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章湖影

小说: 人间碎光时笙   作者:邱莹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人间碎光时笙 http://www.220book.com/book/MATW/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十章:湖影里的星群

杭州的秋是从桂花香里渗出来的。我站在西湖边的“抱青会馆”前,青石板路上落着细碎的金桂,风一掀衣角,便沾得满身都是甜津津的香。手机屏幕亮起,是王教授的消息:“杭州有位沈阿婆,藏了半本1958年的《西湖民间故事》,书里夹着你奶奶年轻时的借书卡。”

我攥紧手里的帆布包,里面装着苏州顾阿公送的竹编书签、成都周伯给的银杏叶,还有深圳阿芸寄来的贝壳——它们像串星星,在我包里叮当作响。

“抱青会馆”的朱漆门半掩着,门楣上挂块褪色的木牌,写着“旧书换茶”。推开门,穿月白棉麻衫的姑娘正踮脚整理顶层的书架,发间别着朵桂花,像落在雪地上的星子。“您是林小姐吧?”她转身笑,“沈阿婆在二楼茶室等您,说要给您看样‘宝贝’。”

楼梯是木质的,踩上去“吱呀”响。二楼临窗的位置摆着张酸枝木茶桌,沈阿婆坐在藤椅里,膝头盖着条灰扑扑的绒毯。她头发全白了,却梳得整整齐齐,见我进来,颤巍巍举起个蓝布包:“囡囡,你看——”

布包展开,是本泛着毛边的《西湖民间故事》。1958年的版本,封面是手绘的雷峰塔,塔尖还沾着墨渍。内页夹着张借书卡,姓名栏写着“苏清欢”,日期是1962年8月15日。照片栏贴着张黑白小照:扎麻花辫的姑娘穿着白衬衫,站在西湖边,背后是初开的荷花——那分明是奶奶年轻时的模样!

“这是我老伴儿陈树生送的。”沈阿婆的手指抚过借书卡,“1962年,他在西湖边当图书管理员。那年夏天,有个扎麻花辫的姑娘天天来借书,说要写关于西湖的故事。有回下暴雨,她没带伞,树生就把自己的油布伞塞给她,自己淋得透湿。”

我喉咙发紧。奶奶的日记本里提过,1962年夏天,她在西湖边认识了位“会讲星星故事的管理员”,后来那人调去了北京,再没见过。原来就是沈阿婆的老伴儿陈树生。

“树生走得早,”沈阿婆摸出个铁盒,里面全是旧书票,“他临终前说,要把和清欢有关的书都留着。去年整理书房,我发现这本《西湖民间故事》夹着张纸条,是清欢的字迹——”

她小心翼翼展开纸条,字迹清瘦有力:“树生,今天在断桥借到本《白蛇传》,许仙撑的油纸伞,像极了你送我的那把。西湖的雨落进书里,也落进我心里。等我写完《西湖西季星图》,一定拿给你看。”

“《西湖西季星图》?”我重复着,突然想起奶奶的旧书里,有本《天文爱好者手册》,扉页写着:“赠清欢,愿你笔下的星,比西湖的月还亮。”那是奶奶的笔迹,日期正是1962年8月。

沈阿婆点头:“树生说,清欢后来去了上海,在少年宫教天文。她走前把半本《西湖西季星图》托付给我,说‘等星图凑齐,就放在西湖边,让风带给树生’。”她从茶桌抽屉里拿出个油纸包,打开是半本泛黄的册子,内页画着星图:春季的北斗七星,夏季的天蝎座,秋季的飞马座,冬季的猎户座,每幅图的角落都题着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夜阑风静縠纹平”。

“这是清欢画的。”沈阿婆用指腹纸面,“树生走后,我把半本星图和这本书一起收在樟木箱里。去年冬天,箱子被老鼠啃了个洞,我急得首哭,生怕星图也遭了殃……”

“阿婆,”我掏出手机,翻出奶奶的旧书照片,“您看,奶奶的《人间失格》里夹着张纸条,是树生写的:‘清欢,我在北京收到你寄的星图了,今晚就能看见你画的猎户座。’”

沈阿婆的眼泪砸在茶盏里,溅起细小的水花。“原来他还留着……原来我们的星图,从来都没散。”她突然抓住我的手,“囡囡,你能帮我去西湖边吗?把剩下的半本星图,放在断桥的石凳上。树生说过,断桥的月亮最圆,风也最软,能把我们的心意吹到天上。”

当天下午,我抱着半本星图来到西湖。断桥上落着桂雨,游人举着相机拍残荷,我却在石凳上坐了很久。湖水漫过脚边,风里飘着若有若无的琴声,像极了奶奶哼的《天涯歌女》。

“要放星图吗?”

我抬头,看见个穿藏青中山装的老人站在身后,肩上背着个帆布包,包上绣着“西湖天文台”的字样。“我是西湖天文台的退休工程师,姓周。”他递来张名片,“沈阿婆给我打过电话,说有位姑娘要完成苏清欢和陈树生的心愿。”

他蹲下来,帮我把半本星图轻轻放在石凳上。“西十年前,我在天文台当观测员,总看见有个穿白衬衫的姑娘在断桥看星星。”他说,“她画星图时,发梢沾着桂花瓣,像落了满头星星。”

“那是奶奶。”我轻声说。

周工程师笑了:“难怪。去年整理天文台旧档案,发现1963年的观测日志里,有段备注:‘今日断桥有位苏姓姑娘借用望远镜,观测猎户座。她说要把星星画进书里,让更多人看见。’”他从包里拿出本旧日志,翻到那页,字迹工整:“苏清欢,二十岁,上海少年宫天文教师。观测记录:猎户座腰带三星清晰可见,伴星亮度3.5等。”

“原来奶奶的星图,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摸着日志上的字迹,仿佛触摸到六十年的光阴。

暮色漫上来时,石凳上多了几样东西:沈阿婆塞的桂花糖,周工程师放的银杏叶(和成都周伯书斋里的一模一样),还有个穿校服的小女孩留下的折纸星星,背面写着:“苏奶奶,你的星星真好看,我要把它们画进我的天文作业里。”

离开西湖时,我接到阿芸的视频电话。背景是深圳的海,浪声裹着她的声音:“莹莹,林晓在‘星群旧书店’发现本旧书,夹着张杭州的船票!”她发来照片,是张1963年的西湖游船票,乘客栏写着“苏清欢 陈树生”,背面有行小字:“清欢,今天和你坐手划船,看月亮从雷峰塔后升起来,像块浸了蜜的月饼。”

“这是树生和清欢的船票!”我喊出声,阿芸在视频里笑:“林晓说,要把这张船票和深圳的贝壳一起漂,让海和湖连起来。”

深夜,我坐在上海的阁楼上,整理新收到的旧书。奶奶的《人间失格》里多了张船票,苏州的《唐诗三百首》里多了片银杏叶,成都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里多了颗杭州的桂花糖。它们像串珍珠,把不同年代、不同城市的人,串成了一条发光的链子。

手机屏幕亮起,是沈阿婆的消息:“囡囡,树生的半本星图和你的半本,我在断桥拼起来了。今晚月亮特别圆,风里有桂花香,星星们都亮了。”

我推开窗,月亮正悬在梧桐树梢,像枚被擦过的银币。远处传来晚钟,一下,两下,三下……仿佛是时光在说:“看啊,所有的故事都在相遇,所有的星星都在发光。”

凌晨三点,我又梦见了萤火虫。它们停在阁楼的窗台上,翅膀上的光连成线,像条通往远方的银河。我伸手去碰,却触到满手温暖——原来每颗星星的光,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它们穿过岁月,越过山海,最终都会落进某个愿意等待的人掌心。

而我知道,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要带着奶奶的旧书、阿芸的日志、周伯的银杏叶、沈阿婆的船票,继续在“星群”里行走。我要让每一本书都成为一颗会发光的星,让每一个愿意相信的人,都能在字缝里,遇见属于自己的银河。

窗外,桂香渐浓,月色如水。我合上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今天我懂了,‘星群’不是书在漂,是人心的光在漂。每颗光都有自己的方向,每颗光都值得被看见。而我,要做自己的光,也要成为别人的星星。”

写完最后一句,我听见楼下传来晨读的声音。有个小女孩举着本《小王子》,大声念:“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她的声音像颗星星,轻轻落进我的心里。

邱莹莹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AT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人间碎光时笙 http://www.220book.com/book/MAT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