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陶韵流年
秋分过后,村里的日子像被蜜浸过的陶胚,在时光里慢慢焐出温润的光泽。邱莹莹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先到老窑址转一圈,摸摸新出的陶器,再蹲在陶土堆前揉泥。那陶土如今愈发通人性了,指腹一按便知干湿,揉上七遍,便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带着股清甜的草木香。
"莹莹,今儿的陶胚要烧莲花纹的。"秀芬婶挎着竹篮走进窑场,篮里装着刚采的野菊,"王阿婆订了十二个,说要摆在祠堂的供桌上。"
邱莹莹笑着应下,取过一块陶泥。指尖刚触到泥面,便觉与往日不同——这泥里似裹着股暖意,像母亲当年揉泥时掌心的温度。她将泥团在案板上摔打,"啪、啪"的声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阿娘,我好像听见您在教我呢。"她轻声说着,手指灵巧地捏出莲花瓣的轮廓。陶泥在指间流转,渐渐绽开十二片的花瓣,每一片都带着自然的弧度,仿佛真的是从塘中摘下的莲花。
窑火燃起时,整个窑场都笼罩在橘红色的光晕里。李二狗蹲在窑口,拿着蒲扇扇风,火光映得他满脸通红。"莹莹,这次烧的陶器,我打算在皮影戏里用上。"他指着刚烧好的陶盏,"你看这莲纹,正好配《陶匠与菊》的新戏。"
邱莹莹望着窑内跳跃的火苗,思绪飘远。三个月前土灵珠归位后,这老窑仿佛被唤醒了灵魂。烧出的陶器不仅质地更细腻,连花纹都透着股说不出的灵性。最神奇的是,每件陶器出窑时,都带着淡淡的花香——有时是桂香,有时是菊香,像极了母亲生前常用的香料。
"二狗哥,你听!"妞妞突然指着窑顶喊道。
众人抬头,只见几只蓝背雀落在窑顶的碎陶片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更奇的是,有只花斑蝶竟在窑口盘旋不去,翅膀上的花纹竟与陶胚上的莲纹如出一辙。
"这是祥瑞之兆。"秀芬婶合掌笑道,"你阿娘若在天上看见,定要高兴。"
傍晚时分,村民们陆续来取订制的陶器。王阿婆捧着莲花陶盏,手指轻轻抚过花瓣纹路,眼眶微红:"这陶器,跟你阿娘当年烧的一样好。"
邱莹莹帮王阿婆将陶盏装进竹篮,忽然发现篮底垫着块熟悉的碎陶片——正是当年母亲用来垫陶胚的那块,背面还留着淡淡的指印。
"阿婆,这是......"
"你阿娘当年给我的。"王阿婆笑着解释,"说垫着陶片,陶器不容易磕坏。"她顿了顿,又道,"明天是重阳节,村里的老人们想办个茶会,要用你烧的新陶盏。"
重阳节的茶会办在村头的老槐树下。邱莹莹一大早就起来,将烧好的陶盏一个个擦得锃亮。陶盏盛着热茶,茶香混着陶土的清香,在秋阳下氤氲开来。
"莹莹啊,"李二狗端着陶盏坐下,"我昨儿琢磨了个新点子。咱们可以用陶土捏些小玩意儿,像陶笛、陶哨什么的,让娃娃们玩。"
"好主意。"邱莹莹点头,"我还可以教村里的姑娘们做陶胚,捏些胭脂盒、香粉罐。"
茶会正热闹时,村外的官道上突然传来马蹄声。一队官兵簇拥着一辆马车缓缓而来,车帘掀起,露出一张清秀的面容——是京城来的巡抚大人。
"闻听此地陶艺精湛,特来一观。"巡抚大人下了马车,在陶盏前驻足。他拿起一个莲花陶盏,对着阳光端详,"这釉色......"
"回大人,"邱莹莹恭敬地行礼,"这是用后山新挖的陶土烧制,土质特殊,烧出来的器物自带光泽。"
巡抚大人闻言大悦,当场订购了上百套茶具。临行前,他特意叮嘱:"姑娘若有新作,可送些进京。"
官兵离去后,村子里沸腾了。李二狗兴奋地拍着大腿:"莹莹,这下咱们村的陶艺要出名了!"
邱莹莹却静静地坐在老槐树下,望着手中的一片陶土。土灵珠归位己近一年,这陶土愈发通灵。她总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土灵珠的力量,更是因为这方水土里,融入了太多人的心血与期盼。
"阿娘,"她轻声呢喃,"您看见了吗?咱们的陶艺,又要传下去了。"
暮色渐浓时,邱莹莹独自走进老窑场。夕阳的余晖洒在窑顶的碎陶片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她蹲下身,从土里挖出一块温润的陶土——这是去年冬天埋下的,说是要"养土"。
陶土在掌心渐渐发热,她仿佛又看见了母亲的身影。那年春天,母亲也是这样蹲在窑前,教她辨认陶土的好坏。"好土要养,就像养孩子一样,要耐心,要用心。"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妞妞和李二狗的小儿子在窑场边玩耍,手里拿着刚捏的陶土小人。邱莹莹望着他们,忽然明白了传承的真谛——不是固守着古老的技艺,而是让这份手艺活在当下,融入生活。
"阿娘,"她站起身,拍去衣上的尘土,"我会让咱们的陶艺,既保留传统的魂,又焕发新的生机。"
夜风拂过老槐树,带来阵阵菊香。窑火在远处明明灭灭,像一颗永不熄灭的心。邱莹莹知道,这陶土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一代又一代,就像这生生不息的窑火,永远温暖着这片土地。
(第二十九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M8B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