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4 年 1 月,月球背面的深空激光通信站进入为期 3 个月的 “试运行优化阶段”。
此时,各国工程师并未因测试成功而松懈,而是针对试运行中发现的细节问题展开新一轮攻坚 —— 月尘防护系统的安装进度己完成 70%,但中国团队在测试中发现,传统的 “静电除尘板” 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对微米级月尘的吸附效率仅为 65%,远低于 80% 的设计目标。
负责该系统的华国工程师李薇带领团队重新设计方案:他们在除尘板表面镀覆一层 “纳米级粘性涂层”,这种涂层由改性聚酰亚胺材料制成,既能通过微弱粘性捕捉月尘,又不会因粘性过强导致清理困难;同时在通信站顶部加装 “气流扰动装置”,通过释放低强度惰性气体,形成环形气流屏障,阻止月尘向反射镜区域扩散。
经过 20 次月面模拟测试,新方案的月尘吸附效率提升至 88%,完全满足长期运行需求。
2044 年 3 月,月尘防护系统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当月球进入白天高温时段,系统自动启动气流屏障与静电除尘功能,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反射镜表面的月尘覆盖率始终控制在 0.1% 以下。
与此同时,全天候能源供应系统的调试也迎来关键节点。
俄罗斯团队负责的同位素温差发电机与华国团队研发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需实现 “无缝切换”—— 月球白天以太阳能供电为主,夜晚则切换至 RTG 供电,切换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供电中断,否则可能导致通信站的信号处理系统重启,错过 “星桥一号” 的关键数据传输。
工程师们搭建了 “能源协同控制模型”,通过 AI 实时预判太阳能强度变化,当太阳高度角降至 15° 以下时,模型提前 10 分钟启动 RTG 预热程序,确保切换时供电功率稳定在 ±2% 波动范围内。
2044 年 2 月的月球长夜期间,系统成功完成了 72 小时不间断供电测试,供电稳定性达 99.99%,为后续正式服务奠定了能源基础。
2044 年 4 月 15 日,月球通信站迎来首次 “实战任务”—— 接收 “星桥一号” 传回的 “太阳系边缘环境探测数据”。
此时探测器己飞离地球 0.45 光年,正穿越一片稀薄的星际气体云,其搭载的等离子体探测仪捕捉到了大量珍贵数据,需要通过激光通信实时传回地球。
为确保接收成功,联盟提前 24 小时启动 “全球协同观测计划”:月球通信站的碳化硅反射镜提前对准探测器方向,地球端的 5 个深空测控站同步监测信号传输路径,法国团队的激光干涉校准仪每 5 分钟对反射镜角度进行一次微调,避免星际气体云对激光信号的轻微折射影响接收精度。
当天 14 时 30 分,“星桥一号” 的激光信号如期抵达月球背面。
通信站的信号处理系统瞬间启动,将微弱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量子中继卫星链传输至地球指挥中心。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最新章节随便看!仅用 15 秒,“星桥一号” 传回的等离子体密度图谱、星际磁场强度数据就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 —— 这些数据显示,太阳系边缘的星际气体云成分以氢、氦为主,磁场强度约为 0.002 高斯,与此前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局部区域存在 “磁场漩涡” 现象,为研究太阳系与星际空间的物质交换提供了新线索。
秦奕在地球指挥中心看着这些数据,难掩激动:“月球通信站让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太阳系边缘的真实环境,这比通过地球大气接收的信号质量提升了至少 10 倍!”
而在月球通信站现场,俄罗斯工程师谢尔盖与华国工程师王磊并肩站在反射镜下,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两人相视一笑 —— 从最初的地基挖掘到如今的信号接收,跨越国界的协作让曾经的技术难题逐一化解。
此次任务成功后,月球通信站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平均每周接收 “星桥一号” 传回的数据达 500GB,涵盖星际尘埃分布、宇宙射线强度、目标行星轨道参数等多个领域。
这些数据通过 “星际通信协作联盟” 的共享平台,向全球 120 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开放,引发了新一轮深空探测研究热潮。
霉国团队基于月球通信站传回的宇宙射线数据,优化了 “星桥二号” 的辐射屏蔽方案;德国团队通过分析星际尘埃分布,调整了未来星际探测器的飞行路径规划;印度团队则利用行星轨道参数,更新了天鹅座 61 系统的天体力学模型。
2044 年 9 月 26 日,第二个 “星际共鸣日” 到来时,月球通信站己稳定运行 5 个月,累计接收 “星桥一号” 数据达 10TB。
联盟在月球通信站举办了 “星际数据成果展”,通过量子通信向全球首播 —— 展会上,来自肯尼亚的卡玛拉通过全息投影,看到了 “星桥一号” 拍摄的太阳系边缘图像,他激动地对镜头说:“我要把这些故事写进我的飞行日志,告诉更多人,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宇宙!”
随着时间推移,月球通信站的功能还在不断拓展。
2045 年初,联盟启动 “月球通信站升级计划”,计划在反射镜周围加装 “多频段信号接收模块”,使其不仅能接收激光信号,还能兼容无线电通信,未来可同时服务多颗深空探测器;同时在月面建设 “星际数据存储中心”,采用量子存储技术,将 “星桥一号” 的关键数据在月球进行备份,避免因地球端意外导致数据丢失。
站在月球通信站的观测平台上,看着反射镜在月球阳光下折射出的光芒,联盟主席马克?安德森感慨道:“这座通信站不仅是一座工程建筑,更是人类团结探索宇宙的精神象征。从 2043 年开工建设到如今的常态化运行,它证明了跨越国界的科技协作,能创造出超越想象的奇迹。”
而远在 0.5 光年外的 “星桥一号”,正带着人类的期待与月球通信站的 “陪伴”,继续向着天鹅座 61 系统稳步前行,它与月球通信站之间的每一次信号交互,都在为人类的星际探索事业,书写着新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