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物馆的晨光照在修复室的工作台上,姜念柠正俯身修复那只清代青花盘。盘沿缺了一小块,她捏着调好的瓷粉,指尖轻轻捻起一点,食指下意识地微弯 —— 这是从母亲笔记里学来的手法,说是能让瓷粉更贴合原瓷的弧度,这么多年,早就成了习惯。
“小姑娘,你这手法……”
身后突然传来一声略带沙哑的问话,姜念柠手一顿,瓷粉差点撒在盘面上。她回头,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别着块旧手帕,手里还拎着个藤编小筐,里面装着几卷旧报纸。
老人径首走到工作台前,目光落在她捏着瓷粉的手上,眼神里满是探究:“捻瓷片时食指微弯,调胶时手腕轻抖…… 你这手法,是跟谁学的?”
姜念柠放下手里的工具,擦了擦指尖的瓷粉:“是跟着我母亲的修复笔记学的,她叫姜若薇。”
“姜若薇?” 老人猛地睁大眼睛,眼眶瞬间红了,他上前一步,抓住姜念柠的胳膊,声音都在发颤,“你是若薇的女儿?我是你外公林松年的徒弟周正明啊!当年我跟你妈在松年先生的瓷窑里共事过,她的修复技术,比我强多了!”
姜念柠愣住了,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认识母亲和外公的人。她看着周伯泛红的眼眶,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暖流 —— 关于母亲和外公的事,她知道得太少了,林深舅舅偶尔会提,但总怕触到她的伤心处,说得很简略。
“周伯……” 姜念柠轻声叫了一句,眼眶也有点发热。
周伯松开手,抹了把脸,转身从藤编筐里拿出一个旧牛皮本,封面己经磨得发亮,边角都卷了边。他把本子递给姜念柠:“这是我当年跟松年先生学修复时记的笔记,里面有个‘听瓷辨龄’的诀窍,你妈当年还没来得及学全,现在我传给你。”
姜念柠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里面是工整的钢笔字,写着 “听瓷辨龄法:古瓷经岁月浸养,瓷纹自有震动节律 —— 老瓷如老人踱步,慢而稳;新瓷如孩童奔跑,急而乱。触瓷时闭目凝神,以指腹感其震动,可辨大致年代”。
“我刚开始也不信,” 周伯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回忆道,“松年先生让我摸一只宋代瓷碗,说‘你听,它在数自己的岁数’。我闭着眼摸了半天,真就感觉到瓷纹在慢慢跳,像钟摆一样。后来才知道,这是瓷在跟懂它的人‘说话’。”
姜念柠看着笔记上的字,想起自己触瓷时听到的声音,心里忽然亮堂起来 —— 原来母亲和外公早就发现了瓷的 “语言”,她不是一个人在 “听”。
中午休息时,周伯说要带姜念柠去家里看看。周伯的家在青州老巷深处,是一间带小院的平房,院里种着几盆月季,墙角摆着几个修好的旧瓷瓶,阳光洒在瓷瓶上,釉色显得格外温润。
“你看这只。” 周伯从博古架上拿下一只民国青花瓶,瓶身上画着江南水乡的景致,“这是我去年修复的,民国二十年的瓷,你试试用我教的法子摸一摸。”
姜念柠伸出手,指腹轻轻贴在瓷瓶的釉面上。她闭上眼睛,按照笔记里说的,凝神感受 —— 刚开始是细微的震动,慢慢变得清晰,像是有人在耳边轻声数着:“20…20…”,节奏慢而稳,真的像老人在慢慢走路。
“是民国二十年的!” 姜念柠睁开眼,语气里满是惊喜。之前她只能听到瓷的 “情绪” 或 “记忆”,现在居然能通过震动辨出年代,这比之前的能力更实用,也更贴近修复的本质。
周伯笑了,拍了拍她的肩膀:“你比我当年有天赋,一点就通。以后不管是修复上的难题,还是‘听瓷’时遇到的困惑,随时来问我。你妈的手艺,不能断在咱们这代。”
夕阳西下时,姜念柠抱着周伯送的笔记本,走在老巷里。笔记本揣在怀里,还带着周伯身上的烟火气;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民国瓷瓶的震动,慢而稳,像在给她力量。
她想起母亲笔记里的一句话:“修瓷不是补裂痕,是接续瓷的生命。” 现在她知道,接续瓷的生命,不仅要靠手艺,还要靠 “听” 瓷的心。而这份心,这份手艺,会通过周伯,通过这本笔记,一首传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M2C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