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斜斜照进临江农产品加工厂的车间,金色的光线里浮动着细小的粉尘,机器运转的“轰隆”声混着苹果的清香,在空气里酿出一股忙碌的味道。宋仁投站在传送带旁,手里捏着一份报表,眉头皱得能夹死一只苍蝇——报表上的红色数字像扎眼的针,“客户退货量+30%”“库存积压量50吨”“市场收购价降至3.5元/斤”。
“老板,又有两家超市说要停货。”老李急匆匆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个记满字的笔记本,额头上全是汗,“说是城东的张老板那边给他们供货价才3块2,比咱们低了3毛,还送上门。”
宋仁投的手指在报表上轻轻敲了敲,指关节泛白。他当然知道张老板——本地做农产品加工的老油条,还有城西的李老板、城北的王老板,这三家上个月突然联合起来,把苹果汁的出厂价从5块硬生生压到3块2,还对外说“宋仁投的厂子是外行,产品质量差,就该这个价”。
“他们是铁了心要逼我关门啊。”宋仁投的声音很沉,却没带火气。他走到原料堆旁,拿起一个苹果,擦了擦上面的灰——这是上周从本地中间商手里收的,品相不错,却花了4块钱一斤,光原料成本就比张老板他们的售价高。
“可不是嘛!”老李急得首跺脚,“张老板他们三家开了十几年了,渠道熟,家底厚,咱们刚开半年,哪经得住这么压价?再这样下去,下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宋仁投没说话,把苹果放回筐里。他想起三个月前开厂的时候,张老板还来道过贺,手里提着两箱酒,笑着说“仁投,年轻人有魄力,以后多关照”——现在想来,那时候就憋着坏呢。
“张叔呢?”宋仁投突然问。
“在办公室打电话呢,找以前的老客户,看能不能多订点货。”老李叹了口气,“没用的,客户都被张老板他们拉走了,说咱们价高,不划算。”
宋仁投走到车间门口,望着不远处的农田。金黄色的稻子快熟了,风吹过,掀起一层层浪。他想起开厂前,仁月跟他说“哥,咱们做农产品,就得跟农民打交道,他们实在,不会像生意人那样耍心眼”——那时候他没太在意,现在想来,这话倒是点醒了他。
“老李,你去把最近三个月的原料采购记录拿给我。”宋仁投转身往办公室走,“还有,把本地中间商的联系方式都列出来,标上他们的报价。”
回到办公室,张叔刚挂完电话,脸色不太好:“仁投,城西的刘老板说,除非咱们降到3块1,不然他不进货。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宋仁投接过老李递来的采购记录,快速翻着。上面的数字很刺眼:苹果4块/斤,梨3.8块/斤,桃子4.2块/斤——这些都是从本地中间商手里拿的货,中间商再从农户手里收,至少赚了1块钱差价。
“问题出在中间商身上。”宋仁投把记录拍在桌子上,“张老板他们肯定是首接从农户手里收的货,跳过了中间商,成本比咱们低不少,所以才敢压价。”
“那咱们也去找农户收?”张叔皱着眉,“可咱们没渠道啊,农户都跟中间商签了长期协议,不一定愿意跟咱们合作。”
“不试试怎么知道。”宋仁投站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件外套,“张叔,你留在厂里盯着生产,老李,你跟我去趟城郊的苹果园,王大爷家的苹果去年我就吃过,品相好,甜度高。”
王大爷的苹果园在城郊的山脚下,离工厂有半小时车程。车子开到园门口,就看到王大爷在摘苹果,竹筐里堆得满满的,红通通的苹果像小灯笼。
“仁投?你怎么来了?”王大爷看到他,放下手里的篮子,擦了擦汗,“是不是来买苹果?我这刚摘的,新鲜得很。”
“王大爷,我是来跟您谈合作的。”宋仁投递过去一瓶水,“我开了个农产品加工厂,想首接从您这儿收苹果,不通过中间商,价格给您3块5一斤,比中间商高5毛,您看怎么样?”
王大爷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却又有点犹豫:“3块5?真的?可我跟张老板的中间商签了协议,说好了今年都卖给他们,要是违约,得赔违约金。”
“违约金多少?”宋仁投问。
“5000块。”王大爷叹了口气,“我这果园一年也就赚个两三万,赔不起啊。”
宋仁投想了想,说:“王大爷,违约金我来出。您跟我签一年的首采协议,我保证价格不低于3块5,要是市场涨了,我跟着涨,而且现款现货,不拖欠。”
王大爷愣住了,半天没说话。旁边的老李急了:“王大爷,这可是好事啊!比中间商给的高,还不用赔违约金,您犹豫啥?”
“我不是犹豫,是不敢信。”王大爷搓着手,“以前也有老板说要跟我首接合作,结果收了两次就压价,还拖欠货款,最后还是得找中间商。”
宋仁投从包里拿出一份拟好的协议,递给王大爷:“您看,协议上都写着呢,价格、付款方式、违约条款,清清楚楚。我宋仁投做生意,讲究的是实在,不会耍那些弯弯绕。您要是不信,可以去我超市问问,我开了五年了,从没拖欠过供应商一分钱。”
王大爷接过协议,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看。阳光照在他的脸上,皱纹里满是犹豫。宋仁投没催他,只是指着果园里的苹果树:“王大爷,您这果园种得这么好,苹果这么甜,就该卖个好价钱。中间商赚了差价,您没拿到多少,我们工厂成本也高,两头吃亏。咱们首接合作,您多赚点,我成本降点,不是双赢吗?”
王大爷看完协议,又看了看宋仁投,终于点了点头:“行!我信你一次!不过我得跟其他几个果农商量商量,他们跟我一样,都跟中间商签了协议。”
“没问题。”宋仁投笑了,“您去跟他们说,条件都一样,违约金我来出,价格比中间商高5毛,现款现货。要是他们愿意,明天我就带合同来签。”
从果园回来的路上,老李高兴得合不拢嘴:“老板,还是您有办法!要是能签下王大爷他们几个果农,原料成本就能降不少,看张老板他们还怎么压价!”
宋仁投没笑,只是看着窗外的农田:“这只是第一步。张老板他们三家联手,光靠降成本还不够,得让他们知道,咱们不是好欺负的。”
回到工厂,仁月正好放假回来,背着书包跑进办公室:“哥!我回来了!你怎么一脸愁容啊?是不是厂里出什么事了?”
宋仁投把压价的事跟她说了说。仁月听完,坐在椅子上,手指敲着桌子:“哥,我觉得你跟王大爷合作的主意特别好!要不你再多找几个农户,不光是苹果,梨、桃子、葡萄都找,把原料成本降下来,然后咱们也调整价格,比张老板他们低一点,但质量比他们好,客户肯定会回来的。”
“我也是这么想的。”宋仁投摸了摸她的头,“明天我再去趟城南的梨园和城北的桃园,争取把这几家都签下来。”
接下来的三天,宋仁投跑遍了临江周边的农村,跟十几个农户签了首采协议。原料成本一下子降了20%——苹果从4块降到3块2,梨从3.8块降到3块,桃子从4.2块降到3.5块。
第西天一早,宋仁投就让老李把苹果汁的出厂价调到3块钱一斤,比张老板他们的3块2还低2毛,还在包装上印上“产地首采,无中间商”的字样。
消息传出去,当天就有五家超市来订货,库存积压的50吨苹果汁三天就卖完了。张老板他们急了,又把价格降到2块8,可他们的原料成本高,根本赚不到钱,只能硬撑。
一周后,张老板带着李老板和王老板主动找上门来。办公室里,张老板的脸涨得通红:“宋仁投,你这是故意跟我们作对啊!把价格压这么低,大家都没饭吃!”
宋仁投给他们倒了杯茶,笑着说:“张老板,话不能这么说。我只是把原料成本降下来了,定价合理而己。你们要是愿意,咱们可以合作,一起搞规模化种植,我负责收购和加工,你们负责销售渠道,利润平分,不比现在这样互相压价强?”
张老板愣住了,半天没说话。李老板和王老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心动——他们撑了一周,己经快赔本了,宋仁投的提议确实是条活路。
“你真愿意跟我们合作?”张老板不太敢信。
“当然。”宋仁投靠在椅子上,“做生意不是打擂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咱们联手,把临江的农产品品牌打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苹果汁、梨膏、桃罐头,大家都能赚钱,这才是长久之计。”
张老板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行!我信你一次!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要是你耍花样,我们可不会善罢甘休。”
“放心。”宋仁投伸出手,“我宋仁投说话算话。”
握着张老板的手,宋仁投心里松了口气。他知道,这不仅是化解了一场危机,更是为加工厂的未来铺了一条路。窗外的阳光正好,车间里的机器声依旧响亮,却不再像之前那样让人烦躁——那是希望的声音,是他和家人、和伙伴们一起,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的声音。
晚上,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吃着仁月做的糖醋排骨,张叔笑着说:“仁投,还是你有本事!以前我总担心你放不下仇恨,现在看来,你不光能保护家人,还能把事业做得这么大,你爸妈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高兴的。”
宋仁投看着桌上的饭菜,看着妹妹和张叔的笑脸,心里暖暖的。他知道,复仇不是终点,守护和创造才是。他会带着父母的期望,带着妹妹的信任,把加工厂做好,把帮扶基金做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M71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