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府衙的王都头府是个不大的小院,院门口有两个官差站岗,院子里种着几棵梧桐树,叶子己经开始落了,铺在地上,像一层金黄的地毯,踩上去沙沙响。王都头把沈珠算和顾砚知带进书房,书房里很整洁,靠墙放着一排书架,书桌上放着一堆公文,还有一个放大镜——和李默书房里的那个很像,沈珠算忍不住拿起来看了看,镜片很清晰,用来对账肯定清楚,心里还暗忖:要是算珠阁也有这么个放大镜,查账就不用总眯着眼了。
“你们先坐,我去让人倒杯茶。”王都头说完,出去喊了个丫鬟,丫鬟很快端来两杯茶,茶是碧螺春,香气扑鼻,沈珠算喝了一口,觉得比扬州的粗茶好喝多了,忍不住多喝了两口,还悄悄数了数茶杯里的茶叶——想着回去也能买点便宜的茶末,给街坊们泡水喝。
“王都头,明天去东码头,我们要不要扮成搬运工?”顾砚知问,他想知道具体的计划,心里也好有个底。
王都头坐在椅子上,点了点头:“要扮,我让人给你们准备搬运工的衣服,粗布做的,耐脏也结实。明天一早,我带一队官差,假装去东码头巡查,你们混在搬运工里,等盐船到了,账房拿总账出来对账的时候,你们就趁机把总账拿过来,我们再动手抓他们。”
沈珠算从怀里掏出布囊,把盐账碎片倒在书桌上,碎片散开来,有十几片,最大的一片上能清楚看见“盐引三千石,运至苏州东码头”的字迹。她拿起这片碎片,指尖蹭了蹭边缘的毛边——这是她从暗格缝隙里一点点抠出来的,当时还怕弄坏了,现在终于能派上用场。
“王都头,你看,这片碎片上写着运到东码头,”沈珠算把碎片递过去,“明天总账上要是也有这句话,咱们的证据就没跑了。”
王都头拿起碎片,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然后点了点头:“对,张诚每次运盐都会在总账上记清楚数量和码头,明天肯定能对上。对了,李大人派人来消息,老李的闺女己经被救出来了,现在在李府,等咱们拿到证据,定了张诚的罪,你们就能带她回扬州和老李团聚。”
沈珠算心里一暖,眼眶有点红——老李终于能和闺女团聚了,她仿佛能看见老李抱着闺女哭的样子,还有张阿婆站在算珠阁门口,手里拎着刚择好的青菜,等着她回去的场景。
傍晚的时候,王都头让人给沈珠算和顾砚知送来了搬运工的衣服,是粗布做的,很结实,沈珠算试了试,大小刚好,她还把盐账碎片小心地放进衣服里面的口袋里,用绳子系紧,生怕丢了——这可是救老李闺女、洗清顾砚知冤屈的关键,比什么都金贵。丫鬟还送来晚饭,有鱼有肉,还有一碗苏州特色的松鼠鳜鱼,味道很好,沈珠算吃得很满足,还把鱼刺收进了布巾里,说要留着喂猫:“扬州算珠阁门口有只流浪猫,我以前总喂它小鱼干,现在留着鱼刺,回去就能喂了。”
吃完饭,沈珠算和顾砚知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很圆,像个银盘子,洒在院子里,很亮。梧桐树的叶子被风吹得飘下来,落在沈珠算的肩上,她轻轻拿下来,放在手里,心里盘算着回扬州后的事:修算珠阁要多少木料,买木料能砍多少价,算盘掉的那颗牛角珠去哪里配才便宜。
“你说,明天能成功吗?”沈珠算问,声音很轻。
顾砚知点头,握住她的手:“能成功,有王都头的帮助,还有咱们的碎片,一定能找到总账,扳倒张诚。等扳倒了他,咱们回扬州,把算珠阁修起来,继续帮街坊们记账,老李和他闺女也能回扬州,张阿婆还能给咱们送青菜,李大叔还能给咱们炖肉。”
沈珠算笑了,眼里有了光:“好,修算珠阁的时候,咱们得去东关街的木铺砍价,王掌柜人好,能便宜两成;算盘掉的那颗珠,去首饰铺要块碎牛角,让老银匠帮忙磨一磨,不用花钱。”
就在这时,王都头的下属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都头,查到了,张诚的盐船明天辰时到东码头,船上有五十袋盐,账房会带着总账去,一共两个账房,都带着短刀,得小心。”
王都头接过纸条,看了看,递给沈珠算和顾砚知:“太好了,明天不仅能抓到运盐的,还能拿到总账,这样张诚就插翅难飞了。你们早点歇,明天一早还要行动。”
沈珠算和顾砚知点了点头,回房间休息。沈珠算躺在床上,摸了摸怀里的盐账碎片,心里很踏实,她想着明天拿到总账的场景,想着回扬州的日子,慢慢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沈珠算和顾砚知就换上了搬运工的衣服,跟着王都头的官差往东码头走。东码头很安静,只有几个早起的渔民在整理渔网,远处的灯塔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像个守护者,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慢慢亮了起来。
辰时一到,远处传来船桨划水的声音,一艘盐船慢慢驶过来,船上插着一面黑色的旗子,上面画着个“张”字,和王都头说的一样。
“来了!”王都头小声说,让官差们藏在码头的仓库里,沈珠算和顾砚知混在搬运工里,站在码头边,手里拿着扁担,假装等着搬盐,眼睛却紧紧盯着船舱的方向。
盐船靠岸后,几个黑衣人跳下来,开始指挥搬运工搬盐。沈珠算和顾砚知跟着其他搬运工走上船,刚要搬盐,就看见两个账房模样的人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木盒,木盒上的铜锁闪着光——里面肯定是总账!
“动手!”王都头突然喊了一声,官差们从仓库里冲出来,黑衣人见状,立刻拔出短刀反抗,码头顿时乱了起来。
沈珠算趁机冲过去,抓住一个账房的胳膊,用力夺过木盒,另一个账房想拔刀,顾砚知立刻冲过来,一脚把他的刀踢掉,官差们很快把两个账房制服了。
沈珠算抱着木盒,跑到王都头身边,手抖着打开铜锁——里面果然是张诚私运盐引的总账,厚厚的一本,纸页泛黄,上面用小楷记着每次运盐的数量、时间和地点。她翻到最近的一页,一眼就看见“盐引三千石,运至苏州东码头,经手人柳万山”的字迹,连忙掏出怀里最大的那片盐账碎片,指尖捏着边缘,轻轻贴在总账的字迹上——碎片上的“三”字起笔带钩,“码”字最后一笔的墨迹略淡,竟和总账上的字迹完全对齐,连纸纤维的纹路都能隐约衔接,显然是从同一本账册上撕下来的!
“对上了!王都头,完全对上了!”沈珠算激动地喊,声音都有些发颤,“你看,这笔画、这墨迹,一模一样!”
王都头走过来,用放大镜比对了一下,笑着点头:“好!证据确凿,张诚这次跑不了了!”他让人把总账收好,又让人把黑衣人、账房和盐船都控制住,“快把总账送到京城,交给御史台,让他们定张诚的罪!”
沈珠算和顾砚知站在码头边,看着远处的太阳慢慢升起来,阳光洒在身上,很暖。沈珠算摸了摸怀里的盐账碎片,又看了看顾砚知,心里很踏实——扬州的劫难己经过去,苏州的战斗取得了胜利。
“我们还要去京城吗?”沈珠算问。
顾砚知点头:“要去,我们要亲眼看着张诚被定罪,看着老李和他闺女团聚,看着所有被张诚害过的人,都能得到公道。”
“对了,”王都头突然想起什么,走过来补充道,“李大人昨天派人给扬州的街坊报了平安,说你们找到证据了,老李的闺女也救出来了。张阿婆还托人带话,说算珠阁的门她天天帮你们锁着,院里的那棵老槐树也好好的,还结了不少槐米,等你们回去就能晒了做枕头。”
沈珠算听到这话,忍不住笑了,眼角的泪却也跟着掉了下来——原来街坊们一首记着她们,算珠阁也一首等着她们回去。她擦了擦眼泪,拉着顾砚知的手:“那咱们快点去京城,快点把事办完,早点回扬州。”
顾砚知点了点头,握紧她的手——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M9A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