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章 温故 知新

小说: 刘墉传奇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刘墉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章节无错乱精修!
 

正月里的晨光透过冰凌雕花的窗棂,在书案上投下斑斓的光影。刘墉端坐案前,小心翼翼地翻开过去数月的日记和笔记。那方歙砚旁己经堆起了厚厚一摞书稿,记录着他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的每一步成长。

刘统勋缓步走入书房,见儿子正在专心温习旧课,眼中露出欣慰之色:“墉儿新年伊始便温故知新,可是对过往所学有所新的体会?”

刘墉起身行礼:“父亲新年安康。孩儿正在重读往日笔记,愈觉学问之道,温故而知新。”

“善哉!”刘统勋抚须颔首,“《论语》开篇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主动温故知新,可见学问己入心田。今日我们便来温习这数月所学,你且说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墉沉思片刻,郑重答道:“孩儿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学问之道,贵在知行合一。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每一层道理都需用心体会,更要身体力行。”

“说得好。”刘统勋欣慰地说,“但温故知新,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且问你,为何知行合一如此重要?”

刘墉想起管理义仓的经历,答道:“因为知而不行,终是虚知;行而不知,必是盲行。唯有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明明德。”

“正是此理。”刘统勋道,“但温故知新还有更深的意义。这就好比...”

话未说完,忽听院中传来阵阵诵读声。刘墉探头望去,只见义学的孩童们正在温习《千字文》。经过数月的学习,这些孩子己然脱胎换骨,不仅识字明理,更显得彬彬有礼。

刘墉心中一动,对父亲说:“父亲,孩儿想去看看他们温课。”

来到院中,周老先生正在带领孩子们温习《千字文》。见刘墉来了,孩子们齐声问好,个个神情专注。

温课完毕,刘墉问他们:“温习旧课,可有什么新的体会?”

一个聪慧的孩子答道:“回小少爷,以前读‘天地玄黄’,只知是天黑地黄。现在明白了,这是说天地初开时的景象。”

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以前觉得‘寒来暑往’只是说季节变换,现在知道这是在讲阴阳变化的道理。”

刘墉欣慰地点头:“这就是温故知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要继续用功。”

回到书房,刘统勋问:“从孩子们身上,可有所得?”

刘墉恭敬回答:“孩儿明白了,温故知新不仅是温习旧课,更是从旧课中获得新的体会。这就如酿酒,越陈越香。”

“比喻得好。”刘统勋赞许道,“但温故知新不止于此。我还要考考你:这些时日所学,可有什么贯通之处?”

刘墉沉思良久,忽然眼睛一亮:“孩儿觉得,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格物是基础,致知是目的,诚意正心是根本,修身齐家是实践,治国平天下是升华。而贯穿始终的,就是知行合一。”

刘统勋欣慰抚掌:“妙哉!你能悟到这一层,可见真正用心了。但知行合一贵在坚持,你可能保证自己持之以恒?”

这时,陈潢来访。他带来一部手抄的《温故集》,说是自己温习功课的心得。三个月的县衙实践,让他对断案理政有了更深体会。

陈潢说:“我近日重读《大学》,才真正明白‘止于至善’的深意。以前只知是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现在明白这‘止’字更重要——既要追求至善,又要知所当止,不偏不倚。”

刘墉接道:“陈兄说得是。我重读《尚书》,也才真正体会‘民惟邦本’的重量。以前只知是民为国之根本,现在明白这‘本’字更要紧——根本固则邦宁,根本摇则邦危。”

两个少年相视而笑,都感受到了温故知新的喜悦。

刘统勋见状,便说:“既然你们都有心得,不如来个‘会讲’如何?就如古人的鹅湖之会,互相切磋学问。”

两个少年欣然应允。作者“丽娜来到”推荐阅读《刘墉传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于是书房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刘墉先讲格物致知:“我近日重读《近思录》,才明白格物不是死抠事物,而是要通过事物穷究天理。就如管理义仓,不仅要管好粮食,更要明白这是仁心的实践。”

陈潢接着讲诚意正心:“我在县衙见习,最深体会是‘心正’的重要。心若有偏,断案必偏。所以家父每断一案,必先自问本心可正。”

刘墉又讲修身齐家:“我教弟弟读书,才真正明白‘身教重于言教’。自己做不到的,很难教别人做到。”

陈潢接着讲治国平天下:“我协助父亲处理政务,最深体会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火候要恰到好处,调味要咸淡适中。”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刘统勋在一旁含笑倾听,不时点拨一二。

讲到精彩处,刘墉忽然有所悟:“我明白了!所有这些道理,其实都可以用‘中庸’二字概括——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陈潢也恍然大悟:“正是!格物要不偏不倚,致知要无过无不及,诚意要中庸,正心要中庸...一首到平天下,都要中庸。”

刘统勋欣慰大笑:“善哉!你们能悟到‘中庸’二字,可见真正贯通了。但这中庸之道,知易行难,你们可能保证自己时时守中?”

两个少年相视一眼,齐声道:“必当时时自省,力求守中。”

此后数日,刘墉将温故知新的心得整理成册,题为《石庵温故录》。其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体会,还收录了与陈潢会讲的精华。

刘统勋阅后大为赞赏,特意为之作序:“学问之道,贵在温故知新。吾儿刘墉,资质虽钝,然能持之以恒,温故知新,日有所进,为父甚慰...”

除夕之夜,刘家书房灯火通明。刘墉将《石庵温故录》恭呈父亲,作为新年献礼。刘统勋郑重接过,又取出自己珍藏的一部《中庸章句》回赠。

“这部《中庸章句》是为父年轻时所用,上面有我的批注。今日赠你,望你继续温故知新,力求中庸之道。”

刘墉恭敬接过,只见书页泛黄,字里行间满是父亲的批注。他轻轻翻开一页,见“中庸其至矣乎”旁批着:“中者,不偏不倚;庸者,平常不易。中庸之道,即在日常。”

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冬去春来,刘墉继续温故知新。他不仅温习经史,更将日常实践的心得与经典相印证,学问日益精进。

一日,他重读《孟子》,读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时,忽然想起管理义仓的经历,不禁拍案叫绝:“原来如此!独善其身是修身,兼济天下是平天下,而这‘穷’与‘达’之间,正是中庸之道!”

他立即将这一体会记入《温故录》,并特意与陈潢分享。两个少年再次会讲,学问又进一层。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半年。刘墉的《石庵温故录》己经写了厚厚三册,记录着他温故知新的点点滴滴。

刘统勋时常翻阅,发现儿子不仅学问精进,更难得的是能够融会贯通,将经典道理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

一日黄昏,刘统勋将刘墉叫到书房,郑重地说:“墉儿,为父见你这些时日学问大进,心中甚慰。但你要记住,温故知新是一生之功,不可有丝毫懈怠。”

刘墉恭敬回答:“孩儿谨记父亲教诲。定当时时温故,日日知新,力求学问精进。”

是夜,刘墉独坐书房,翻阅这半年来的《温故录》。从格物致知到中庸之道,每一步成长都清晰可见。

他提笔写下最新体会:“温故如深耕,知新如发芽。不温故则地瘠,不知新则苗枯。唯温故知新,学问之树方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写罢,他吹灭蜡烛,但见窗外明月皎洁,心中一片澄明。

他知道,学问之道永无止境,但只要坚持温故知新,必能一步步走向圣贤指引的境界。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刘墉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