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4章 破庙灯影泪:师者的郁气与新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官海浮沉:我的青云之路从高考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MCFX/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78年2月13日上午,石头沟的雪又下了起来,细碎的雪粒飘在土坯房的屋顶上,积起薄薄一层,像撒了把白糖。林致远家的院子里,昨天庆祝剩下的红炮纸还散落在雪地上,被风吹得轻轻打转。林致远正帮母亲整理刚蒸好的白面馒头,准备给张永康送些过去,就听见院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张老师,手里还拎着那个旧布包,里面装着他常带的课本和粉笔头。

“张老师!您怎么来了?”林致远赶紧迎上去,接过布包,触感还是熟悉的粗糙——这布包是张老师下放时带来的,边角己经磨破,上面还留着几块洗不掉的墨迹,是常年握笔留下的痕迹。

张永康没立刻回答,只是笑着摇摇头,目光落在院子里的白面袋上,又转向林致远,眼神里满是温和:“听说你爹昨天没睡好,今早就过来看看。录取通知书……能再让我看看吗?”他的声音比平时轻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像是怕惊扰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林致远赶紧进屋,从枕头下拿出录取通知书,小心地展开——经过昨天的传看,纸页边缘又卷了些,但上面的红章依旧鲜艳。他把通知书递到张永康手里,看着老师的手指轻轻抚过“云川省师范学院”几个字,动作慢得像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张永康捧着通知书,慢慢走到院子里的石凳旁坐下,雪粒落在他的头发上,他却浑然不觉。他的目光落在纸页上,思绪却飘回了十三年前——1965年的夏天,他也是像林致远这样,满怀期待地准备高考,梦想着考上北京的师范大学,成为一名老师。可就在考前一个月,“成分”问题突然找上门,父亲被定为“右派”,他的高考资格被取消,还被下放到偏远的农场劳动,后来辗转到了石头沟,一待就是八年。

“那时候,我也有一张准考证,”张永康突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1965年的,红色的封皮,上面写着‘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我把它藏在棉袄夹层里,劳动的时候也带着,总想着说不定还有机会……可后来,农场批斗我,把准考证搜走了,撕成了碎片,还说我‘资产阶级情调,想走白专道路’。”

林致远站在旁边,静静地听着,这是张老师第一次跟他说起自己的过去。他想起之前在破庙,看到张老师偷偷藏在稻草堆里的旧课本,想起张老师被村里激进派质疑时的沉默,想起张老师教他们读《为人民服务》时眼里的光——原来那些平静的背后,藏着这么多委屈和坚持。

“来石头沟的第一年,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张永康继续说,手指轻轻着林致远的录取通知书,像是在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村里没人让孩子读书,‘读书无用论’喊得震天响,我就把课本藏在破庙里的佛像后面,晚上没人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着那些字,就觉得还有点盼头。后来遇到你,看到你那么想读书,眼睛亮得像星星,我就想,就算我没机会了,也得让你有机会。”

他顿了顿,转头看向林致远,眼里闪着光:“还记得去年冬天,你问我‘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我当时没敢跟你说太多,怕给你压力。可我心里知道,能!只要不放弃,知识总有一天能发光。现在你看,你做到了,你的通知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林致远听着,鼻子一酸,突然想起去年高考前的一个深夜,他在破庙复习,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张老师把自己唯一的棉袄披在他身上,还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说“趁热吃,补充点力气”。那个红薯的甜味,他到现在还记得,比任何东西都甜。

“张老师,”林致远哽咽着开口,“要是没有您,我根本考不上大学。是您偷偷教我读书,是您把珍藏的课本给我用,是您熬夜帮我辅导……我能有今天,全靠您。”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张永康心里积压多年的闸门。他看着林致远,又低头看着手里的录取通知书,上面的红章在雪光下格外醒目,像是在告诉他——你的坚持没有白费,你的付出有了回报。积压了十三年的委屈、不甘、期待和喜悦,在这一刻突然爆发出来,他再也忍不住,肩膀开始剧烈颤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掉,砸在录取通知书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一开始还是无声的落泪,后来渐渐变成了哽咽,最后竟放声大哭起来——这不是软弱的哭,是压抑了太久的郁气终于得以释放,是看到自己的理想在学生身上实现的激动,是对那个“读书无用”的时代最有力的反驳。

林母从屋里出来,看到张永康在哭,赶紧拿了条毛巾走过去,递给他:“张老师,别难过,这是高兴的事啊。远娃能考上大学,您立了大功,该高兴才对。”

老支书也刚好路过,看到这一幕,走过来拍了拍张永康的肩膀,叹了口气:“张老师,我知道你这些年不容易。成分不好受了不少委屈,还坚持教娃们读书,这份心,咱石头沟的人都记在心里。现在远娃考上了,你的心血没白费,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张永康接过毛巾,却没擦脸,只是攥在手里,哭声渐渐小了些。他看着林致远,又看了看老支书和林母,哽咽着说:“我不是难过,是高兴……是太高兴了。我以为我这辈子都看不到这一天了,以为知识再也没用了……可现在,远娃考上了大学,说明知识有用,说明咱的娃也能走出大山,也能有出息!”

他把录取通知书小心翼翼地折好,递给林致远,又擦了擦眼泪,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笑容很灿烂,像雪后初晴的太阳,驱散了多年的阴霾。“远娃,把通知书收好,别弄丢了。到了大学,要好好学,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以后做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别忘了咱石头沟的根。”

西

雪慢慢停了,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照在院子里,雪地上的红炮纸显得格外鲜艳。张永康接过林母递来的白面馒头,咬了一口,慢慢咀嚼着,脸上满是满足——这白面馒头,他很多年没吃过了,今天吃起来,却比任何时候都香。

“张老师,”林致远突然想起一件事,“您之前不是说,想再参加高考吗?现在恢复高考了,您也报名吧,以您的水平,肯定能考上!”

张永康拿着馒头的手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犹豫,又很快变成了坚定:“我也想过……只是我这成分,不知道还能不能考。不过现在政策变了,‘尊重知识’的提法也出来了,说不定……说不定我真的还有机会。”他看向远方的群山,眼神里满是憧憬,“要是能考上,我也想读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基层教书,让更多像石头沟这样的山村,能出更多的大学生。”

老支书笑着说:“张老师,你要是想考,咱村里支持你!就像支持远娃一样,报名费、复习资料,咱都帮你凑!”

张永康听着,眼眶又红了,却笑着点头:“好,好……谢谢你们,谢谢大家。”

临近中午,张永康要回破庙了。林致远把一兜白面馒头和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他早上特意找公社文书复印的)塞进张老师的布包里:“张老师,这馒头您带回去吃,复印件您留着,就当是个念想。等我到了大学,一定经常给您写信,汇报我的学习情况。”

张永康接过布包,拍了拍林致远的肩膀,郑重地说:“远娃,到了大学,别骄傲,也别害怕。遇到困难就想想在石头沟的日子,想想你为什么读书。记住,不管走多远,都要守住初心,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要实实在在地做。”

“我记住了,张老师!”林致远用力点头。

看着张永康的身影消失在雪地里,林致远心里满是温暖和坚定。他知道,张老师的哭,是结束,也是开始——结束了那个压抑的时代,开始了知识发光的新生。而他的路,才刚刚开始,他要带着张老师的期望,带着乡亲们的嘱托,在大学里好好读书,将来回到基层,像张老师那样,做个播撒知识的人,做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破庙里的那盏油灯,曾经照亮了他的求学路;而现在,他的录取通知书,又照亮了张老师的希望。这束光,会一首传下去,照亮更多石头沟孩子的路,照亮这个正在慢慢变好的时代。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官海浮沉:我的青云之路从高考开》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MC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官海浮沉:我的青云之路从高考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MCF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