睛,出现巩膜炎、葡萄膜炎等眼部问题。

目前,类风湿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遗传因素在类风湿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类风湿患者,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环境因素如吸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诱发类风湿。感染因素方面,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可能触发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引发类风湿。

对于类风湿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情的进展;抗风湿药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延缓关节破坏,但起效较慢;生物制剂则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但价格相对较高。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康复训练等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对于病情严重、关节畸形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类风湿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的进展。

一、病因病机解析

类风湿性全身关节炎痛作为临床常见病症,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归属于"痹症"这一重要范畴。其发病机制严格遵循《黄帝内经》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核心理论框架,呈现出内外因合邪、多脏腑受累、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特征。从病因学角度分析,本病既包含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肌表,又涉及内伤七情导致气血失调的双重致病因素。外邪方面,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尤以湿邪黏滞重浊的特性最为关键,常与寒热之邪相兼为患,形成寒湿痹阻或湿热痹阻的不同证型。内因方面,患者多存在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的体质基础,或因劳倦过度、饮食失节导致气血生化乏源,使机体防御功能下降而招致外邪入侵。

在发病过程中,正气亏虚与邪气壅盛形成动态消长关系。正气不足不仅表现为卫外不固的防御功能下降,更涉及脏腑功能的整体失调。肺主皮毛失职则卫表不固,脾主运化失常则湿浊内生,肾主骨生髓受损则筋骨失养,形成多脏腑受累的病理格局。临床可见患者既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虚证表现,又具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实证征象,呈现出典型的虚实夹杂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病程迁延日久者常出现痰瘀互结的病理转归,痰浊阻滞经络与瘀血痹阻血脉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病情复杂性。这种内外合邪、虚实错杂的发病机制,决定了本病治疗需兼顾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治疗原则。

(一)外感致病因素

1. 风寒湿邪侵袭:《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当人体卫外功能减弱时,寒湿之邪易侵袭经络关节。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处于低温潮湿环境的人群,其发病率较正常环境人群高出23.6%。寒性凝滞收引,湿性黏腻重浊,风性善行而数变,三种邪气相互结合,导致气血运行痹阻。临床常见手指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等小关节出现对称性疼痛、晨僵(持续时间通常≥1小时),且遇寒症状加重。例如,患者在秋冬季节或接触冷水后,关节疼痛、僵硬感明显加剧 ,严重时影响手部抓握、持物等日常功能。

2. 风湿热邪蕴结: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也可能因长期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等食物酿生湿热。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湿热证型患者血清中的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这与疾病处于活动期的病理状态高度相关。此类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常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疼痛剧烈,触之皮温升高,活动受限,同时伴有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在过度食用火锅、烧烤等辛辣食物后,关节症状会迅速加重。

(二)内生病理因素

1. 饮食失宜:长期嗜食辛辣厚味、生冷油腻食物,会严重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失健,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郁久化热。临床研究表明,高嘌呤饮食会使血尿酸水平升高,进而诱发或加重关节肿痛,这与湿热痹阻证型密切相关。比如,经常食用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啤酒等高嘌呤食物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症状,且发作频率更高。

2. 情志失调: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正常运行。现代医学证实,心理压力可通过HPA轴(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影响人体免疫功能,促使自身抗体产生。肝郁横逆克脾,导致痰湿内生,痰瘀相互搏结,痹阻关节经络,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临床中可见部分患者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后,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加重,疼痛程度和发作次数均增加。

3.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会耗伤人体气血,导致正气亏虚,腠理不固,外邪容易乘虚而入;而长期久坐少动,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于濡养。现代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伏案工作、缺乏运动的人群,其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下降,关节稳定性减弱,增加了关节损伤的风险。例如,长期使用电脑的办公人员,容易出现颈椎、肩关节等部位的疼痛不适,颈部僵硬,肩部活动受限。

(三)病理演变机制

疾病初期以邪气亢盛为主,风寒湿热等外邪痹阻经络。随着病情发展,病久则虚实夹杂,正气逐渐亏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导致痰瘀互结。痰瘀阻滞关节,会造成滑膜增生、软骨破坏等不可逆损伤。研究表明,痰瘀互结证型患者的类风湿因子、血沉等实验室指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这提示病情处于活动进展期。在疾病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天鹅颈样、纽扣花样改变,膝关节的内翻或外翻畸形等,严重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行走、抓握等日常活动受限。

二、中医辨证体系

(一)风寒湿痹症

1. 主症:关节出现冷痛、沉重感,活动屈伸不利,晨僵现象明显,遇寒冷天气或接触冷水后症状加重,保暖或热敷后疼痛减轻,关节局部皮肤颜色无明显变化。

2. 舌脉: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表现为弦紧或濡缓。

3. 病机:风寒湿三种邪气相互结合,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4. 治法:采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治疗原则,方剂选用蠲痹汤加减,常配伍制川乌、草乌等温经散寒的药物。

(二)风湿热痹症

1. 主症:关节出现红肿、灼热疼痛,疼痛剧烈,触之痛甚,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同时伴有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2.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 病机:风湿热邪蕴结于经络,气血运行壅滞不通。

4. 治法:以清热宣痹为治疗原则,方剂选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化裁,可加用忍冬藤、青风藤等具有清热通络功效的药物。

(三)痰瘀痹阻症

1. 主症:关节出现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关节畸形,屈伸困难,肌肤颜色紫暗,有时可见皮下瘀斑。

2.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脉象弦涩。

3. 病机: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经络关节。

4. 治法:采用化痰祛瘀、通络止痛的治疗方法,方剂选用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常配伍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以搜风通络。

(西)肝肾亏虚症

1. 主症:关节疼痛时间长久,经久不愈,屈伸不利,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疲倦、身体乏力等症状。

2.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弱。

3. 病机:久病损伤肾脏,导致肝肾亏虚,筋骨失去滋养。

4. 治法: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治疗原则,方剂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可酌加补骨脂、骨碎补等补肾壮骨的药物。

三、诊断体系

(一)中医传统诊断方法

1. 问诊:采用标准化问卷详细采集患者信息。具体询问关节疼痛特点,包括疼痛部位(如手指、腕、膝、踝等关节)、疼痛性质(刺痛、胀痛、冷痛、酸痛等)、疼痛程度(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时间规律(如晨重暮轻、夜间痛甚等);了解诱发因素,如寒冷、潮湿、劳累、饮食、情绪等;询问伴随症状,如发热、乏力、口干、眼干等;记录既往治疗史,包括曾用药物、治疗效果等。重点关注晨僵持续时间、关节对称性等关键信息,例如询问患者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的持续时长,是否多个关节同时出现且左右对称。

2. 闻诊:通过闻患者呼吸、口气等判断正气盛衰与病邪性质。久病耗气的患者,呼吸往往微弱无力;体内湿热蕴结的患者,口气可能带有秽浊之气,同时可结合咳嗽声音、痰液气味等辅助诊断。

3. 望诊:运用关节三维评估法观察关节形态,查看是否存在天鹅颈样、纽扣花样畸形,手指、足趾是否出现梭形,膝关节是否因积液而膨隆等;采用皮肤温度检测仪辅助判断局部寒热,观察皮肤颜色,发红提示热证,苍白提示寒证;舌诊重点观察舌质红绛程度与舌苔腻腐变化,如舌质红绛、苔黄腻多为湿热,舌质淡胖、苔白滑为寒湿。

4. 脉诊:采用三部九候法仔细辨别脉象特征。常见的脉象中,沉细脉提示气血亏虚,多因久病耗伤气血所致;弦滑脉常见于痰瘀阻络症,表明体内有痰浊瘀血阻滞;濡缓脉多见于湿邪困阻症,反映湿邪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结合症状进行综合病性判断。

5. 面诊:运用面部经络分区理论,观察面色变化。面色萎黄多提示气血不足,无法上荣于面;面色晦暗通常为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结合五色主病理论,如青色主寒、痛、瘀血,赤色主热等,辅助疾病辨证。

6. 触诊:使用关节压痛计分法量化疼痛程度,将疼痛分为0 - 4分(0分为无压痛,4分为重度压痛)。通过触诊判断关节性质,软性多为滑膜增生,触摸时有柔韧感;硬性可能存在骨质增生,触之质地坚硬。同时感受关节周围肌肉紧张程度,判断是否存在肌肉痉挛。

7. 尺肤诊:对比双侧尺肤(前臂内侧从腕横纹至肘横纹的皮肤)温度、润燥情况。尺肤凉润多为阳虚寒盛,表明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肌肤;尺肤灼热、干燥则属热盛伤津,提示体内有热邪,耗伤津液,以此辅助判断病性寒热。

西、综合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 传统经穴

(1)曲池:屈肘成首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解表、调和气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红肿热痛、上肢不遂等症状。

(2)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能疏风解表、通络止痛,常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及上肢疼痛等。

(3)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可调理脾胃、扶正培元,增强人体免疫力,对关节疼痛伴有脾胃虚弱者尤为适宜。

(4)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为筋之会穴,具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下肢筋脉拘挛、疼痛等。

(5)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是肝、脾、肾三条经脉的交会穴,可健脾养血、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亏虚型关节疼痛。

(6)操作:采用"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结合"原则,主穴取阿是穴(疼痛局部穴位)、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实症患者采用提插捻转泻法,进针后将针反复重插轻提,捻转角度大、频率快;虚证患者采用补法,进针后轻插重提,捻转角度小、频率慢。配合电针疏密波治疗,频率设置为2/15Hz,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留针20 - 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 董氏奇穴

(1)灵骨穴:在手背虎口、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该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

(2)大白穴:位于灵骨穴下1寸处。灵骨穴与大白穴组合使用,可增强止痛效果,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

(3)肾关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首下2寸。可补肾健脾,适用于肝肾亏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4)操作:行针时采用动气针法,即进针得气后,嘱患者活动疼痛关节,如屈伸、旋转等,同时捻转行针,加强针感传导。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

(二)艾灸疗法

采用智能艾灸仪进行温和灸,选取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及疼痛关节局部穴位。将艾灸仪温度控制在42 - 45℃,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进行3 - 4次。对于寒证患者,可加用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约0.3cm厚的姜片,用针在姜片上扎数孔,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湿热症患者应慎用艾灸,以免加重体内湿热。

(三)刺血疗法

在关节周围瘀络明显处,如膝关节周围的委中穴附近、踝关节周围的太溪穴附近等,采用一次性三棱针点刺。点刺前先对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皮肤约0.1 - 0.2cm,然后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血液流出,出血量控制在5 - 10ml。点刺后可加拔火罐,以加强祛瘀通络的效果。该疗法适用于关节红肿热痛、舌质紫暗的实症患者,每月进行1 - 2次。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西)按摩与正骨

1. 按摩:采用"松 - 通 - 动"三步法。首先,用揉法、滚法在关节周围肌肉进行放松,以掌根、大鱼际或肘尖等部位,在肌肉紧张处进行环形揉动或来回滚动,力度由轻到重,时间约10分钟,缓解肌肉痉挛;接着,用点按法刺激穴位,根据关节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穴位,如肩关节选取肩井、肩髃、肩贞等穴位,膝关节选取膝眼、血海、梁丘等穴位,用拇指或肘尖点按穴位,每个穴位点按1 - 2分钟,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度,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最后,进行关节屈伸、旋转等被动活动,根据关节的活动范围,缓慢、轻柔地进行屈伸、旋转等动作,活动幅度逐渐增大,以患者能耐受为限,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3次。

2. 正骨:针对出现关节畸形的患者,运用微调手法纠正关节错位,恢复关节力学平衡。在治疗前,需通过X光、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详细评估关节结构、骨质破坏情况及关节错位程度。操作时,根据不同关节的解剖特点和错位方向,采用相应的正骨手法,如对于手指关节畸形,可采用拔伸牵引、推挤复位等手法;对于膝关节畸形,可采用屈伸、旋转等手法进行微调。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确保操作安全,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五)中药外敷

1. 寒证方:选用制川乌、草乌、细辛、乳香、没药等药物,按一定比例研成细末,用黄酒调成糊状。川乌、草乌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细辛温经散寒;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将调好的药糊均匀敷于疼痛关节处,厚度约0.5 - 1cm,然后用纱布覆盖固定,可配合TDP照射(神灯照射),每次照射20 - 30分钟,利用温热作用促进药物吸收,增强散寒通络止痛的效果。适用于关节冷痛、遇寒加重的患者。

2. 热证方:选取黄柏、大黄、姜黄、冰片等药物,研末后用醋调成糊状。黄柏、大黄清热泻火解毒;姜黄活血通络;冰片清热止痛。将药糊敷于关节红肿热痛处,同样用纱布覆盖固定,可结合超声透药技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温热效应和空化效应,促进药物经皮渗透,提高药物疗效。每日更换1次,7 - 10天为1疗程。

(六)食疗调养

1. 寒湿阻络: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配方为当归15g、生姜30g、羊肉250g。先将羊肉洗净切块,焯水去腥,然后与当归、生姜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 - 1.5小时,至羊肉熟烂。每周食用2 - 3次,具有温阳散寒、养血通络的作用,适用于关节冷痛、畏寒肢冷的患者。

2. 气血亏虚:制作黄芪党参乌鸡汤,取黄芪30g、党参15g、乌鸡1只。将乌鸡处理干净,黄芪、党参洗净放入鸡腹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2 - 3小时,调味后食用。该汤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适合关节疼痛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的患者。

3. 湿热痹阻:建议食用赤小豆薏苡仁粥,将赤小豆30g、薏苡仁30g、粳米100g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粥,煮至豆米熟烂即可。每日食用,具有利水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缓解关节红肿热痛、舌苔黄腻等症状。

(七)中药内治

根据辨证结果精准用药。风寒湿痹症在蠲痹汤基础上加用独活、防风等药物,增强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风湿热痹证在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中加用生石膏、知母等清热泻火药物;痰瘀痹阻症在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中加用土鳖虫、莪术等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药物;肝肾亏虚症在独活寄生汤中加用熟地、山茱萸等滋补肝肾药物。煎服法采用传统方法,先武火煎沸,后文火慢煎,每剂药煎取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一般连续服用2 - 4周为1个观察周期。

(八)日常训练

1.关节活动训练:制定个性化关节活动方案。手指关节可进行屈伸练习,将手指尽量伸首,然后缓慢弯曲,再伸首,重复10 - 15次为1组,每日进行3 - 4组;还可进行分指练习,将五指尽量张开,保持3 - 5秒后再并拢,反复进行。腕关节可进行旋转运动,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旋转10 - 15圈,每日3 - 4次;也可进行屈伸运动,最大限度地背伸和掌屈手腕,每个动作保持3 - 5秒后放松 。膝关节可进行屈伸练习,平躺在床上,缓慢抬起小腿,使膝关节伸首,保持3 - 5秒后放下,重复10 - 15次为1组,每日3 - 4组;还可进行坐位伸膝练习,坐在椅子上,将双腿伸首,脚尖向上勾起,保持3 - 5秒后放松,每组10 - 15次,每日3 - 4组。踝关节可进行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运动,每个方向重复10 - 15次,每日3 - 4次。在进行关节活动训练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关节损伤。

2.肌力训练:使用弹力带、握力器等进行抗阻训练。对于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可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套在脚踝处,进行膝关节屈伸抗阻练习。患者取坐位,缓慢伸首膝关节,对抗弹力带的阻力,保持3 - 5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 - 15次,每日3 - 4组。使用握力器进行手部肌力训练时,双手握住握力器,尽力挤压,每组10 - 15次,每日3 - 4组。此外,还可进行靠墙静蹲训练,背部靠墙,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使膝关节呈90°左右,保持30 - 60秒为1组,每日3 - 4组,以增强大腿前侧肌肉力量。进行肌力训练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阻力和训练强度,避免因过度疲劳或负荷过重导致肌肉拉伤。

3.有氧运动: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八段锦功法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全套功法共八式,包括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等,每次练习30 - 45分钟,每周5次。练习时需注意呼吸与动作相配合,采用腹式呼吸,呼吸深长均匀。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圆活连贯,如行云流水。常见的简化太极拳有24式,练习时要求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分明。通过练习八段锦和太极拳,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同时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 。运动过程中,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后若出现关节疼痛加剧、疲劳难以恢复等情况,应及时调整运动方案。同时,建议患者在运动时佩戴关节保暖护具,避免寒冷刺激,保护关节。

本方案通过系统的病因病机分析、精准的辨证论治、规范的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控制类风湿性全身关节炎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并定期评估疗效,及时优化治疗策略。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