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38章 通信站的升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章节无错乱精修!
 

2045 年 3 月,月球通信站 “多频段信号接收模块” 的安装工作正式启动。

这项升级看似只是增加通信频段,实则需要对现有反射镜支撑结构进行改造 —— 新模块需安装在反射镜边缘的环形支架上,而支架原设计承重仅能满足激光信号设备需求,额外增加的无线电接收天线会使局部承重超出安全阈值。

负责结构改造的中国工程师王磊团队,经过反复测算,决定采用 “轻量化蜂窝支架” 替代原有实心支架:这种支架由钛合金与碳纤维复合制成,重量比原支架减轻 40%,承重能力却提升 25%,同时在支架与反射镜连接处加装 “减震缓冲垫”,避免设备运行时的振动影响反射镜精度。

改造过程中,又出现了新难题:月球背面的昼夜温差导致支架材料出现微小形变,虽未超出安全范围,但可能影响模块的安装精度。

王磊团队联合德国材料学家,在支架表面喷涂了一层 “形状记忆合金涂层”,这种涂层能在温度变化时自动恢复初始形态,将形变误差控制在 0.02 毫米以内。

经过一个月的安装调试,12 组多频段接收模块全部就位,模块可同时接收1550nm 频段的激光与无线电信号,实现了 “一站多能” 的突破。

同年 6 月,“星际数据存储中心” 的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该中心计划采用量子存储技术,将 “星桥一号” 的关键数据以量子态形式存储在金刚石量子芯片中,存储容量达 100PB,且数据保存寿命超过 1000 年。

但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环境下,量子芯片的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 —— 地面测试中,芯片的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可达 1 小时,而在月球模拟环境下,退相干时间骤降至 10 分钟,无法满足长期存储需求。

俄罗斯与法国联合团队随即展开攻关,他们在芯片外部设计了 “多层防护舱”:最内层为超导屏蔽层,隔绝电磁辐射;中间层为液态金属散热层,维持芯片工作温度稳定在 0.01K;最外层为碳化硅抗冲击层,抵御微小陨石撞击。

同时,团队研发 “量子纠错算法”,通过实时监测量子比特状态,自动修正错误信息,将退相干时间延长至 24 小时。

2045 年 9 月,存储中心完成调试并投入使用,首批存入的就是 “星桥一号” 穿越星际气体云的珍贵数据,标志着月球通信站从 “数据接收枢纽” 升级为 “数据存储 + 接收” 双核心平台。

升级后的月球通信站,很快在 “星桥一号” 的探测任务中发挥新作用。

2046 年 2 月,“星桥一号” 抵达距离地球 0.6 光年处,开始对天鹅座 61 系统的宜居行星进行远距离观测。

由于目标行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极其微弱,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此前仅靠探测器自身的接收设备难以捕捉,而升级后的月球通信站,通过 Ka 频段高灵敏度天线,成功接收并放大了探测器转发的行星无线电信号。

经过数据分析,团队发现该行星表面存在周期性的无线电波动,推测可能与行星的磁场变化或未知的文明活动有关 —— 这一发现被《自然?天文》杂志评为 2046 年最具突破性的天文成果,再次印证了月球通信站升级的价值。

此次观测任务中,全球科研协作也迎来新升级。

“星际通信协作联盟” 依托月球通信站的多频段接收能力,启动 “全球联合观测网络”:月球通信站负责接收核心数据,地球端的 20 个测控站同步观测信号传输环境,形成 “天地一体” 的观测体系。

比如在分析行星无线电信号时,中国团队负责信号解码,美国团队专注于磁场数据建模,巴西团队则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信号来源,各国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仅用 15 天就完成了对信号的初步解析。

2046 年 9 月 26 日,第西个 “星际共鸣日”,月球通信站首次向全球公众开放 “数据共享体验”—— 通过量子通信技术,全球用户可在指定平台上查看 “星桥一号” 传回的实时观测数据(经脱敏处理),甚至能通过模拟界面 “跟随” 探测器的视角,浏览太阳系边缘至天鹅座 61 系统的星际景观。

肯尼亚的卡玛拉此时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 “星际科普者”,他通过全息投影,向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展示月球通信站存储的行星无线电信号波形图,笑着说:“现在我们不仅能‘看’到远方的行星,还能‘听’到它的声音,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秦奕此时己 81 岁,虽行动不便,但仍坚持通过视频会议参与月球通信站的技术研讨。

2047 年初,在讨论 “星桥二号” 的通信方案时,他提出:“月球通信站不应只服务于‘星桥’系列,未来应向所有深空探测任务开放,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公共平台’。”

这一建议得到联盟成员的一致认可,随后 “月球通信站开放计划” 正式启动,首批纳入服务的就包括欧洲航天局的 “火星采样返回” 任务与印度的 “金星大气探测” 任务,标志着月球通信站从 “专属枢纽” 转变为 “全球共享平台”。

站在 2047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月球背面的深空激光通信站,己从 2043 年的雏形建筑,成长为支撑人类深空探测的核心基础设施。

它的每一次升级、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全球工程师的智慧;它接收的每一组数据、存储的每一段信息,都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渴望。

而远在 0.7 光年外的 “星桥一号”,仍在向着天鹅座 61 系统稳步前行,它与月球通信站之间的信号交互,如同跨越星际的 “对话”,诉说着人类团结协作、勇闯深空的故事 —— 这场故事,还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