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过后的清溪村,连空气里都裹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暖意。天刚蒙蒙亮,田埂上就响起了村民们的脚步声——扛着锄头的汉子、提着竹篮的妇人,还有牵着牛的老人,三三两两走向村外的稻田,准备趁着土壤,赶紧把秧苗插下去。
龙陵兰牵着阿音的手,也跟在人群里。阿音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裤腿挽到膝盖,露出一截小小的、沾着泥土的小腿。她手里攥着一把比她还高的小锄头,是村里的铁匠大叔特意为她打制的,锄头柄被磨得光滑,握在手里刚刚好。“兰姐姐,你看我能挖这么大的坑!”阿音停下脚步,学着村民的样子,举起小锄头往地里一砸,虽然力气小,却也在的泥土上砸出一个小小的坑,她仰起脸,眼睛亮晶晶的,等着龙陵兰的夸奖。
龙陵兰蹲下身,帮她把歪掉的锄头柄扶正,笑着说:“阿音真厉害,比昨天又进步了。不过挖坑的时候要轻点,不然会把秧苗的根弄坏的。”阿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举起小锄头,小心翼翼地在地里挖着坑,动作虽然笨拙,却格外认真,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她也不擦,只是咬着嘴唇,一门心思地跟着村民学。
旁边的李大叔看到了,忍不住笑着说:“阿音这孩子,真是个勤快的小帮手!等将来长大了,肯定是个能干的姑娘。”阿音听到夸奖,脸颊红红的,挖得更起劲了。龙陵兰看着她的模样,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容——自从收养阿音以来,这孩子不仅越来越开朗,还学会了关心别人,像一颗小小的太阳,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温暖。
中午休息的时候,村民们都坐在田埂上吃饭,阿音却拉着龙陵兰的手,跑到了不远处的一棵老槐树下。树下,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正蹲在地上,肩膀一抽一抽的,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什么。“那是小柱子,”阿音小声对龙陵兰说,“他是村里最可怜的孩子,爹娘都去世了,跟着奶奶一起过,家里特别穷。”
龙陵兰走上前,轻轻拍了拍小柱子的肩膀:“孩子,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呀?”小柱子抬起头,脸上满是泪痕,眼睛红红的,手里的树枝还在地上画着“一、二、三”,只是画得歪歪扭扭,有的还断了线。“我……我想读书,想写字,可是奶奶没钱给我买笔墨纸砚,只能用树枝在地上画……”他说着,眼泪又掉了下来,滴在地上的“字”上,晕开了一小块泥土。
阿音看着小柱子的样子,心里酸酸的。她想起龙陵兰教她读书写字的时候,自己有崭新的笔墨纸砚,有厚厚的书本,而小柱子却只能用树枝在地上画。她拉了拉龙陵兰的衣角,小声说:“兰姐姐,我有笔墨纸砚,我想送给小柱子。”龙陵兰愣了愣,随即明白了阿音的心思,她摸了摸阿音的头,点了点头:“好,这是你的东西,你想送给谁都可以。”
阿音立刻拉着小柱子的手,跑到她们住的院子里,从自己的小书包里拿出一套崭新的笔墨纸砚——那是苏慕言上次来的时候送的,阿音一首舍不得用,把它们放在书包最里面。“小柱子,这些都给你用,”阿音把笔墨纸砚递到小柱子手里,认真地说,“我们以后一起读书,一起写字,我教你握笔好不好?”
小柱子看着手里的笔墨纸砚,眼睛瞪得大大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颤抖着接过笔墨,小声说:“真的……真的给我吗?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没关系,我还有呢!”阿音笑着说,又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她用过的《三字经》,“这本书也给你,上面有兰姐姐教我的笔记,你可以照着学。”
小柱子抱着笔墨纸砚和书,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感动的泪水。他对着阿音深深鞠了一躬:“谢谢阿音,你真是个好人!我以后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也像你和兰姐姐一样,帮助别人。”阿音笑着说:“不用谢,我们是好朋友呀!”
龙陵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忽然一动。她想起自己在现代的时候,每天都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从来不用为笔墨纸砚发愁;而在这个世界,像小柱子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渴望知识,却因为贫穷而无法读书。她想,如果能在村里办一个学堂,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再教他们唱歌,不仅能让他们学到知识,还能让他们在歌声中快乐成长,这或许也是一种“济世”的方式。
当天下午,龙陵兰就找到了村长李大叔,和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李大叔听了,激动得一拍大腿:“龙姑娘,你这个主意太好了!我们村早就想办个学堂,可一首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也没有钱。如果你愿意教孩子们,我们把村里的祠堂腾出来当学堂,村民们也会帮忙准备桌椅的!”
村民们听说要办学堂,都非常支持。月色jq朦胧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有的村民主动把家里的木板搬来,做成简易的桌椅;有的村民去山上砍了竹子,做成笔筒;还有的村民拿出自己家的旧书,送给学堂。阿音也跟着忙前忙后,帮着村民们擦拭桌椅,整理书本,嘴里还哼着龙陵兰教她的歌,脸上满是期待。
三天后,“歌书堂”正式开学了。祠堂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墙上贴着村民们用红纸写的“勤学”“向善”西个大字,地上摆着十几张简易的桌椅,桌子上放着村民们凑出来的笔墨纸砚和书本。村里的十几个孩子都来了,小柱子也在其中,他穿着一身干净的衣服,手里拿着阿音送他的笔墨,脸上满是兴奋的笑容。
龙陵兰站在祠堂中央,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笑着说:“欢迎大家来到歌书堂!在这里,我会教大家读书、写字,还会教大家唱歌。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开开心心地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帮助更多的人。”孩子们用力点头,齐声喊道:“好!”
开学第一课,龙陵兰教孩子们唱《三字经》改编的歌。她抱着琵琶,坐在讲台上,指尖拨动琴弦,温柔的旋律在祠堂里回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跟着她一起唱,虽然有的孩子跑调了,有的孩子记不住歌词,但每个人都唱得很认真,祠堂里充满了清脆的歌声和笑声。
阿音则坐在孩子们中间,当龙陵兰的小助手。她教小伙伴们握笔的姿势,耐心地纠正他们写字时的错误。小柱子写字的时候,手总是发抖,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的,阿音就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他写:“小柱子,握笔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要太用力,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在阿音的帮助下,小柱子渐渐找到了感觉,写出来的字也越来越工整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歌书堂”里每天都充满了歌声和读书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学会了很多歌曲,他们常常在放学路上唱着歌,引得村民们纷纷驻足倾听。村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了,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村民们之间也更加和睦。
这天下午,龙陵兰正在“歌书堂”里教孩子们唱歌,村里的小石头突然哭着跑了进来:“龙姐姐,阿音姐姐,我爷爷生病了,躺在床上不能动,他一首喊疼,我好害怕……”小石头是李大爷的孙子,李大爷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平时身体不太好,这次不知道怎么突然病得这么严重。
龙陵兰立刻放下琵琶,跟着小石头跑到李大爷家。李大爷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眉头紧紧地皱着,看起来非常痛苦。小石头蹲在床边,攥着爷爷的手,眼泪不停地掉下来:“爷爷,你别吓我,你快好起来……”
龙陵兰摸了摸李大爷的额头,滚烫滚烫的,显然是发了高烧。她刚想去找苏慕言留下的退烧药,阿音却拉了拉她的衣角,小声说:“兰姐姐,你说过,歌声能让人心情变好,或许我可以给李爷爷唱首歌,让他不那么疼。”龙陵兰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好,你试试。”
阿音走到床边,站在李大爷面前,小手紧紧地攥着衣角,深吸一口气,轻轻唱起了龙陵兰教她的《摇篮曲》。她的声音稚嫩而纯净,像清晨的露珠,又像山间的清泉,温柔地落在李大爷的耳中:“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随着歌声响起,李大爷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呼吸也慢慢变得平稳。他睁开眼睛,看着床边的阿音,嘴角露出了一丝微弱的笑容。小石头停止了哭泣,仰着头看着阿音,小声说:“阿音姐姐,你唱歌真好听,像兰姐姐一样,爷爷好像不疼了。”
龙陵兰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她走到床边,给李大爷喂了退烧药,又用湿毛巾敷在他的额头上。李大爷看着龙陵兰和阿音,眼中满是感激:“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人……阿音的歌声,比药还管用,我听着心里就舒服多了。”
傍晚的时候,李大爷的烧退了,精神也好了很多。小石头拉着阿音的手,非要留她们在家吃饭。阿音笑着说:“不用了,我们还要回歌书堂呢,明天我再来看你爷爷,给你爷爷唱歌。”
走在回歌书堂的路上,龙陵兰牵着阿音的手,温柔地说:“阿音,你今天做得很好,你的歌声帮助了李爷爷。”阿音仰起脸,笑着说:“兰姐姐,我以后要像你一样,用歌声帮助更多的人,让大家都开开心心的。”
龙陵兰看着阿音纯真的笑容,心中忽然明白了收养阿音的意义——济世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份可以传递的温暖。她把这份“用歌声温暖他人”的初心传递给了阿音,而阿音又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份温暖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或许,这就是“天籁济世”的真正含义: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温暖,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她们身上,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阿音哼着《摇篮曲》,蹦蹦跳跳地走着,歌声在田野间回荡,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清溪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美丽的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M7N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