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夜的寒气顺着殡仪馆的门缝往里钻,阿武把值班棉大衣裹得更紧些。墙上的挂钟刚跳过 23:58,他正按《夜班执勤守则》第 7 条 “23:59 前需锁死停尸间大门” 的要求,伸手去拧黄铜门锁,指腹刚碰到冰凉的锁芯,就听见门内传来 “笃、笃、笃” 三声轻响 —— 像有人用指节敲门板。
阿武的手顿在半空。停尸间里只有五具遗体,下午刚核对过编号:201(老奶奶)、203(中年男人)、301(婴儿)、305(青年女性),还有具无人认领的 307 号,都按守则第 19 条 “双锁固定” 在冰柜里,怎么会有敲门声?
“谁啊?” 他壮着胆子喊了一声,门内没回应,只有冰柜 “嗡嗡” 的低鸣,混着走廊风穿过窗户缝的 “呜呜” 声,像有人在哭。挂钟 “当” 地敲了一下,23:59 到了。
守则第 7 条后半句突然跳进脑子里:“不可回应,需打开走廊应急灯”。阿武赶紧缩回手,转身去扳走廊墙上的应急灯开关 —— 红色的灯光 “啪” 地亮起,在停尸间门板上投出一道细长的影子,像门后站着个人。
敲门声没再响,可应急灯刚亮两秒,停尸间的门缝里就飘出半张泛黄的照片,边角卷着,沾着点潮湿的霉味。阿武蹲下来捡,指尖碰到照片时,一阵刺骨的凉顺着指缝往上爬 —— 照片上是个穿民国蓝布防疫服的男人,胸前别着枚铜制十字章,章上的纹路和殡仪馆馆徽一模一样。
“阿武?发什么呆呢?” 赵伯的声音从仓库方向传来,他手里端着个搪瓷缸,里面是热乎的姜茶,“刚听见应急灯响,咋了?”
阿武赶紧把照片塞进大衣内袋,指尖还在发颤:“没、没咋,就是按守则开应急灯。” 他不敢提敲门声和照片 —— 前几天赵伯刚警告过他 “夜班少问少看,看见怪事别声张”,父亲还在医院等着津贴,他不想丢了这份国营工作。
赵伯的目光扫过停尸间门板,又看了眼阿武攥紧的手,没追问,只把搪瓷缸递过来:“喝点热的,夜里寒气重。对了,307 号的冰柜别去碰,今天我检查时,总觉得那锁有点松,明天让维修队来看看。”
阿武接过姜茶,暖流传到胃里,可心里更慌了 ——307 号是唯一无人认领的遗体,登记本上只写着 “死因不明,1983 年 10 月 12 日送来”,连性别都没标注。他想起刚才门缝里的照片,突然觉得那穿防疫服的男人,说不定和 307 号有关。
挂钟走到 00:00,应急灯按守则第 7 条 “亮满一分钟需关闭”,阿武伸手去关灯,红色灯光熄灭的瞬间,停尸间里又传来 “咔嗒” 一声 —— 像是冰柜锁弹开的声音。
“赵伯,里面好像有动静……” 阿武的声音发紧。
赵伯却按住他的手,往仓库方向拉:“别管,老房子的木头响。你忘了守则第 36 条‘非必要不进入停尸间’?咱们回值班室,到点该记执勤日志了。”
阿武被赵伯拉着走,回头看了眼停尸间大门 —— 门缝里的照片己经不见了,只有红色的应急灯残影,在黑暗里晃了晃,像双盯着他的眼睛。他摸了摸内袋里的照片,硬邦邦的,像块藏在衣服里的冰。
值班室的煤炉还留着点余温,阿武翻开执勤日志,刚写下 “23:59 按规定开启应急灯”,就发现笔尖在纸上洇出个淡青色的印子 —— 不是墨水的颜色,倒像停尸间墙壁上的霉斑。他抬头看赵伯,赵伯正对着煤炉出神,手指无意识地着口袋里的铁皮盒,盒盖缝隙里,露出点淡绿色的草药末,和上次塞给他的 “防风寒” 草药一个味。
“赵伯,您口袋里的草药,是治啥的啊?” 阿武忍不住问。
赵伯的手顿了一下,把铁皮盒往口袋里塞了塞:“老毛病,治咳嗽的。你别管这些,赶紧写完日志,后半夜还要巡查两次,别出错。”
阿武没再问,可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大 —— 敲门声、照片、307 号的松动冰柜,还有赵伯藏着的草药,这些事像串在一根线上的珠子,都绕着 “诡异” 两个字。他摸了摸内袋里的照片,突然想起守则首页的 “缺第 100 条,待补”,难道这些怪事,都和那没找到的第 100 条有关?
窗外的风又大了,吹得值班室的窗户 “哐当” 响。阿武看着日志上淡青色的印子,突然觉得那颜色,和 307 号冰柜外壳上的锈迹,有点像。
(http://www.220book.com/book/M54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