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2013年 春末的画室与未拆的信
西月的厦大,凤凰花在芙蓉湖畔开得正盛。风里飘着细碎的花瓣,落在邱莹莹的画夹上,落在汤伟的图纸上,也落在他们并肩坐在白城沙滩时交叠的影子里。
“莹莹,你看!”汤伟指着远处的海平面,“今天的浪花像不像你上次画的‘流动的云’?”
邱莹莹正低头调整画架,闻言抬头。她穿了件淡蓝色的亚麻衬衫,袖口卷到小臂,手腕上戴着那条银项链——吊坠是小太阳,和她的樱花发夹一个款式。阳光穿过她的发梢,在画纸上投下斑驳的影。她望着海浪翻涌的弧度,忽然笑了:“像,但比云多了份力气。”
汤伟放下手中的速写本,凑过去看她的画。画纸上是白城沙滩的剪影:两个交叠的人影,一个穿着白衬衫,一个穿着淡蓝衬衫,脚下是细碎的贝壳和凤凰花瓣。他用铅笔在空白处添了两笔:“这里加道浪痕,像不像我们上次堆城堡时踩出的脚印?”
“你总爱改我的画。”邱莹莹假装生气,指尖却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不过……这次改得不错。”
汤伟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那当然。毕竟,我可是要成为‘邱莹莹专属设计师’的人。”
------
西月的厦大,毕业季的空气里飘着离别的味道。邱莹莹站在建筑学院的公告栏前,看着“优秀毕业生”的名单上,“邱莹莹”三个字排在第二。她的手指轻轻抚过自己的名字,想起三年前高考放榜那天,汤伟握着她的手说:“我们去厦大。”
“莹莹!”汤伟从身后探过脑袋,“导师找你呢,说有个古厝修复项目要你参与。”
邱莹莹转身,看见汤伟手里拎着两个保温桶:“还买了沙茶面,你最爱的。”
“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没吃午饭?”她接过保温桶,掀开盖子,热气裹着沙茶香扑出来。
汤伟挠挠头:“早上看你画素描时,铅笔都快咬断了。我就猜……你又忙着赶稿子,没去食堂。”
邱莹莹低头喝了一口汤,鲜甜的沙茶味在舌尖漫开。她想起上周在古厝测绘时,汤伟蹲在屋顶帮她扶梯子,晒得脖子通红却说“不热”;想起他在图书馆查资料时,帮她抄了半本《闽南古厝营造技艺》,字迹歪歪扭扭却工整;想起昨晚他给她揉肩时说:“等你毕业,我们开个工作室好不好?专门做古厝修复和文创设计。”
“汤伟。”她放下碗,“我想好了。”
“想好什么?”
“毕业后,我们开个工作室。”她望着他的眼睛,“名字就叫‘榕光’——老榕树的光,也是我们的光。”
汤伟的手指微微发抖。他望着眼前这个穿淡蓝衬衫的女孩,想起西年前在石狮一中的教室后排,她扎着高马尾捡练习册的模样;想起两年前在厦大沙滩上,她举着贝壳城堡模型笑的模样;想起昨夜在她画室,她伏在桌上打盹,他替她盖外套时,看见她素描本上画着“榕光工作室”的草图。
“好。”他说,“我明天就去注册公司。”
------
五月的厦门,潮湿的风里裹着芒果香。邱莹莹和汤伟在沙坡尾租了间loft工作室。一楼是画室和展厅,二楼是办公区。墙上挂着他们的作品:有老榕树的素描,有古厝的斗拱结构图,还有那座获奖的“贝壳城堡”模型。
“莹莹,你看!”汤伟从快递箱里掏出一摞信,“这是上周‘传统建筑保护论坛’的邀请函,他们想请你做青年设计师代表。”
邱莹莹接过信,指尖轻轻抚过烫金的“邀请函”三个字。她想起去年在设计大赛颁奖礼上,评委老师说:“你们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可以生长的根。”
“汤伟,”她抬头,“我们真的做到了。”
汤伟笑着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碎发:“是你做到了。我只是……刚好在你身边。”
------
六月的雨季来得突然。邱莹莹在工作室赶一份古厝修复方案,汤伟抱着一摞资料推门进来时,她正对着电脑皱眉——图纸上的斗拱结构总差那么一点。
“怎么了?”他凑过去。
“这个‘燕尾脊’。”她指着图纸,“我想还原老厝的弧度,但总是画不自然。”
汤伟拿起铅笔,在她画的斗拱上轻轻勾勒:“你看,燕尾脊不是首的,是往上翘的。像凤凰的尾巴,像你笑起来的弧度。”他的指尖擦过她的手背,“就像我们的日子,不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值得。”
邱莹莹望着他眼底的温柔,忽然笑了:“汤伟,你说话怎么和画素描时一样?”
“因为……”他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我学建筑,是为了画更好的房子;我学画画,是为了画更好的人。”
------
七月的某个傍晚,邱莹莹在画室整理画稿。汤伟推门进来时,她正咬着铅笔皱眉——画纸上的老榕树少了点生气。
“要不要去虎园看看?”他提议,“我听说那里的老榕树有三百岁了,枝桠长得像伞。”
邱莹莹放下铅笔:“好。”
两人骑着电动车穿过厦大的芙蓉隧道,风里飘着潮湿的青草香。到了虎园,老榕树的枝桠果然像把巨大的绿伞,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
“你看。”汤伟指着树干上的疤痕,“这是雷劈的,这是虫蛀的,可它还是活了三百年。”他伸手摸了摸粗糙的树皮,“就像我们的工作室,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一起,就能活得更久。”
邱莹莹靠在他肩上:“汤伟,”她轻声说,“我想和你一起,活成这样的树。”
汤伟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好。我们一起扎根,一起生长。”
------
八月的厦门,凤凰花开始零星飘落。邱莹莹和汤伟在工作室举办了一场小展览,主题是“老厝新生”。展厅里挂着他们的素描、设计图,还有用老砖、旧瓦拼成的装置艺术。
“莹莹,你看!”汤伟指着人群里的张奶奶,“她来了。”
张奶奶拄着拐杖,站在“贝壳城堡”模型前,眼里泛着泪光:“这和我小时候住的老房子好像……”她摸着模型上的石蒜雕塑,“你们年轻人,把老房子的魂儿都画活了。”
邱莹莹上前扶住她:“奶奶,我们想让更多人看见老厝的美。”
张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个红布包,塞给她:“这是我年轻时绣的并蒂莲手帕,送给你。”她转向汤伟,“小伙子,以后常来我家吃饭,我给你们煮糖水。”
汤伟笑着应下:“好。”
------
九月的开学季,邱莹莹和汤伟的工作室迎来了一批实习生。她站在展厅里给他们讲解老厝的结构,汤伟则蹲在角落帮实习生调试3D建模软件。
“莹莹。”汤伟抬头,“你看小林,他画的斗拱线稿和你当年画的素描好像。”
邱莹莹望过去,见实习生小林正攥着铅笔,认真地在纸上勾勒斗拱的弧度——和西年前她在教室后排画的那张素描,线条几乎一模一样。
“因为……”她低头笑了,“我们都爱着老厝,爱着这座城。”
------
十月的某个周末,邱莹莹和汤伟坐在工作室的露台上喝茶。远处传来凤凰花的香气,风里飘着隔壁阿婆煮的沙茶面味。
“汤伟。”邱莹莹指着桌上的设计稿,“下个月我们要去泉州,做蟳埔女的簪花围设计。”
“好。”他握住她的手,“我查过了,蟳埔的老厝有很多珊瑚石墙,我们可以把珊瑚石的纹理融入簪花围的设计里。”
邱莹莹靠在他肩上:“汤伟,”她轻声说,“我们真的要一首这样走下去吗?”
“当然。”他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从石狮的一中教室,到厦大的沙滩,再到今天的工作室——每一步,我都想和你一起走。”
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凤凰花香,混着老榕树的叶香,混着设计稿的墨香,在十月的秋阳里酿成了一坛最浓的酒。
------
二零一三年的秋天,邱莹莹和汤伟的工作室在厦门小有名气。他们的“榕光”品牌开始接到来自各地的古厝修复项目,邱莹莹的设计稿被刊登在《中国建筑艺术》杂志上,汤伟的3D建模技术被同行称为“会呼吸的建筑语言”。
但最珍贵的,是他们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温度:汤伟会在邱莹莹画到深夜时,悄悄煮一碗沙茶面;邱莹莹会在汤伟改图纸到凌晨时,给他盖上自己的外套;他们会一起去虎园看老榕树,一起去蟳埔村采风,一起在工作室的露台上晒着太阳喝奶茶。
而很多年后,当他们坐在泉州蟳埔的老厝里,看着簪花围工作室的招牌在风中摇晃时,邱莹莹总会指着墙上的设计图说:“你记不记得?2013年的夏天,我们在虎园的老榕树下,说好要一起把老厝的美画进更多人的生活。”
汤伟会笑着点头,把她搂进怀里:“当然记得。后来我们真的做到了——用我们的青春做笔,用我们的爱做墨。”
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凤凰花香,混着记忆里的沙茶面香,混着青春里的蝉鸣和海浪声,在时光里酿成了一坛最浓的酒。
而他们知道,这坛酒的名字,叫“永远”。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