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的法坛上,总飘着公孙胜指尖的青烟。他披一件皂色道袍,手持松纹古定剑,剑尖划过虚空时,能召来狂风、唤来暴雨 —— 这双能呼风唤雨的手,本可拨开梁山的迷雾,却始终藏在道袍下,任宋江的算计在眼前上演;这双能看透人心的眼,早识破了 “替天行道” 的幌子,却从未说破,只在坛前打坐,任鲜血染红梁山的旗帜。他是梁山最清醒的智者,也是最冷漠的旁观者:有能力阻止恶,却选择 “事不关己”;有智慧拆穿伪善,却甘愿 “袖手旁观”。
他的 “漠视”,从劫生辰纲时就藏着痕迹。晁盖找他共谋时,他没问 “劫来的银子是否济贫”,没问 “会不会害了押纲官兵”,只淡淡一句 “晁保正为人磊落,某愿相助”—— 他不是为了 “义气”,不是为了 “反官府”,更像觉得 “此事有趣”,像看一场戏,偶尔伸手搭个台,却从不想管戏里人的死活。黄泥岗上,他用法术迷晕押纲官兵,看着晁盖等人搬银子时,眼里没有兴奋,没有同情,只有一片平静,仿佛眼前的抢劫,不过是道法中的一场 “小术”,无关善恶。
上了梁山后,他的 “冷漠” 更甚。宋江刚上山时,就用 “认亲”“送礼” 拉拢人心,他看在眼里,却没对晁盖提一句 “宋江野心不小”;吴用设计陷害卢俊义,伪造反诗、挑唆李固,他站在法坛上,能用法术窥见千里外的阴谋,却没动念提醒卢俊义一句 “小心圈套”—— 有人问他 “为何不劝劝宋头领”,他只捻着胡须笑:“天道自有定数,人力难违。” 这话听着是 “顺天”,实则是 “避事”:他不愿得罪宋江,不愿卷入梁山的权力纷争,更不愿为了 “不相干的人”,破了自己的 “清净”。
最让人寒心的,是李逵杀小衙内时。他住在后山的道观里,夜里打坐时,早用 “望气术” 看到朱仝带着小衙内逛街,看到李逵藏在暗处的刀光 —— 他若想阻止,只需念一句咒语,召来一阵乱风,就能打乱李逵的计划;只需派个道童去报信,就能救下那个西岁的孩子。可他没有,只是闭着眼,听着山风里传来的隐约哭声,手指继续捻着道诀,仿佛那哭声与自己无关。事后朱仝哭着来找他 “求一道符,保佑小衙内亡魂安息”,他也只是递过一张黄符,没说一句 “我本可救他”,没露半分愧疚 —— 在他眼里,小衙内的死,不过是梁山权力游戏里的 “必要牺牲”,是 “天道定数” 里的一粒尘埃。
他后来的 “归隐”,也不是为了 “反抗恶”,是为了 “逃离恶”。梁山壮大后,宋江天天提招安,李逵天天喊杀,吴用天天算计,他看着这一切,觉得 “无趣”:既不想跟着宋江去争 “功名”,也不想看着梁山好汉互相倾轧,更不想用自己的法术,帮宋江打那些 “无辜的城池”。于是他找了个 “回家探母” 的借口,收拾好道袍、宝剑,悄悄下了山 —— 他没跟晁盖辞行(那时晁盖己死),没跟卢俊义告别,甚至没跟自己的徒弟樊瑞说一句 “小心宋江”,就这么走了,像从未在梁山待过一样。
征方腊前,宋江派人去请他回来,他犹豫了一阵,终究还是回了梁山 —— 不是为了 “帮兄弟”,是觉得 “方腊作乱,也需有人平定”,更像完成一场 “未完的戏”。他在战场上用法术破了方腊的妖法,帮梁山赢了几场仗,却从不多问 “伤亡多少兄弟”,从不多看 “死去的百姓”。方腊平定后,他没等朝廷封赏,没跟宋江告别,再次归隐,从此再也没露面 —— 他像一个过客,路过梁山的喧嚣,看过恶的上演,却始终站在戏外,没动过要改写剧本的念头。
公孙胜的恶,是 “智者的冷漠”。他不像宋江那样主动作恶,不像吴用那样算计他人,却比他们更让人心寒 —— 因为他有能力改变一切:能看透宋江的伪善,却不提醒身边的兄弟;能阻止李逵的残忍,却不伸手救无辜的孩子;能拆穿 “替天行道” 的幌子,却任由更多人被蒙骗。他的智慧本应是照亮黑暗的光,却成了冷漠的借口;他的法术本应是护佑弱小的盾,却成了逃避责任的壳。这种 “有能力却不作为” 的冷漠,比主动作恶更伤人,因为它让恶失去了被阻止的可能,让无辜者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
这恰如现实中那些 “高知旁观者”:学者明知某些社会问题会伤害百姓,却因为 “怕得罪人”“怕丢项目”,选择沉默,不发表真实的研究成果;专家知道某个行业藏着黑幕,却因为 “收了好处”“怕被行业排挤”,选择闭嘴,不揭露背后的真相;医生明知某种治疗方法没用,却因为 “医院规定”“怕惹麻烦”,选择不告诉患者,任由他们花冤枉钱、受冤枉罪。他们和公孙胜一样,有知识、有能力、有影响力,本可成为 “拨乱反正” 的力量,却因为 “事不关己”“怕惹麻烦”,选择了漠视 —— 他们的智慧没有用来造福社会,反而成了 “明哲保身” 的工具;他们的影响力没有用来阻止恶,反而成了 “纵容恶” 的帮凶。
公孙胜最终在道观里安度晚年,据说活了八十多岁,成了梁山好汉中少有的 “善终者”。他或许从来没觉得自己 “作恶”,觉得 “我没害过人,只是不管闲事”,觉得 “天道自有定数,我何必多管”。可他忘了,智者的责任,从来不是 “独善其身”,而是 “兼济天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是一句空话 —— 当你有能力阻止一场恶,却选择旁观时,你就成了恶的 “共犯”;当你有智慧拆穿一个谎言,却选择沉默时,你就成了谎言的 “帮凶”。
梁山的风,再也吹不到他的道观;梁山的血,再也染不到他的道袍。可那些被他漠视的生命 —— 小衙内的哭喊声、卢俊义的冤屈、无数无辜百姓的鲜血,终究成了他 “智者” 光环下的阴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 “看透不说透”,不是 “独善其身”,而是 “知善能为,知恶能止”;真正的智者,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冷漠旁观者,而是敢于用智慧照亮黑暗、用能力阻止恶的行动者。否则,再高的智慧,也不过是冷漠的遮羞布;再强的能力,也不过是逃避的借口。
恶水浒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恶水浒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3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