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章 治国 之道

小说: 刘墉传奇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刘墉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章节无错乱精修!
 刘墉传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刘墉传奇最新章节随便看!

晨光熹微中,刘墉端坐书案前,心思却早己飞向今日将要学习的治国之道。那方歙砚被他磨得发亮,墨香在晨光中氤氲开来,仿佛也带着几分庄重气息。

刘统勋缓步走入书房,见儿子神思不属,不禁莞尔:“墉儿今日心不在焉,可是在想着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刘墉慌忙起身行礼:“父亲明察。孩儿确实在想,齐家己是不易,治国想必更是艰难。”

“善!”刘统勋颔首,“能知难而进,方是真学问。今日我们要讲八条目中的'治国'。墉儿,你可知何谓治国?”

刘墉思索道:“孩儿以为,治国即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近似矣。”刘统勋展开《大学》,“《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就是说,不能齐家者,必不能治国。”

他顿了顿,又道:“但治国之要,在于得民心。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我且问你,如何才能得民心?”

刘墉一时语塞。他想起昨日帮助义学孩童的情形,试探着回答:“是不是要为民着想,解民疾苦?”

“正是此理。”刘统勋欣慰地说,“但知易行难。为民着想不是空话,而要落到实处。这就好比...”

话未说完,忽听前院传来喧哗声。刘墉探头望去,只见几个乡民正与门房争执,似乎想要进府。

“去看看何事。”刘统勋示意。

刘墉来到前院,见是几个衣衫褴褛的农夫,面带焦虑之色。门房见小少爷来了,忙禀报:“这些乡民非要见老爷,说是有急事。”

领头的农夫扑通跪下:“小少爷,我们是城东李家庄的农户。今年蝗灾严重,庄稼几乎绝收,可是知县衙门还要照常征收钱粮。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求刘老爷为我们做主啊!”

其他农夫也纷纷跪下,泣不成声。刘墉见状,心中恻然,忙扶起他们:“诸位请起,我这就去禀报父亲。”

回到书房,刘墉将事情详细禀报。刘统勋听后神色凝重:“蝗灾之事我己有耳闻,但不知如此严重。墉儿,你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

刘墉思索道:“孩儿以为,当先核实灾情。若果真严重,应上书请求减免粮税,并开仓赈济。”

刘统勋点头:“说得不错。但你要记住,治国之道,既要为民请命,也要顾及法度。我这就写封信给陈知县,请他核实灾情,依法处置。”

他当即修书一封,让刘墉送去县衙。临行前嘱咐道:“你且仔细观察,看陈知县如何处置此事。这也是学习治国之道的好机会。”

刘墉来到县衙,恰逢陈世倌正在升堂问案。只见堂下跪着两个商人,为一批货物争执不休。

陈世倌并不急于断案,而是仔细询问细节,又传唤证人,查阅账册。最后判定:“根据账册记载和证人证词,这批货物确属原告。但被告并非故意侵占,而是受人蒙骗。本官判被告归还货物,但不予处罚。”

双方都心悦诚服,叩谢而去。

刘墉在一旁看得入神,觉得陈世倌断案既明察秋毫,又通情达理,正是治国之道的体现。

退堂后,刘墉呈上父亲书信。陈世倌阅后神色凝重:“蝗灾之事本官己有察觉,己派人核查。令尊提醒得是,我这就具文上报,请求减免粮税。”

他让刘墉稍坐,自己则立即处理此事。刘墉见陈世倌办公井井有条,批阅公文迅速果断,不禁暗暗佩服。

处理完公务,陈世倌对刘墉说:“贤侄可知为何治国要先齐家?”

刘墉恭敬回答:“因为不能齐家者,必不能治国。”

“正是。”陈世倌颔首,“但更要明白,治国与齐家道理相通。就如断案,要明察秋毫;处理政务,要统筹兼顾;对待百姓,要宽严相济。这些道理,都可以从齐家中体会。”

正说着,陈潢来了。听说蝗灾之事,他立即说:“父亲,孩儿愿去李家庄实地查看灾情。”

陈世倌赞许地点头:“好!潢儿有此心志,难能可贵。刘贤侄也一同去吧,亲眼看看民间疾苦,对你们大有益处。”

两个少年立即出发前往李家庄。出城不远,就看到田间地头蝗虫成群,所过之处,庄稼尽成光杆。许多农夫坐在田埂上哭泣,场面凄惨。

李家庄里长见到两个少年,得知是知县公子和刘学士公子,连忙迎上来,老泪纵横:“二位公子请看,今年蝗灾特别严重,十成庄稼去了七八成。可是钱粮还要照交,叫我们怎么活啊!”

陈潢仔细查看灾情,又走访了几户农家,只见家家存粮将尽,有的己经开始吃树皮草根。

刘墉心中沉重,忽然想起什么,问里长:“庄里可有什么特产?或许可以变卖换粮。”

里长叹道:“我们庄倒是盛产枣子,今年枣子丰收,可是销路不好,都堆在家里卖不出去。”

陈潢眼睛一亮:“有了!我们可以帮庄里卖枣子。城里枣子价格不低,若能将枣子运进城卖,或许可以换些粮食。”

两个少年说干就干,立即组织庄里青年收集枣子,又回城联系商贩。由于李家庄枣子确实品质优良,很快就有商贩愿意收购。

傍晚时分,第一批枣子卖出,换回了几石粮食。虽然不多,但足以解燃眉之急。

里长和庄民感激涕零,非要送些枣子给两个少年。陈潢正色道:“我们帮忙不是为了报酬,而是见不得百姓受苦。这些枣子还是留着换粮吧。”

回城的路上,刘墉感慨道:“今日方知'民为邦本'的真义。百姓安乐,国家才能安定。”

陈潢点头:“正是。治国之道,说到底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回到刘府,刘墉将所见所闻详细禀报父亲。刘统勋听后良久不语,最后叹道:“你们今日做得很好。但要知道,治国不能只靠一时善心,而要建立制度。我己经与陈知县商议,准备建立常平仓,丰年储粮,荒年放赈。”

他让刘墉取来纸笔,亲自起草建立常平仓的章程。从粮食收购、储存管理到发放标准,都考虑得十分周详。

刘墉在一旁看着,不禁问道:“父亲,为何要如此详细?大体规定不就可以了吗?”

刘统勋正色道:“治国之道,重在细节。章程若不详细,执行时就会各有解释,容易产生弊端。就如这赈济标准,若不明确定义何种情况可赈,何人可赈,赈济多少,就可能该赈的不赈,不该赈的反得好处。”

刘墉恍然大悟:“所以治国要像治家一样,既要大处着眼,也要小处着手。”

“正是此理。”刘统勋欣慰地说,“但治国比治家更难。治家失误,影响一家;治国失误,影响万家。所以更要谨慎周到。”

晚饭后,刘统勋特意将刘墉叫到书房,取出一部《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所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治乱兴衰。你要仔细研读,从中体会治国之道。”

刘墉恭敬接过,只觉得这部书沉重无比——那不仅是知识的重量,更是历史的重量。

是夜,刘墉在灯下翻阅《资治通鉴》。看到唐太宗纳谏如流,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安定天下...不禁心潮澎湃。

但看到秦朝严刑峻法而速亡,隋朝劳民伤财而短命...又不禁扼腕叹息。

合上书卷,他提笔写道:“治国如航船,民心的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欲得民心,必先察民情、解民忧、惠民利。”

写罢,他吹干墨迹,小心收好日记。窗外月明星稀,万籁俱寂。刘墉吹灭蜡烛,却毫无睡意。

他回想今日种种,忽然意识到:治国之道,不仅在于大政方针,更在于民生细节;不仅在于朝廷决策,更在于地方执行;不仅在于官员清廉,更在于百姓安乐。

而这一切,都只是管窥蠡测。在前方,还有更深的学问要钻研,更多的道理要领悟。

但此刻的刘墉,心中充满使命感。因为他己经明白,真正的治国不在高谈阔论,而在实干为民;不在权术谋略,而在得民心。

月光如水,洒在那部《资治通鉴》上。虽然明日还要继续学习,但刘墉毫不畏惧,因为他知道,每进一步,就离那个能够治国平天下的自己更近一步。

明日,又将有新的学习,新的感悟。而这一切,都将帮助他一步步走向更加完善的自己。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刘墉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