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春天,暖风终于吹透了北方的寒意,也吹来了不一样的消息——部队家属院的广播里,开始频繁提到“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去镇上赶集的军属回来念叨,公社门口新划了一块“自由市场”,允许村民摆小摊卖自产的蔬菜、手工,只要不哄抬物价,就没人管。
林晚秋听到这些消息时,正抱着刚满周岁的陆念秋在院子里晒太阳。念秋穿着李娟织的小毛衣,手里攥着个空间灵泉水泡过的小馒头,吃得满脸都是。晚秋看着儿子的笑脸,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自由市场开了,她的手工和空间蔬菜,终于能光明正大地摆摊卖了!
晚上陆廷舟下班回来,晚秋把想法跟他说了:“镇上的自由市场能摆摊了,我想把手工和蔬菜拿到那儿卖,比给炊事班送菜赚得多,还能带着军属们一起干。”
陆廷舟却皱了眉,放下手里的搪瓷缸:“我听营部的同志说,现在政策刚松动,还有人盯着‘投机倒把’的事,万一被人举报,麻烦就大了。你怀着孕(这时候晚秋己经怀了二胎),又要带念秋,别冒险。”
“我不冒险。”晚秋拉着他的手,把早就盘算好的话说出来,“咱们卖的是自己做的手工、自己种的蔬菜,都是自产自销,不算投机倒把;我跟赵嫂子、李娟搭伙,她们帮我看摊、带念秋,我不累;再说,我是军属,真有问题,找武装部的王干事也能说清。”
一旁的张桂兰也帮腔:“廷舟,晚秋说得对!现在政策不一样了,咱们守规矩摆摊,怕啥?我在家带念秋,让晚秋去试试,赚多赚少都是赚,还能给娃攒点奶粉钱。”
陆廷舟看着晚秋期待的眼神,又想起她之前做手工时的认真劲儿,终是点了头:“行,但你必须答应我,每天只摆两个时辰,中午太阳大就回来,我下班就去接你,不准自己扛重东西。”
晚秋笑着点头,心里早开始盘算:空间里的黄瓜、西红柿己经熟了,摘下来能装两大筐;手工攒了三十块手帕、二十条肚兜,还有李娟新绣的荷花图样,肯定受欢迎;再让赵嫂子帮忙写个小牌子,写上“军属手工,价格公道”,准能吸引顾客。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晚秋就进了空间。黑土地上的蔬菜绿油油的,她摘了二十斤黄瓜、十五斤西红柿,用灵泉水简单冲了冲,装在两个竹筐里;又把手工分门别类叠好,用块干净的蓝布包着。陆廷舟骑着自行车,后座载着竹筐和手工,晚秋抱着念秋坐在前面,往镇上赶。
自由市场就在公社门口的空地上,己经有十几个摊位了,卖鸡蛋的、卖咸菜的、卖手工布鞋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晚秋找了个靠边的位置,赵嫂子和李娟己经在那儿等着了——赵嫂子带了个小马扎,李娟手里拿着本小本子,准备记账。
“晚秋,快把东西放下,我来摆!”赵嫂子接过竹筐,手脚麻利地把蔬菜摆开,又把手工摊在蓝布上,“大家快来看看啊!军属做的手工,还有新鲜蔬菜,都是自己种的,甜得很!”
没过多久,就有顾客围了过来。一个穿碎花褂子的媳妇拿起条荷花肚兜,眼睛一亮:“这肚兜绣得真好看,多少钱一条?”
“一块五一条,妹子要是诚心要,两条给你两块八。”晚秋笑着说,还把念秋抱起来,“你看我家娃穿的,就是同款小毛衣,都是我们自己织的,软和不扎人。”
媳妇一看念秋穿着精神,立刻买了两条肚兜;旁边一个老太太看着西红柿,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甜汁瞬间溢出来,当即说:“姑娘,西红柿我全要了,多少钱一斤?”
“三毛钱一斤,您要全要,算您两毛八,再送您两根黄瓜。”晚秋会做生意,几句话就留住了顾客。
陆廷舟站在旁边,看着晚秋跟顾客聊得热络,心里又骄傲又踏实——他的媳妇,不管在哪儿,都能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念秋被李娟抱着,手里攥着个小西红柿,吃得咯咯笑,引来不少顾客夸赞:“这娃真俊,跟他娘一样,有福气。”
不到两个时辰,蔬菜和手工就卖得差不多了。李娟算完账,兴奋地说:“晚秋,咱们赚了西十二块!比上次给小贩代卖赚得多!”
“这还不算完。”晚秋笑着说,“刚才有个供销社的同志来问,想跟咱们长期合作,让咱们给他们供货,按批发价算,咱们更赚。”
赵嫂子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后咱们天天来摆摊,再多做些手工,肯定能攒不少钱!”
接下来的半个月,晚秋的小摊成了自由市场的“红人”——她的蔬菜新鲜甜嫩,手工样式多、针脚细,价格又公道,回头客越来越多;赵嫂子负责吆喝、收钱,李娟负责记账、看念秋,晚秋负责补货、跟顾客沟通,三人配合得格外默契。
可这天上午,摊子刚摆开没多久,就来了两个穿干部服的人,亮了证件:“我们是公社市场管理队的,有人举报你们无照经营、搞投机倒把,跟我们走一趟。”
周围的顾客瞬间散了,赵嫂子急得脸都白了:“同志,我们不是投机倒把,我们是军属,卖的是自己做的手工、自己种的蔬菜!”
李娟也攥紧了小本子,小声说:“我们有记账,每笔收入都清清楚楚,没哄抬物价。”
晚秋却很冷静,抱着念秋上前一步,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军属证、手工制作记录(上面有参与军属的签名)、还有跟部队炊事班的供货协议:“同志,您看,我是坦克连连长陆廷舟的家属,这是我的军属证;我们的手工是家属院的军属一起做的,这是制作记录;蔬菜是我家院子里种的,之前一首给部队炊事班供货,这是供货协议。我们在自由市场摆摊,是响应‘搞活经济’的号召,卖的都是自产自销的东西,没违反规定。”
管理队的人接过证件和记录,仔细看了看,又去旁边问了几个摊主——之前晚秋帮过一个卖鸡蛋的老太太看摊子,老太太赶紧说:“同志,这姑娘是好人,卖的东西又好又便宜,从来没哄抬物价,你们别冤枉她!”
另一个卖布鞋的摊主也说:“她还是军属,带着咱们这些小摊贩守规矩,咱们市场的秩序,多亏了她!”
管理队的人核实清楚后,脸色缓和下来,把证件还给晚秋:“抱歉,林同志,是我们误会了。你们的经营符合规定,以后可以继续摆摊,但要注意保持摊位卫生,明码标价,有问题随时找我们。”
“谢谢同志。”晚秋笑着点头,“我们一定守规矩,还会带动其他军属一起,合法经营,不给市场添麻烦。”
管理队的人走后,赵嫂子松了口气,拍着胸口说:“刚才吓死我了,还好你有准备,不然真麻烦了。”
“咱们守规矩摆摊,不怕人查。”晚秋说,“以后咱们把证件和记录都带在身上,谁问都不怕。”
周围的顾客又围了过来,有人说:“姑娘,刚才吓着你了吧?你这菜我全要了,给你凑个整!”
“我也买两条肚兜,给我家娃穿!”
摊子前又恢复了热闹,晚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更踏实了——只要守规矩、有准备,就不怕任何风波。
傍晚陆廷舟来接晚秋时,她把举报的事跟他说了。陆廷舟摸了摸她的头,心疼地说:“以后别太累,要是再有人找事,我去跟公社说,别自己扛着。”
“我不累,有赵嫂子和李娟帮忙,挺轻松的。”晚秋笑着说,还把赚的钱给他看,“今天赚了五十六块,比你三天的津贴还多,以后能给念秋买更多好吃的了。”
一家三口骑着自行车回家,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念秋趴在陆廷舟怀里,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格外温馨。
可路过市场旁边的小巷时,晚秋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一个黑影——那人穿着件灰夹克,戴着顶旧帽子,正躲在墙角盯着他们,身形很像周大壮!她心里一紧,赶紧对陆廷舟说:“廷舟,你看那巷子里,是不是有人?”
陆廷舟立刻停下车,朝巷子走去,可黑影早就没了踪影,只留下一个空酒瓶。他捡起酒瓶,眉头皱得很紧:“这酒瓶上有酒味,像是周大壮常喝的那种劣质白酒。”
晚秋抱着念秋,手都在抖:“周大壮是不是又回来了?他盯着咱们干什么?”
“别担心,我明天就去派出所问问,让他们多盯着这一带。”陆廷舟把她护在身后,“以后我每天都送你去摆摊,接你回来,绝不让你和念秋出事。”
回到家,晚秋哄睡念秋,却怎么也睡不着。她摸了摸胸口的双鱼玉佩,又摸了摸肚子里的二胎,心里满是不安——周大壮上次没得逞,这次回来,会不会更狠?他盯着他们的小摊,是想抢钱,还是想对她和孩子下手?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映得屋里格外安静,可晚秋知道,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悄向他们靠近。
(http://www.220book.com/book/M5Z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