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 返乡青年的设计梦与手稿里的创新密码
一月的清溪村飘着细雪,棉田盖上了一层薄白,像撒了把碎糖。苏软蹲在仓库门口,正和丫丫妈妈一起整理新做的棉花围巾 —— 浅灰色的布面上绣着小小的棉桃,边角缝着流苏,是为春节义卖准备的新品。小星趴在旁边的矮桌上,用蜡笔在吊牌上画雪人,雪人手里举着棉花,旁边写着 “清溪村温暖围巾”。
“苏软爸爸,你看这样好看吗?” 小星举起吊牌,蜡笔还沾在指尖,“乐乐说,城里的小朋友都喜欢雪人,这样围巾肯定能卖很多钱!”
苏软笑着点头,帮他擦掉手上的蜡笔印:“好看,小星的雪人比商场里的还可爱。等会儿我们把围巾拍照发给风尚童装,让他们帮忙宣传一下春节义卖。”
就在这时,一辆银色轿车停在仓库门口,车窗降下,露出一张年轻女孩的脸,她穿着米色羽绒服,手里抱着一个帆布包,上面印着 “设计改变乡村” 的字样。“请问这里是清溪村手工角吗?” 女孩下车走近,声音带着点怯生生的期待,“我叫林晓,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现在想回来帮村里做点事。”
苏软站起身,打量着林晓 —— 她的帆布包里露出半截设计稿,上面画着棉麻材质的连衣裙,风格简洁却带着乡村的质朴。“我是苏软,这是手工角的负责人,” 他伸手示意林晓进屋,“快进来暖和暖和,外面雪大。”
林晓走进仓库,目光立刻被墙上的手工品吸引,尤其是挂在最显眼处的靛蓝染布棉布袋:“这些都是村民做的?配色和刺绣都很有感觉!我在城里做服装设计时,就一首想把家乡的棉花做成有特色的产品,只是没找到机会回来。”
陆时衍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春节义卖清单,看到林晓,礼貌地点点头:“我是陆时衍,苏软的爱人。你想帮村里做些什么?”
林晓立刻打开帆布包,拿出一叠设计稿:“我想帮大家升级手工品!比如把棉花和亚麻混纺,做更时尚的托特包;在围巾上绣简约的几何图案,而不是现在的卡通图案,这样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另外,我还想帮村里做电商,把手工品卖到全国,不用只靠线下义卖。”
仓库里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丫丫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小声说:“几何图案?会不会太洋气了,城里人本来看不上我们农村的东西……”“电商?我们都不会用手机开店,万一被骗了怎么办?” 旁边整理材料的王婶也跟着附和。
林晓的脸色有点尴尬,她没想到会遭到质疑。苏软看出她的窘迫,连忙打圆场:“林晓的想法很好,创新才能让手工品走得更远。不过村民们对电商不太了解,我们可以先试试小规模合作,比如你设计几款样品,我们做出来看看效果,再决定要不要做电商,好不好?”
陆时衍却皱了皱眉,他翻看林晓的设计稿,语气带着谨慎:“你的设计理念很新颖,但混纺面料成本比纯棉高 30%,如果销量不好,会增加村里的负担。而且电商涉及售后、物流,这些都需要专业团队,我们目前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冒然尝试。”
苏软转头看陆时衍,眼神里带着不解 —— 他觉得应该给林晓一个机会,毕竟她是专业的设计师,而陆时衍的谨慎,反而可能错过发展的机会。“阿衍,我们可以先找风尚童装合作,让他们帮忙对接电商渠道,降低风险,” 苏软试图说服他,“林晓是本地人,不会坑村里的,我们应该相信她。”
“相信不能当饭吃,” 陆时衍放下设计稿,语气有点严肃,“之前张启明的事还没忘?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是本地人,就放松警惕。至少要先核实她的工作经历,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再谈合作。”
两人的争执让仓库里的气氛更僵了。林晓捏着设计稿的指尖泛白,她深吸一口气,从包里拿出一份离职证明和作品集:“我之前在杭州的设计公司工作了三年,主要做棉麻面料设计,这是我的离职证明和之前的设计案例,你们可以核实。我知道大家担心风险,所以我愿意先免费提供设计,样品的成本我自己承担,要是卖不出去,我不会让村里损失一分钱。”
小星跑过来,拉着林晓的衣角:“林晓姐姐,我相信你!你画的裙子很好看,我们可以试试做一条,送给孤儿院的小雨,她肯定喜欢!”
林晓蹲下身,摸了摸小星的头,眼眶有点发红:“谢谢你,小星。我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跟着奶奶长大,奶奶说,二十多年前有个城里来的陆阿姨,教村民做棉花手工,还帮着修水渠,我奶奶就是跟着她学的刺绣。现在我回来,就是想把这份手艺传下去,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能在家乡看到希望。”
“陆阿姨?” 苏软心里一动,“是不是叫陆曼?”
“对!就是陆曼阿姨!” 林晓的眼睛亮了,“我奶奶还留着她当年送的刺绣针,说那是最好用的针!”
这个意外的连接,让仓库里的气氛缓和下来。陆时衍看着林晓真诚的眼神,语气也软了下来:“抱歉,林晓,是我太谨慎了。我们可以先做三款样品,一款混纺托特包,一款几何图案围巾,一款儿童连衣裙,材料成本由‘软衍时光’承担,要是效果好,再谈电商合作。”
接下来的一周,林晓开始指导村民制作样品。她教王婶用尺子精准测量布料,避免浪费;教丫丫妈妈用缝纫机绣几何图案,比手工刺绣更高效;还带着小星和丫丫,用剩余的布料做小发夹,说 “这些小配件可以当赠品,吸引顾客”。
苏软则忙着和风尚童装对接,希望他们能在春节义卖的线上平台,给清溪村的手工品留个推荐位。陆时衍没有闲着,他联系了林晓之前的公司,核实了她的工作经历,还找了面料供应商,确认混纺面料的成本和质量,确保样品制作万无一失。
“其实我不是不相信你,” 一天晚上,陆时衍在仓库里找到苏软,手里拿着刚整理好的面料清单,“只是村里的手工角不容易做起来,我怕出一点差错,就会让村民失去信心,让你之前的努力白费。”
苏软靠在他怀里,手里拿着林晓设计的连衣裙样品 —— 浅粉色的棉麻面料,裙摆绣着简化的棉田图案,既保留了乡村的质朴,又有现代的时尚感。“我知道,” 他轻声说,“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拒绝所有新的可能。林晓是真心想帮村里,她的设计也确实能让手工品升级,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陆时衍低头吻了吻他的发顶,把面料清单递给她:“我己经和供应商谈好了,混纺面料的价格比市场价低 15%,如果后续批量采购,还能再降。电商渠道我也联系了陈默,让他派专业团队来村里培训,教村民做线上客服和售后,这样风险就可控了。”
苏软心里一暖 —— 原来陆时衍不是反对,而是在默默为合作做准备,用他的方式,为手工角保驾护航。
样品制作完成的那天,林晓带着奶奶来到仓库。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一枚银色的刺绣针,针柄上刻着一个 “曼” 字。“这是陆曼阿姨当年送我的,” 老人颤巍巍地打开盒子,“她说‘好针才能绣出好花’,我用了二十多年,现在送给你们,希望能帮到手工角。”
苏软接过刺绣针,突然注意到木盒的夹层里,藏着一张泛黄的设计稿 —— 上面画着棉花与亚麻混纺的面料结构图,旁边写着 “棉麻混纺,透气耐磨,适合乡村手工品升级 ——1999.3,与林婶(林晓奶奶)讨论记录”。
“这是妈妈的设计稿!” 苏软的声音带着激动,他把设计稿递给林晓,“你奶奶当年和我妈妈一起讨论过手工品升级,这就是你们现在做的混纺面料!”
林晓和奶奶看着设计稿,眼里满是震惊。“原来奶奶说的‘陆阿姨的想法’,就是这个!” 林晓的眼泪掉了下来,“我小时候听奶奶说,陆阿姨想把棉花和其他面料混纺,让手工品更耐用,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竟然实现了她的想法!”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己。老王拿着设计稿,在村里的广播里反复念:“陆曼阿姨二十多年前就想帮我们升级手工品!现在林晓回来了,带着陆阿姨的想法,我们的手工品肯定能卖得更好!”
春节义卖的线上平台上线当天,清溪村的手工品一经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 林晓设计的混纺托特包卖了 500 多个,几何图案围巾更是卖断了货,连小星他们做的棉花发夹,都成了热门赠品。
村里的活动室里,村民们围着电脑,看着不断跳动的订单数,欢呼雀跃。林晓的奶奶坐在最中间,手里拿着陆母送的刺绣针,笑着说:“陆曼阿姨要是还在,肯定会很高兴的。”
苏软靠在陆时衍怀里,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手工角的发展,离不开林晓的加入,离不开妈妈的传承,更离不开他和陆时衍的相互理解 —— 他的感性与信任,他的理性与守护,缺一不可。
义卖结束后,林晓正式加入了手工角,她计划开春后,在村里开设 “设计培训班”,教村民们基础的设计知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乡村设计师”。陆振宏也传来好消息,陆氏纺织将为清溪村提供长期的面料支持,还会帮村里建设电商仓储中心,让手工品的物流更便捷。
离开清溪村的那天,雪己经停了,阳光洒在棉田上,薄白的雪层泛着金光。林晓送了苏软一件她设计的棉麻外套,上面绣着陆母设计稿里的棉田图案:“这是我根据妈妈的设计稿改的,希望你们能喜欢。以后有需要,随时打电话,我会一首在这里,把手工角做下去。”
苏软接过外套,心里满是感激。他看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清溪村,看着站在村口挥手的林晓和村民们,忽然明白,所谓的传承,不仅是一代人的坚持,更是几代人的接力 —— 从妈妈到林晓的奶奶,从林晓到村里的孩子们,从他和陆时衍到更多愿意为乡村付出的人,这份温暖,会一首传递下去。
陆时衍握住苏软的手,轻声说:“接下来,我们可以把清溪村的模式,推广到其他乡村。林晓说,她有几个在其他村子做公益的朋友,想邀请我们去看看,说不定能建立更多的‘乡村手工角’。”
苏软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他知道,新的故事又要开始了,而这一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更多的梦想发芽,更多的温暖,在时光里绽放。
(本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M7K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