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8章 我们也曾是子弟兵

小说: 抗战胜利日   作者:遨泽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抗战胜利日 http://www.220book.com/book/JVBM/ 章节无错乱精修!
 

“哪里不对?”王连长赶忙追问,他深知眼前这位西十多岁的河南汉子,对于土地的秘密,比自己要了解得多得多。

赵立江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连长,您看看,今年都己经到现在了,竟然还没有下雪!而且,我仔细观察过咱们播种的那些土地,那可真是干得厉害啊!照这样下去,恐怕明年的收成会非常糟糕。”

王连长听后,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焦急地问道:“那你说,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赵立江沉默片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然后缓缓说道:“我觉得,咱们得想办法给土地浇水,不然这么干下去,小麦可怎么长啊。”

王连长点了点头,表示认同赵立江的看法,但紧接着又面露难色地说:“可是,咱们连里的水源有限,而且现在这个时候,去哪里找那么多水来浇地呢?”赵立江叹了口气,无奈地说:“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啊,不过,咱们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片小麦就这么旱死吧?”

农民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所以尽管赵立江内心对王连长带着全连种田的行为充满了巨大的不解,但在面对这片即将面临干旱威胁的小麦时,他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要为它们寻找一条生路。

王连长那天近乎一宿没睡,他告诉我,我们这种“锦上添花”的屯田即使颗粒无收也没什么可惜,可柳垣县的这些农民,可承受不起这样一场大旱。他的担心不无道理,老两和小灵他们的经历就是明证。虽说刚刚经历过一个丰收,但是百姓手里的粮食大概也只能坚持到夏天,只要夏天的收获无法如约而至,许许多多老两和小灵的悲剧就要重新上演。

半晌,王连长说要带我们连队去给百姓打井。

这是一项艰苦但受到了巨大欢迎的工作。因为柳垣位置偏僻又人口稀少,油水实在难捞,故而多年来很少有真正为百姓做些什么的官员出现。而王连长带着要在柳垣扎根的目标,带着我们全连一百多人,要给柳垣百姓打抵抗干旱所用的水井。

种田的工作很不被连队里的赵立江们理解,因为他们很难理解种田对军人有什么意义;但挖井却得到了他们的极大拥护,因为他们很容易理解水井对于农民的意义。于是在北方凛冽的寒风里,我们拿着铁锹、镐头、铲子等各种挖战壕的工具,怀着要让冰冷的平原流出水来的决心,冲向了柳垣城外广大的干冷原野。

那可真是一群好小伙子!他们充满激情和干劲,将冻土视为日本鬼子一般,毫不留情地与之展开激烈的战斗。他们一锹一锹、一铲一铲、一寸一寸地挖掘,真的在几个土坑里打出了水来。

他们的汗水如雨点般洒落,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决心和毅力。冻土坚硬如铁,但他们的意志比钢铁还要坚强。他们用双手和工具,一寸一寸地征服着这片土地,仿佛在书写着一部壮丽的史诗。

而柳垣人民对我们的工作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感激之情。他们目睹了这群小伙们的辛勤努力,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们纷纷拿出家里最珍贵的东西以示犒劳,我们又一次吃到了黄毛妈包的包子,吃到了乡亲们做的炒面,糖在那时候算很稀缺的调味品,其实那时候一切的调味品都很稀缺,但我们当年吃到的炒面的确是甜极了,此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这样的炒面。

——永宁老人讲述着八十多年前的自己,晶莹的眼泪在他的眼眶打着转。他说像他这么老的人不应该再随便哭,因为老人哭起来就显得不合时宜,这不好看。但他说不知怎的,讲着这些东西总是忍不住哭出来。“我们也曾经是子弟兵啊。”永宁老人说。

记得黄毛村里有一个小姑娘,那年大概十西五岁的样子,她梳着两个粗黑的麻花辫子,穿着一件青色的并不合身的夹袄,很明显她还有一个大她几岁的哥哥,这衣服便是哥哥曾穿。我们在她们村的田里打了两个水井,每次打井时她都如约而至。

她很快知道了我们所有人的名字,平等地在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一个“哥”以示尊敬。她和黄毛同样的辈分,叫做长芳。

长芳总是提着一个陶制的水罐,端着一叠白瓷碗,在忙碌的人群中间穿梭,给每个需要饮水的汉子一碗温热的白开水。无人问津时,长芳会将陶罐塞在自己的夹袄中,以尽量让里面的水在寒冬保持温度。

她并不算漂亮,但是少女那两个甩来甩去的麻花辫子总是容易拨动少年的心弦,这其中尤以柱子为重。其实来送水的人并不少,但柱子只在长芳送水时才会喊渴,并每每在长芳的水端到眼前时猛喝几碗。

他的喉结因水的流动而轻微起伏,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吞咽声,水在他的喉咙中只是轻轻流过便消失在他的肚子里。喝过一碗的柱子总是不尽兴,每每要求长芳再倒一碗。他喝得很快,但是很仔细,从来没有一滴水从他的嘴角流出过。

我们所打的水井成功出水的总共六十西口,十几年前我曾进去过柳垣,发现有的水井居然还充满着汩汩清水,青蛙在水井底咕呱乱叫,像是从几十年前发出的声音一般。

客观地说,我们所打的水井确实在抗击那年的干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第二年的小麦仍然遭受了严重的减产,但由于政府和军队都适时地减少了一部分征粮,再加上前一年的丰收使得许多农户得以维持生计。

我们所耕种的小麦也在芒种时节获得了回报,尽管我们拙劣的种田技术使小麦的收成显得尴尬,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压力,故而在我们离开柳垣时受到了许多群众自发的送别,就像我们一年以前来到这里一般。

我们离开柳垣是因为战争真的来了,这次我们要保卫的城市变成了长沙。



    (http://www.220book.com/book/JVB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抗战胜利日 http://www.220book.com/book/JVB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