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 10 月 8 日,南方小城的医院病房里,消毒水味盖过了窗外的桂花香。阿武坐在父亲的病床边,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缴费单,上面的数字像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 —— 父亲的肺疾己经拖了半年,医生说再不住院治疗,怕是撑不过冬天,可住院费要五块八,还得凭粮票换营养品,家里的粮票早就见底了。
“阿武,别愁了。” 父亲咳了两声,从枕头下摸出个褪色的布包,“我这里有张‘困难证明’,是街道办刚开的,你拿着去趟‘向阳殡仪服务站’,找赵伯试试。”
“向阳殡仪服务站?” 阿武愣了一下 —— 那地方在小城西头,听说常年关着门,夜班只有两三个老职工守着,没人愿意去。
“是你远房叔公沈青山以前待过的地方。” 父亲的声音弱下来,布包里掉出张旧照片,照片上是个穿民国制服的男人,胸前别着枚十字章,“你叔公当年是防疫队的,跟现在守殡仪馆的赵伯是老相识,赵伯说不定能给你安排个临时工的活 —— 那是国营单位,有夜班津贴,还管两顿饭,粮票也能多领点。”
阿武捡起照片,指尖碰到男人的十字章,总觉得在哪见过 —— 后来才想起,小时候路过殡仪馆,看见馆徽上就是这个图案。“可…… 我听说那地方的夜班有点怪,有人说……” 他没敢说下去,邻居王婶上次闲聊,说殡仪馆有职工 “突然不见了”,档案上只写着 “自动离职”,连一起住的同事都想不起那人长啥样。
“怪也比饿肚子强。” 父亲抓住阿武的手,掌心的老茧磨得阿武疼,“你妈走得早,我就你一个指望,这病不能拖,你得去试试。”
正说着,病房门被推开,邻居王婶端着碗小米粥走进来,看见阿武手里的照片,脸色变了变:“这不是沈青山吗?你爸咋还留着他的照片?”
“王婶,您认识叔公?” 阿武赶紧问。
王婶把粥放在床头柜上,声音压得很低:“以前跟你妈是街坊,听她说过 —— 沈青山西十年代在殡仪服务站待过,后来突然不见了,有人说他去搞防疫了,也有人说…… 他跟殡仪馆地下的‘东西’有关。” 她往病房外看了一眼,“还有那赵伯,守了二十年夜班,从来不在白天出门,你去了可别多问,尤其别问‘307’啥的,上次有个小伙子多嘴,没过两天就没影了。”
“307?” 阿武心里咯噔一下,把这数字记在心里。
王婶没再细说,又塞给阿武两张粮票:“我家还有点结余,你先拿着,去殡仪馆要是能上工,就别跟人提我说的这些,免得赵伯不高兴。”
送走王婶,父亲从布包里又摸出个小铁片,上面刻着个模糊的十字符号,跟照片上沈青山的章很像:“这是你叔公留下的,你给赵伯带去,他看见这个,就知道你是沈家的人,会多照应你点。”
阿武接过铁片,冰凉的金属贴在掌心,像块藏着秘密的石头。他看着父亲苍白的脸,又看了眼缴费单,咬咬牙:“爸,我明天就去,不管那地方多怪,我都得把活干下来,给您治病。”
当晚,阿武没敢回家,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蜷了一夜。天刚亮,他就拿着困难证明、照片和铁片,揣着王婶给的粮票,往城西的殡仪馆走。路上遇见卖馒头的小摊,他咽了咽口水,没舍得用粮票 —— 得留着换医院的营养品。
走到殡仪馆附近,就能看见那栋灰扑扑的老建筑,铁门上挂着 “向阳殡仪服务站” 的木牌,红漆掉得只剩边角。门口的传达室冒着烟,里面坐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正用煤炉烤馒头,应该就是老李。
阿武站在门口,心里有点慌 —— 王婶说的怪事、父亲提的沈青山、还有那个神秘的 “307”,像团雾绕在他心头。可一想起病床上的父亲,他还是攥紧了手里的证明,深吸一口气,朝传达室走过去。
他不知道,这一步跨出去,不仅是为了父亲的医药费,更是踏入了一场跨越几十年的秘密 —— 关于《夜班执勤守则》的缺页、307 号冰柜里的遗体,还有沈家与殡仪馆的渊源,都将从这个清晨开始,慢慢揭开面纱。
(http://www.220book.com/book/M54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