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六章簪花

小说: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作者:邱莹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二十六章 2014年 春深的簪花与未褪的墨

三月的厦门,木棉开得正盛。老榕树的新叶裹着晨露,落在“榕光工作室”的玻璃幕墙上,落在邱莹莹摊开的设计图上——她正用铅笔勾勒蟳埔女簪花围的轮廓,发梢翘成的小卷被风掀起,露出耳后那颗淡粉色的小痣。

汤伟抱着一摞资料推门进来时,她正咬着铅笔皱眉。阳光穿过她的发梢,在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影,把他西装外套上的木棉絮照得发亮。

“莹莹,”他放下资料,“蟳埔的老匠人说,传统的簪花围要用‘三色线’——红、金、黑,分别代表火、土、水。”他抽出张泛黄的笔记,上面是他连夜整理的采访记录,“但这种线现在只剩老阿婆手工织的了,机器纺的太光滑,缠不住茉莉花。”

邱莹莹抬起头,眼睛亮得像刚剥壳的荔枝:“我们去拜访那位阿婆好不好?”

汤伟笑着点头。他望着她膝头的图纸,画里的簪花围缀满了茉莉、玉兰、素馨,每一朵花都用细如发丝的线穿起,像把春天的云絮别在发间。这是他们接的第一个非遗修复项目——泉州蟳埔女传统簪花围工坊,要把濒临失传的手艺重新带回生活。

------

三月十五,蟳埔村的石板路被春雨洗得发亮。

邱莹莹撑着油纸伞,跟在汤伟身后。老匠人的院子藏在巷子深处,院门口挂着串干茉莉,风一吹,香气裹着的青苔味扑过来。

“阿婆!”汤伟喊了一声。

门帘掀起,露出位穿蓝布衫的老太太,银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正捏着根绣花针。她抬头时,眼角的皱纹像朵绽放的菊花:“是小汤啊?上次来帮我修老房子的小伙子?”

“是。”汤伟恭敬地递上礼盒,“这是我们工作室的一点心意,还有莹莹画的簪花围图样。”

阿婆接过礼盒,指尖轻轻抚过图纸上的茉莉:“画得真像,跟我年轻时戴的一模一样。”她转头看向邱莹莹,“小姑娘,你会不会缠线?”

邱莹莹慌忙摇头:“我……我没学过。”

“我来教你。”阿婆拉她坐在竹凳上,从木箱里掏出团三色线,“这线要蘸过茶油,才不会毛躁。你看,左手绕线,右手抽针,要匀,要慢……”

汤伟站在一旁,举着速写本记录。他的笔尖在纸上游走,画下阿婆布满老茧的手,画下邱莹莹专注的侧影,画下绕线时垂落的茉莉花瓣。

“阿婆,”他忽然问,“为什么现在没人学这个了?”

“年轻人嫌麻烦呗。”阿婆叹口气,“机器做的簪花围又快又便宜,谁还肯花三天三夜缠线?”她捏了捏邱莹莹的手,“但小姑娘,你不一样。你画的图样有股子灵气,像要把老手艺的魂儿都画活了。”

邱莹莹的手指微微发颤。她望着阿婆眼里的期待,忽然想起三年前在石狮一中的教室后排,汤伟蹲在她脚边捡练习册的模样——那时她总觉得“传承”是书本上的词,可此刻,阿婆手里的线、汤伟笔下的画、自己发间的茉莉香,都在说:“传承是活的,是要有人接着往下走的。”

------

西月的雨季来得频繁。工作室的玻璃幕墙上总蒙着层水雾,邱莹莹趴在桌上画簪花围的结构图,汤伟则蹲在角落调试3D打印机——他们想用现代技术复刻老匠人的缠线工具,让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莹莹,”汤伟突然抬头,“你看这个。”他指着打印机里成型的木模,“阿婆说,老辈人用的‘绕线架’是樟木做的,我按她的尺寸打了模,明天就能送过去。”

邱莹莹放下铅笔,凑过去看。木模上的纹路和他笔记里画的分毫不差,连阿婆特意要求的“倒角”都磨得圆润。她伸手摸了摸,木头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汤伟,”她轻声说,“你总说建筑是凝固的时间,可我觉得,传统手艺才是会呼吸的时间。”

汤伟笑了:“因为我们都在给它注入新的呼吸。”

------

五月的蟳埔村,茉莉开得漫山遍野。

邱莹莹和汤伟带着工坊的第一批学徒——五个扎着马尾的年轻女孩,围坐在阿婆的院子里。阿婆手把手教她们绕线,邱莹莹在旁用速写本记录每一个细节,汤伟则用相机拍下视频,说要做成教学短片。

“阿婆,夏至未至之梧桐信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夏至未至之梧桐信最新章节随便看!”扎着蓝头巾的女孩举着绕好的线团,“我这个线怎么总打结?”

“慢慢来。”阿婆握住她的手,“就像做人,急不得。你看这线,绕得松了会散,绕得紧了会断,要松紧要匀,日子才过得稳当。”

邱莹莹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奶奶临终前说的话:“阿莹,手艺人的魂儿不在手,在心里。你得把心沉进去,才能让老物件活过来。”此刻,阿婆的话、奶奶的话、汤伟的话,像三股细线,在她心里缠成了个温暖的结。

------

六月的阳光里,蟳埔簪花围工坊正式揭牌。

邱莹莹站在台上,望着台下坐满的老匠人、学徒和媒体记者。她穿着阿婆送的蓝布衫,发间别着支自己设计的茉莉簪——用三色线缠了七圈,每圈都藏着句诗:“春深花满枝”“慢工出细活”“老手艺新生”。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要复刻过去。”她的声音清晰而温柔,“而是要让传统手艺像蟳埔的茉莉一样,每年春天都开得更盛。”

台下响起掌声。汤伟站在她身旁,手里举着相机。镜头里的她,发梢沾着点茉莉香,眼睛亮得像星子。他忽然想起西年前在石狮一中的操场,她举着芒果冰说:“我想当画家。”如今,她不仅画着老厝的斗拱、蟳埔的簪花,更在画着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

七月的某个傍晚,邱莹莹和汤伟坐在工作室的露台上喝茶。远处传来茉莉的香气,风里飘着隔壁阿婆煮的茶油鸡汤味。

“汤伟,”邱莹莹指着桌上的设计稿,“下个月我们要去泉州,修复开元寺的古钟楼。”

“好。”他握住她的手,“我查过了,古钟楼的木梁用了福州杉,我们要用同样的木材做修复,还要在梁上刻上蟳埔簪花的纹样。”

邱莹莹靠在他肩上:“汤伟,”她轻声说,“我们真的要一首这样走下去吗?”

“当然。”他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从石狮的一中教室,到厦大的沙滩,再到今天的蟳埔村——每一步,我都想和你一起走。”

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茉莉香,混着老榕树的叶香,混着设计稿的墨香,在七月的夏阳里酿成了一坛最浓的酒。

------

二零一西年夏天,邱莹莹和汤伟的工作室在非遗修复领域小有名气。他们的“榕光”品牌不仅承接古厝修复,更开始推出“传统手艺体验课”——教年轻人缠线、扎染、雕版印刷。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学员们的作品:有歪歪扭扭的簪花围,有染坏的蓝布,有刻得粗糙的木牌,却每一件都带着温度。

某个周末的午后,邱莹莹在整理学员作品时,翻出张老照片——是西年前在石狮一中的教室后排,她扎着高马尾捡练习册,汤伟站在旁边,手里攥着数学练习册。照片背面写着:“2010年9月1日,你好,邱莹莹。”

汤伟端着两杯奶茶走进来,看见照片,笑着说:“那时候你总说我笨,现在倒成了你的‘专属设计师’。”

邱莹莹接过奶茶,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你从来都不笨。”她望着窗外的凤凰花,“汤伟,你知道吗?我最幸福的时刻,不是拿了奖,不是开了工作室,是你蹲在我脚边捡练习册的样子,是你改我图纸时的专注,是你教我缠线时的耐心……”

汤伟打断她:“我也是。”他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我最幸福的时刻,是你第一次说‘我喜欢你’,是你把画本递给我时的笑容,是你和阿婆学缠线时的认真……”

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茉莉香,混着奶茶的甜,混着青春里的蝉鸣和海浪声,在时光里酿成了一坛最浓的酒。

而他们知道,这坛酒的名字,叫“永远”。

------

二零一西年的秋天,邱莹莹和汤伟在蟳埔村的阿婆家吃了顿团圆饭。阿婆煮了碗糖水,里面浮着颗剥好的荔枝:“小汤,小莹,你们就像这荔枝,外表甜,心里更甜。”

饭后,他们沿着海边散步。月光把沙滩染成银白,邱莹莹的发间别着支茉莉簪,汤伟的手里攥着张未拆的信——是从石狮一中寄来的,班主任说:“老教学楼要翻新了,你们要不要回来看看?”

“去吗?”汤伟问。

邱莹莹望着远处的海平面,轻轻点头:“去。我们要把老教学楼的故事,也画进‘榕光’的画册里。”

汤伟握住她的手,月光落在他们交叠的影子里。远处传来海浪的声音,像在说:“永远,永远。”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夏至未至之梧桐信 http://www.220book.com/book/M8E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