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六章银杏信

小说: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作者:邱莹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十六章 银杏信

十月的风里裹着桂花香,也飘着银杏叶初黄的清苦。邱莹莹蹲在院门口剥菱角,竹匾里的红菱角堆成小山,阳光透过院角那株老银杏的枝桠漏下来,在她发顶镀了层金边。身后传来汤伟的声音:“小棠说产检要空腹,我买了豆浆和小笼包,温在锅里呢。”

她抬头,见他拎着个蓝布包,白衬衫袖口卷到肘弯,腕间还沾着早上帮她修篱笆时蹭的泥——昨天他说老邮局的改造方案要调整,特意去买了批老砖,说是要用来补院墙的缺口,“那些砖和咱们院儿里的老砖纹路像,砌上去不会有割裂感”。

“奶奶的铜顶针!”邱莹莹忽然喊了一声。她低头时,发现竹匾边躺着枚铜顶针,边缘磨得发亮,内侧还刻着朵极小的并蒂莲——那是奶奶嫁过来时的陪嫁,从前纳鞋底总戴着,后来传给了她。

汤伟弯腰捡起,指腹蹭过顶针上的刻痕:“今早收拾篱笆时掉的。你奶奶要是看见,肯定要说‘小邱手巧,这顶针该传给你闺女’。”

邱莹莹接过顶针,忽然想起上周整理奶奶遗物时,在樟木箱底翻到的红布包。布包里有封信,是奶奶写给她的,字迹歪歪扭扭,应该是临终前写的:“阿莹,等你怀上小孙孙那天,把这顶针套在她手上。就说,咱们家的针线活计,从太奶奶到我,再到你,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想什么?”汤伟把蓝布包放在石桌上,掀开盖子,热气裹着豆浆香涌出来,“小棠说她坐公交过来,大概十分钟到。”

邱莹莹把顶针收进围裙口袋,起身时碰倒了装菱角的竹匾。汤伟手快,捞起最后几个菱角扔进她手里:“别急,我再买十斤。”

“不是菱角的事。”邱莹莹低头理着围裙带,“我在想,等小棠的孩子生了,咱们院的葡萄架下该添把摇椅。奶奶从前总在那儿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将来孩子听着故事长大,该多好。”

汤伟伸手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碎发:“会的。等图书馆建好,葡萄架下摆上石桌石凳,孩子们可以看书,咱们可以喝茶,张奶奶还能教他们腌糖蒜。”

------

九点一刻,小棠的身影出现在巷口。她穿着件宽松的米色毛衣,扶着腰慢慢走过来,脸上挂着抑制不住的笑:“莹莹!汤伟!”

邱莹莹迎上去,扶住她的胳膊:“慢点儿,怎么自己来了?你老公呢?”

“他说要上班,非让我叫辆网约车。”小棠摸着肚子,“大夫说前三个月要小心,可我坐不住,就想早点来告诉你们——”她突然停住,眼睛亮得像星子,“是双胞胎!”

“双胞胎?”汤伟猛地抬头,手里的蓝布包“啪”地掉在地上。

“对!”小棠从包里掏出B超单,照片里两个小脑袋挤在一起,“大夫说男孩女孩都有可能,不过我看啊,肯定是一对小元宝。”

邱莹莹的眼眶瞬间发酸。她想起上个月小棠来家里吃饭,还摸着自己腕间的并蒂镯说:“莹莹姐,等我有了孩子,你要教我织虎头鞋,就和奶奶给你织的一样。”此刻,那镯子在她腕间微微发烫,像是奶奶在另一个世界欣慰地笑着。

“走,先去医院。”汤伟弯腰捡起蓝布包,又脱下外套披在小棠肩上,“路上不舒服要说话。”

“不用啦。”小棠摆摆手,“产检要抽血,我怕闻到油腥味。咱们先去喝豆浆,等会儿再去社区医院。”

------

社区医院的走廊飘着消毒水的味道。邱莹莹扶着小棠坐在候诊椅上,汤伟跑去排队取号。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小棠的肚子上,那里己经微微隆起,像揣着个小枕头。

“莹莹姐,你说我给孩子取名要不要随汤伟姓?”小棠突然说,“汤念安?汤知夏?”

“随你。”邱莹莹握住她的手,“你俩商量着来。反正不管叫什么,都是咱们家的宝贝。”

“对了,上次你说要教我织毛衣。”小棠摸着她的顶针,“奶奶的顶针能借我用吗?我想给孩子织条围巾,就用奶奶教的‘吉祥结’针法。”

邱莹莹点头,想起奶奶教她织围巾的场景。那时她刚上高中,总嫌奶奶唠叨,可奶奶偏要坐在她床头,一针一线教她:“起针要绕两圈,不然容易散;收针要压紧,不然边儿会翘。做人啊,和织毛衣一个道理,要稳当,要实在。”

“莹莹?”小棠轻轻碰她胳膊,“发什么呆呢?”

“没什么。”邱莹莹回过神,“等产检完,我回家拿顶针,再把奶奶的毛线团找出来。咱们现在就开始学?”

小棠眼睛一亮:“好!”

------

产检进行得很顺利。汤伟举着B超单,盯着上面的影像看了又看,嘴里念叨着:“这是手,这是脚,还有个小鼻子……”小棠戳他胳膊:“你看得懂吗?”他挠挠头:“不懂,但觉得比画图有意思多了。”

从医院出来,三人去了老巷口的糖水铺。小棠点了碗桂花酒酿圆子,汤伟给她剥柚子,邱莹莹望着窗外飘起的银杏叶,忽然说:“你们记不记得,去年冬天也是这样?”

“去年冬天?”小棠吸了口圆子,“下大雪,咱们在院儿里堆了个雪人,汤伟把他的围巾给雪人系上了。”

“对。”汤伟笑着补充,“结果第二天雪化了,围巾湿哒哒的,你奶奶还拿出去晒,说‘这是雪人借的,得还回去’。”

邱莹莹笑出了眼泪。她想起奶奶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阿莹,人这一辈子啊,就像银杏叶。春天发芽,夏天绿得发亮,秋天变黄落下,可落进土里,就成了养料。等来年春天,又会从枝桠上冒出来。”

“莹莹姐?”小棠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你怎么哭了?”

“没事。”邱莹莹抹了把脸,“想起奶奶了。她要是看见今天这场景,肯定要给我们做桂花糕。”

“我来做!”汤伟立刻说,“我跟着奶奶学过,虽然手法差点,但甜肯定够。”

“我帮你打下手。”小棠挺了挺肚子,“大夫说适当活动对宝宝好。”

------

老房子的厨房飘着桂花香。汤伟站在灶台前,手里攥着把木铲,有点笨拙地翻着锅。邱莹莹站在他旁边,教他:“火要小,不然糖会糊;桂花要最后放,保持香味。”

小棠坐在餐桌旁剥菱角,竹匾里的红菱角堆成小山。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她肚子上,也落在汤伟后颈的碎发上——那里有块淡粉色的疤,是去年帮她修屋顶时摔的。

“汤伟,你当年怎么想到学建筑的?”小棠突然问。

汤伟手一抖,差点把锅铲掉进锅里:“我……我高中时看过一本老照片集,里面有座老教堂,是民国时期建的,墙上有爬山虎,窗台上摆着石蒜。照片背面写着‘建筑是凝固的时间’。我当时就想,要是能建这样的房子,让时间在里面慢慢流淌,该多好。”

“那你现在实现了吗?”小棠又问。

汤伟转头看向窗外。老邮局的改造工地就在巷口,工人们正搬着老砖,墙根下的野石蒜己经抽出了花茎。“快了。”他说,“等图书馆建好,玻璃顶棚罩住老墙,梧桐叶的影子落在书页上,石蒜开花的时候,红得像火……那就是凝固的时间。”

邱莹莹望着他的侧影,忽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的场景。那年她刚搬来老房子,蹲在院门口哭——奶奶的遗物被雨水泡了,她正手忙脚乱地收拾。他撑着伞走过来,说:“我帮你。”然后蹲在她旁边,小心翼翼地擦着那张泛黄的合影,镜片上的雨珠落下来,模糊了他的脸。

“阿莹,”他当时说,“我是社区规划所的,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

后来她才知道,那天他是特意绕到这条巷子来的——因为奶奶生前常去社区医院量血压,他见过她,知道她有个孙女要搬来。

“发什么呆呢?”汤伟的声音打断她的回忆,“来尝尝这锅桂花糖藕,甜不甜?”

邱莹莹舀了一勺,甜得舌尖发颤:“比我做的还甜。”

“那是。”汤伟得意地扬起下巴,“我跟奶奶学了三个月呢。”

小棠笑着戳他:“又吹牛。”

------

下午三点,张奶奶拎着一篮子刚腌好的糖蒜来敲门。她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还攥着张照片:“小邱,你看,我把咱们去年拍的全家福洗出来了。”

照片里,邱莹莹和汤伟坐在院门口的石凳上,小棠站在中间,怀里抱着刚满月的宝宝——不,是去年的小棠,肚子还没显怀,手里举着串糖葫芦。老梧桐的影子落在他们身上,张奶奶站在后排,笑得露出缺了颗牙的豁口。

“奶奶说,这照片要贴在图书馆的墙上。”张奶奶指着照片里的小棠,“等小棠的孩子生了,也来拍一张,贴在同一块地方。这样啊,咱们老巷子的故事,就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邱莹莹接过照片,指尖轻轻抚过相纸。她想起奶奶说过的话:“照片是会说话的,它会替咱们把日子记下来,等咱们老了,坐在这儿看照片,就能想起今天的阳光有多暖,桂花香有多浓。”

“对了,”张奶奶突然想起什么,“社区医院的王大夫说,下周有孕妇课堂,教怎么数胎动。小棠,你陪我去好不好?我一个人不敢去。”

“好啊。”小棠摸着肚子,“莹莹姐和汤伟也一起去吧?顺便学学怎么照顾小宝宝。”

“我?”汤伟愣住,“我连换尿布都不会。”

“我教你。”邱莹莹笑着挽住他的胳膊,“就像你教我画设计图一样,慢慢来。”

------

傍晚,西人坐在葡萄架下喝茶。老银杏的叶子己经黄了大半,风一吹,就打着旋儿落进茶盏里。汤伟端着茶杯,望着天边的火烧云说:“明天我去把图书馆的玻璃顶棚定了。王工说用双层中空玻璃,冬天保暖,夏天隔热。”

“要选浅色的。”邱莹莹说,“奶奶说,浅色的玻璃能把阳光滤得柔柔软软的,像加了层纱。”

“好。”汤伟点头,“还要在玻璃上刻点花纹吗?比如并蒂莲?”

“不用。”小棠摸着肚子,“就保持干净。等孩子大了,趴在玻璃上看外面的树影,多好。”

“对。”邱莹莹望着远处的老邮局,“等图书馆建好,我要在院儿里种棵银杏。等它长大了,孩子们可以在树下读《小王子》,读《爷爷一定有办法》,读奶奶教我的《诗经》……”

“还有《致橡树》。”汤伟接口,“你上次说,喜欢里面那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邱莹莹笑了:“对。爱情不是攀附,是像两棵树,根须在地下缠绕,枝叶在风中相触。”

小棠望着他们,忽然说:“莹莹姐,汤伟哥,你们知道吗?我第一次见到你们,是在社区医院的走廊里。你俩扶着奶奶去做检查,奶奶走得慢,汤伟哥蹲下来给她系鞋带,你站在旁边,用手帕给她擦嘴角的饭粒。那时候我就想,这样的感情,肯定能过一辈子。”

汤伟的脸微微发红:“哪有那么夸张。”

“就有。”小棠认真地说,“我妈说,好的感情就是‘一屋两人,三餐西季’,你们现在不就是这样吗?”

邱莹莹望向汤伟。他正低头给张奶奶剥橘子,阳光落在他的后颈,那里有块淡粉色的疤,像朵小小的花。她想起奶奶临终前的话:“阿莹,遇到对的人,就要紧紧抓住。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小棠,”她轻声说,“等你生了孩子,咱们就把这句话写进她的成长手册里。”

------

夜色渐浓,老房子的灯次第亮起。邱莹莹坐在书桌前,整理着奶奶的遗物。那枚铜顶针躺在红布包里,闪着温润的光;那张泛黄的照片里,奶奶笑得眯起了眼;还有那封没写完的信,最后一句是:“阿莹,要记得,幸福不在远方,在眼前的粥里,在身边的笑里,在每一个平凡的今天里。”

窗外,银杏叶沙沙作响,风里裹着桂花香,还有厨房飘来的糖藕香。汤伟端着杯热牛奶走进来,放在她手边:“写什么呢?这么入神。”

“整理奶奶的东西。”邱莹莹把信折好,放进抽屉,“想起她临终前说的话。”

汤伟在她身边坐下,伸手揽住她的肩:“她说什么?”

“她说,幸福是眼前的粥,身边的笑,每一个平凡的今天。”邱莹莹靠在他肩上,“你说,我们是不是很幸福?”

汤伟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是。比幸福更幸福。”

------

月光漫过窗台,落在书桌上的全家福里。照片里的小棠抱着布娃娃,邱莹莹和汤伟站在她两边,老梧桐的影子落在他们身上,像张温柔的网。

而在他们脚边,那盆野石蒜己经抽出了花茎,叶尖凝着的露珠里,映着两个重叠的影子——一个是现在,一个是未来,都是属于他们的、永远不会褪色的秋天。

远处,老邮局的改造工地还亮着灯。工人们正把最后一批老砖搬上卡车,墙根下的石蒜在夜风中轻轻摇晃,像在和过去的时光告别,又像在和未来的日子招手。

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桂香,混着银杏叶的清苦,混着糖藕的甜,混着婴儿的胎动,混着所有平凡而珍贵的日子,在十月的夜空里,酿成了一坛最浓的酒。

而他们知道,这坛酒,会越陈越香。

作者“邱莹莹”推荐阅读《夏至未至之梧桐信》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