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照,刘墉端坐书案前,心思却沉浸在昨日所读的《资治通鉴》中。那部厚重的史书仿佛在他眼前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让他对“平天下”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
刘统勋缓步走入书房,见儿子神情肃穆,不禁莞尔:“墉儿今日神色庄重,可是在思考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刘墉慌忙起身行礼:“父亲明察。孩儿昨日读《资治通鉴》,见历代兴亡,深感治国不易,平天下更难。”
“善!”刘统勋颔首,“能知难而进,方是真学问。今日我们要讲八条目中的'平天下'。墉儿,你可知何谓平天下?”
刘墉思索良久,谨慎答道:“孩儿以为,平天下就是要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近似矣。”刘统勋展开《大学》,“《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可见平天下要以明明德为前提。那么,何谓明明德于天下?”
刘墉想起之前的功课:“就是要使光明的德行彰显于天下。”
“正是此理。”刘统勋欣慰地说,“但明明德于天下,不是空谈道德,而是要建立制度,推行教化,使天下人各得其所。我且问你,若要平天下,当从何处着手?”
刘墉想起昨日所见灾情,答道:“当从解民疾苦开始。百姓安乐,天下自平。”
“说得不错。”刘统勋道,“但平天下不止于此。更要建立礼法,推行教化,使人人明礼义,知廉耻。这就好比...”
话未说完,忽听前院传来阵阵读书声。刘墉探头望去,只见义学的孩童们正在周老先生带领下朗诵《千字文》。声音稚嫩却整齐,透着几分庄重。
“走,去看看。”刘统勋起身道。
父子二人来到前院,只见二十多个孩童端坐整齐,神情专注地跟着周老先生读书。这些孩子虽然衣衫褴褛,但洗得干净,坐得端正。
周老先生见刘统勋来了,忙要行礼,被刘统勋摆手制止:“不必多礼,继续授课。”
一堂课毕,刘统勋对孩童们说:“你们可知为何要读书?”
一个胆大的孩子回答:“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
刘统勋微笑:“说得对,但不止于此。读书更是为了明事理,做好人。一个人明事理,一家受益;人人明事理,天下受益。”
他转身对刘墉说:“这便是明明德于天下的基础——教化百姓,使人人向善。”
这时,一个衙役匆匆赶来:“刘大人,陈知县请您过府议事,说是朝廷有旨意到来。”
刘统勋立即更衣前往。刘墉好奇,得到父亲允许后也跟着去了。
县衙内,陈世倌正与几位乡绅议事。见刘统勋到来,忙迎上来:“刘兄来得正好。朝廷下旨,要求各地兴修水利,预防灾荒。我县当如何施行,还请刘兄指教。”
刘统勋仔细阅过旨意,沉吟道:“兴修水利确是利民之举。但我县连年歉收,民力疲敝,若大兴土木,恐加重百姓负担。”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刘墉传奇一位乡绅说:“可是朝廷旨意不可违啊。”
刘统勋道:“旨意要执行,但要讲究方法。不如先勘察地形,制定规划,待秋收后农闲时再动工。同时可向朝廷说明情况,请求拨付部分钱粮。”
陈世倌点头:“刘兄考虑周详。就这么办。”他转身对刘墉和陈潢说:“你们两个也听听,学着些。”
接下来的议事中,刘墉见识到了治国理政的艰难。如何勘察地形,如何调配人力,如何筹集钱粮,如何照顾民生...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周密考虑。
议事毕,陈世倌对两个少年说:“平天下不是空谈,而是要从一县一乡做起。你们今日所见,便是平天下的具体实践。”
回府路上,刘统勋问刘墉:“今日可有所得?”
刘墉恭敬回答:“孩儿明白了,平天下要从实处着手,要兼顾朝廷旨意与百姓利益,要周密计划,要量力而行。”
刘统勋欣慰点头:“说得不错。但更要明白,平天下不是一人之事,而要集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就如今日议事,要听取各方意见,权衡利弊,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这时,忽见一队官兵押着几个囚犯走过。刘墉好奇地问:“父亲,那些是什么人?”
刘统勋叹道:“听说是一伙盗匪,专抢过往商旅。乱世用重典,但治本之策还是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致沦为盗匪。”
刘墉若有所思:“所以平天下不仅要惩恶,更要扬善;不仅要治法,更要治心。”
“正是此理。”刘统勋赞许地说,“所以《大学》将平天下放在最后,因为这是最高境界,需要前面所有条目的基础。”
晚饭后,刘统勋将刘墉叫到书房,取出一部《尚书》:“这是记载上古贤王治国之道的经典。你要仔细研读,体会尧舜禹汤如何平天下。”
刘墉恭敬接过,当夜便挑灯夜读。读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时,不禁拍案叫绝;读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时,又陷入深思。
最让他感动的是《尧典》中记载尧帝禅让的故事。尧帝不传子而传贤,唯才是举,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
合上书卷,他提笔写道:“平天下在公心,公心在明德。明明德于天下,就是要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写罢,他吹干墨迹,小心收好日记。窗外月明星稀,万籁俱寂。刘墉吹灭蜡烛,却毫无睡意。
他回想今日所见所闻,忽然意识到:平天下之道,不仅在于大政方针,更在于日常政务;不仅在于君主圣明,更在于百官贤能;不仅在于法制完善,更在于教化普及。
而这一切,都需要从自身做起,从明明德开始,一步步修齐治平。
月光如水,洒在那部《尚书》上。虽然明日的学习还将继续,但刘墉心中己经埋下了“平天下”的理想种子。他知道,这条路很长,但他愿意一步步走下去。
明日,又将有新的学习,新的感悟。而这一切,都将帮助他一步步走向那个能够治国平天下的自己。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