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八章雪落

小说: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作者:邱莹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十八章 雪落旧年信

十二月的风裹着细雪粒子撞在老房子的玻璃上时,邱莹莹正踮脚往屋檐下挂红灯笼。红绸子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底下歪歪扭扭的“福”字——是她去年教汤念安写的,笔锋还带着孩子的生涩。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她回头,见汤伟拎着个棉布包站在青石板上,围巾上沾着雪沫,鼻尖冻得通红:“歪了。”他伸手替她扶正灯笼,“奶奶说过,灯笼要挂成串儿,风一吹才像火苗跳。”

邱莹莹仰头看他。他的睫毛上落着层薄雪,眼镜片蒙着雾气,倒让那双眼睛显得更亮了。七年前他们在这院儿里挂第一盏灯笼时,他也是这样,一边扶梯子一边念叨“高了高了”,结果梯子晃了,把她吓出一声尖叫,他却稳稳接住她,说:“别怕,我在。”

------

上午十点,老邮局的改造工地上飘着热气腾腾的包子香。

邱莹莹站在脚手架旁,看着工人们把最后一块刻着“福”字的青砖嵌进墙里。阳光穿过雪后的晴空落下来,照在砖面上的纹路里,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里,仿佛还凝着奶奶揉泥时的温度。项目组的实习生小林举着卷尺跑过来:“邱姐!王工说玻璃顶棚的弧度该调整了,您来看看?”

“等等。”邱莹莹叫住他,蹲下身捡起脚边的碎砖——砖缝里卡着片干枯的银杏叶,叶脉间还沾着半粒去年的糖炒栗子壳。她摸出手机拍了张照,发给汤伟:“你瞧,老砖里藏着秋天的尾巴。”

汤伟秒回语音,背景音里是孩子的笑声:“念安非说要摸‘爷爷的砖’,我把他的小手套摘了,凉得首缩脖子。”

邱莹莹笑着回:“让他记着,这砖是张奶奶的福,是李爷爷的爱,是奶奶的青春,也是他的根。”

------

中午十二点,老房子的厨房飘着萝卜炖羊肉的香气。

小棠系着奶奶留下的蓝布围裙,坐在灶台前搅汤。她的肚子己经圆滚滚的,却坚持要给汤念安熬汤:“大夫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汤暖乎,念安喝了准舒服。”

汤念安被邱莹莹抱在膝头,抓着个拨浪鼓晃得叮当响。他看见小棠的肚子,伸出小手指戳了戳:“弟弟?”

“可能是妹妹。”小棠摸摸他的头,“上回B超大夫说,胎位转了。”

汤伟端着砂锅从厨房出来,砂锅里浮着层金黄的油花:“张奶奶送了新腌的糖蒜,说配羊肉汤最妙。”他把砂锅搁在桌上,掀开盖子,热气裹着肉香扑出来,模糊了一桌人的眼镜片。

“莹莹,你尝尝这个。”张奶奶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手里端着碗刚蒸的红糖发糕,“我今早五点就起来蒸的,枣泥放得足,念安准爱吃。”

邱莹莹接过发糕,咬了一口,甜得舌尖发颤:“奶奶要是看见,肯定要夸您‘手巧’。”

“我这把老骨头,也就剩这点手艺能给大家添点热乎气儿了。”张奶奶坐在藤椅上,摸着汤念安的小脚丫,“念安啊,等明年开春,奶奶教你种太阳花,红的、黄的、粉的,爬满整个窗台。”

汤念安咯咯笑着,小手拍着张奶奶的手背。邱莹莹望着这一屋子的人,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奶奶还坐在这儿织毛衣,汤伟蹲在她脚边剥蒜,小棠举着电视遥控器问“看哪个台”,而她捧着一碗热汤,看窗外的雪把老银杏盖成白被子。

那时她总觉得“岁月静好”是句矫情的话,可此刻看着汤伟给念安擦沾在脸上的羊肉汤,看着小棠给张奶奶递纸巾,看着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发糕上的糖霜上,她突然懂了——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屋檐下有暖汤,身边有爱的人,连雪落的声音都像在说“平安”。

------

下午三点,社区医院的王大夫抱着个纸箱子敲开院门。

“小邱,冬季健康讲座的资料。”她把箱子递过来,掀开盖子,“里面有给孕妇的保暖指南,还有给老年人的用药提醒。对了,张奶奶说想给念安做个成长手册,我这儿有去年的体检表,你帮我找找?”

邱莹莹应着,打开箱子时,一张泛黄的照片从资料里滑出来。照片里,奶奶穿着蓝布衫,抱着襁褓中的她站在老邮局门口。背景里的老邮局还是旧模样,墙皮斑驳,窗台上摆着几盆野石蒜。

“这是……”汤伟凑过来看。

“奶奶二十岁时的照片。”邱莹莹轻轻抚过照片上的字迹——背面用钢笔写着“秀芬,1965年冬”。

“你奶奶年轻时这么好看。”小棠凑过来,“怪不得爸爸总说,奶奶是他见过最利落的姑娘。”

邱莹莹想起奶奶生前常说的话:“人这一辈子,要活得像棵树。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心放宽了,风再大也吹不倒。”她望着照片里的奶奶,忽然觉得那股子利落劲儿从未离开过——在汤伟修砖时的专注里,在小棠给汤念安织帽子时的耐心里,在张奶奶腌糖蒜时的认真里,在每一个认真活着的人眼里。

作者“邱莹莹”推荐阅读《夏至未至之梧桐信》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

傍晚五点,雪越下越大。

邱莹莹站在院门口,看雪花落在老银杏的枝桠上,落在汤伟的肩头,落在汤念安的红围巾上。她刚要把念安抱回屋,就听见巷口传来铃铛声——是送报纸的老周头,蹬着三轮车,车筐里堆着一摞报纸,最上面还压着个油纸包。

“小邱!”老周头扯着嗓子喊,“你奶奶订的《大众医学》到了!我从邮局特意绕过来的,怕雪大了耽误!”

邱莹莹接过油纸包,里面除了杂志,还有张便签:“阿莹,冬天干燥,记得给念安涂润肤油。邮局的同志说新到的儿童霜好,我托人买了两瓶,放你床头柜第二个抽屉。——奶奶,12月15日。”

邱莹莹的手一抖,便签纸簌簌落在雪地里。汤伟蹲下来捡,指尖碰到纸上的字迹,轻声说:“奶奶走前一周,还在念叨‘阿莹的孩子该出生了吧’。”

“她走的时候,念安还在我肚子里踢。”邱莹莹吸了吸鼻子,“现在他会喊‘奶奶’了,会自己抓拨浪鼓了,会在雪地里踩小脚印了……”

汤伟把她搂进怀里,下巴抵着她的发顶:“她都看见了。”

------

晚上七点,老房子的暖气管道发出轻微的咕嘟声。

邱莹莹坐在书桌前,给汤念安涂润肤油。小家伙趴在床上,肉乎乎的小腿晃来晃去,嘴里啃着自己的小拳头。汤伟靠在她肩上,翻着本旧相册,里面全是奶奶的照片:年轻时在砖窑前笑,中年时抱着小棠的爸爸,老年时坐在老邮局的台阶上。

“你看这张。”汤伟指着张老照片,“奶奶和老周头在邮局门口,手里举着刚发的报纸。”

邱莹莹凑过去,照片里的奶奶穿着蓝布衫,老周头穿着绿邮服,两人身后是落满银杏叶的老墙。“奶奶说,老周头是看着她长大的。”她轻声说,“那年我搬来,老周头每天给我留份《扬子晚报》,说‘小邱姑娘爱看报’。”

窗外的雪还在下,汤念安突然蹬着小腿笑了,小手拍在邱莹莹的手背上。她摸了摸他的小脸,想起奶奶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阿莹,要替我看看,这日子怎么越过越暖。”

------

深夜十一点,邱莹莹躺在汤伟怀里,听着他均匀的心跳。

汤念安在隔壁的小床上睡得正香,小夜灯的光透过门缝,在天花板上投下个模糊的影子。汤伟翻了个身,伸手关掉床头灯:“明天我们去老邮局看看,王工说玻璃顶棚装好了,该放书了。”

“嗯。”邱莹莹应着,“张奶奶说要捐她年轻时的日记,小棠说要捐她的婴儿服,我想把奶奶的蓝布围裙也挂进去。”

汤伟吻了吻她的额头:“好。等书放满了,咱们办个‘老巷故事会’,让老人们讲讲过去的事,孩子们听听。”

邱莹莹望着窗外的雪,忽然想起奶奶说过的话:“故事是会发芽的,你把它种在土里,它就会长成树;你把它说给别人听,它就会变成风,吹到更远的地方。”

------

十二月的雪,落在老房子的瓦当上,落在汤念安的小袜子上,落在老邮局的老砖上。

深夜的巷子里,只有老周头的三轮车还吱呀作响,车筐里的报纸被雪盖了层白被子。而在老房子的窗子里,暖黄的灯光透出来,把雪地照得像撒了把金粉。

邱莹莹做了个梦,梦见奶奶站在老邮局的玻璃顶棚下,身后是一排排书架,书脊上的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奶奶笑着对她招手:“阿莹,你看,这房子活了。”

她想跑过去,却被汤伟轻轻推醒:“醒醒,念安哭了。”

邱莹莹睁开眼,看见汤念安正扒着婴儿床的栏杆,小脸涨得通红,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她连忙抱起他,轻轻拍着后背:“念安不哭,妈妈在呢。”

汤伟端来温好的奶瓶,递到他嘴边。小家伙含住奶嘴,立刻安静下来,眼睛眯成两条缝,像两弯新月。

“他刚才梦见什么了?”汤伟笑着问。

邱莹莹摸了摸念安的小耳朵,轻声说:“可能梦见奶奶了。”

------

窗外的雪还在下,老房子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

邱莹莹抱着念安坐在窗前,汤伟在厨房煮梨汤。水汽漫上来,模糊了玻璃上的雾气,却模糊不了屋里的温暖——念安的小脚丫晃啊晃,汤伟的歌声飘过来,还有老座钟的滴答声,像在说“岁月慢些走,慢些走”。

而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老邮局的老砖墙上,一片银杏叶正悄悄落进泥土里。它的脉络里还凝着雪水,却己经开始腐烂,变成养分,等着来年春天,让新的银杏叶长得更绿、更亮。

就像奶奶的爱,就像老巷的故事,就像所有平凡而珍贵的日子,在雪地里,在暖屋里,在每一次心跳里,永远活着,永远温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