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8年2月14日清晨,雪后的石头沟格外清亮,阳光洒在覆盖着薄雪的山坡上,反射出细碎的光。村里的老晒谷场早早热闹起来——这是石头沟最大的空地,平时用来晒玉米、稻谷,今天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了庆祝林致远考上大学的会场。
老支书带着几个年轻村民,正站在晒谷场中央搭台子。台子很简单,用几根粗壮的木头当柱子,上面铺着村里仅有的一块红布,红布上用白粉笔写着“热烈庆祝林致远同志考上大学”,字迹虽然有些歪斜,却格外醒目。“再把那面铜锣挂起来,”老支书指着晒谷场边的老槐树,“等会儿开会,敲锣通知大家,让全村人都来热闹热闹!”
王奶奶和几个妇女蹲在晒谷场角落,手里剥着玉米,旁边放着几个竹筐,里面装满了煮熟的鸡蛋、红薯和炒花生——这些都是村民们从家里拿来的,有的人家甚至把过年舍不得吃的腊肉也贡献出来,说要让林致远一家和大家一起“沾沾喜气”。“俺家那小子昨天就问,啥时候开大会,说要跟林致远哥学,以后也考大学。”王奶奶笑着说,手里的玉米剥得飞快。
林致远和父亲也来帮忙,父子俩正合力搬一块木板,准备当临时的桌子。“远娃,今天你是主角,等会儿老支书让你说话,你可得好好说,别怯场。”林父一边用力,一边叮嘱,黝黑的脸上满是期待——他这辈子没参加过什么大会,更别说自家儿子是主角,心里既紧张又骄傲。
林致远点点头,手里的木板沉甸甸的,却比不上他心里的感动。他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看着晒谷场上渐渐多起来的人,看着孩子们在雪地里追逐打闹,心里突然明白:这场大会,庆祝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成功,更是石头沟所有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期待,是这个偏远山村对未来的希望。
二
上午十点,铜锣“哐哐哐”地响了起来,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穿透力极强。村民们闻声而来,有的扛着小板凳,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扶着老人,慢慢把晒谷场围了起来。晒谷场不大,很快就挤满了人,连周围的山坡上都站了几个看热闹的孩子,像一群机灵的小麻雀。
老支书走上台,手里拿着个铁皮喇叭——这是公社前年发给村里的,平时用来传达通知,今天派上了大用场。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喇叭说:“乡亲们,安静一下!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是有件大喜事要宣布——咱石头沟的林致远,考上大学了!云川省师范学院!这是咱石头沟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咱莽山县今年第一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娃!”
话音刚落,晒谷场里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还有人忍不住喊“好”,声音里满是自豪。林致远和父母站在台边,被这阵仗弄得有些不好意思,林母悄悄擦了擦眼角,嘴角却一首咧着笑。
“大家都知道,远娃家不容易,”老支书继续说,声音通过铁皮喇叭传得更远,“他爹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娘身体不好,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远娃没放弃,一首跟着张老师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没间断过。去年冬天,咱全村人凑钱给他当报名费和路费,现在,他没让咱失望,考上大学了!这不仅是他家的光荣,更是咱整个石头沟的光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认真,有人点头,有人小声议论:“可不是嘛,远娃从小就懂事,读书又上心。”“张老师也不容易,成分不好还坚持教娃,这下总算有回报了。”“以后咱村的娃都要跟远娃学,好好读书,也考大学,走出大山!”
老支书挥了挥手,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朝着台边喊:“远娃,上来,跟大家说几句!”
林致远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想往后退,却被父亲推了一把。“上去吧,娃,跟乡亲们说说话。”林父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力量。林致远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身上洗得发白的棉袄,慢慢走上台。
站在台上,他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看着父母和张老师鼓励的眼神,心里突然不紧张了。他接过老支书递来的铁皮喇叭,试了试音,然后开口:“乡亲们,谢谢大家。我能考上大学,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爹我娘的支持,是张老师的教导,是大家的帮助。没有你们,我走不到今天。”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却更加坚定:“到了大学,我会好好读书,学好知识,将来毕业回来,帮咱村办学校,帮乡亲们脱贫,让更多的娃能像我一样,有机会读书,有机会走出大山,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三
林致远的话刚说完,晒谷场里又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还有人吹起了口哨,气氛比刚才更热闹了。老支书走上台,拍了拍林致远的肩膀,笑着说:“好!说得好!远娃这娃,没忘本,是咱石头沟的好娃!”
接着,老支书又把张永康请上台。张永康走上台时,台下的掌声依旧热烈——村民们都知道,林致远能考上大学,张老师立了大功。“乡亲们,”张永康接过喇叭,声音有些激动,“远娃能考上,我很高兴,比我自己考上还高兴。这说明,不管咱村多偏,不管家里多穷,只要娃想读书,只要大家支持,就一定有机会。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娃能像远娃一样,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让咱石头沟越来越好!”
台下有人喊:“张老师,您也报名考大学吧!咱支持您!”这句话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村民们纷纷附和:“对!张老师,您也考!”“报名费咱凑,您放心考!”
张永康看着大家热情的样子,眼眶红了,他用力点头:“好!谢谢大家!我会考虑的,要是真能考,我一定好好考,将来回来,跟远娃一起,给咱村办最好的学校!”
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比之前更久,更热烈。孩子们也跟着拍手,虽然有些不懂大人们说的“大学”是什么,但看着大人们高兴,他们也跟着兴奋。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跑到台边,仰着头对林致远说:“林致远哥,我以后也要考大学,跟你一样!”
林致远蹲下来,摸了摸小男孩的头,笑着说:“好啊,那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读书,听张老师的话,将来一定能考上!”
小男孩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像当年的林致远一样。
接下来,村民们开始给林致远送礼物——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却是最实在的心意:王奶奶送了一筐煮熟的鸡蛋,说“让远娃路上吃,补身体”;张婶送了一双自己纳的布鞋,说“城里的鞋贵,这鞋耐穿”;村里的老木匠送了一个木箱子,说“远娃装书用,结实”;还有几个年轻村民,凑钱买了一个新书包,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说“让远娃带着咱的心意去大学”。
林致远和父母收下礼物,一一道谢,忙得不可开交。林母一边收,一边跟村民们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远娃要是忘了大家的好,俺第一个不饶他!”
西
中午时分,庆祝大会变成了热闹的聚餐。村民们把自家带来的食物摆到临时搭的桌子上,晒谷场瞬间变成了“大食堂”:白馒头、煮鸡蛋、炒花生、红薯、腊肉,还有几碗自家酿的米酒,虽然简单,却满满都是心意。
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话题总离不开林致远和“大学”。有人问林致远大学是什么样子,有人问他到了大学要学什么,有人叮嘱他到了城里要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花钱。林致远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脸上始终带着谦逊的笑。
林父和老支书坐在一起,手里拿着米酒,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老林,你养了个好儿子,”老支书说,眼里满是羡慕,“咱石头沟以后有希望了,等远娃回来,办了学校,咱村的娃就不用再去破庙读书了,就能像城里的娃一样,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
林父点点头,喝了口米酒,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都是托大家的福,托张老师的福。远娃说了,以后回来帮咱村,我相信他,他不会忘本。”
张永康也被围在人群中,村民们纷纷给他敬酒,感谢他对孩子们的付出。“张老师,您要是考大学,俺家那小子就交给您了,您多费心。”“张老师,您别担心报名费,咱全村凑,一定让您考上!”
张永康一一应着,心里满是温暖。他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看着林致远被村民们围着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没有白费——石头沟的希望,己经生根发芽,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夕阳西下时,聚餐才渐渐结束。村民们陆续离开,晒谷场上留下了满地的红炮纸和欢声笑语的余韵。林致远和父母收拾着剩下的食物,张永康也过来帮忙。“远娃,”张永康拍了拍林致远的肩膀,“今天的大会,不仅是庆祝你考上大学,更是给咱村的娃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以后,会有更多的娃想读书,想考大学,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林致远点点头,看着渐渐安静下来的晒谷场,看着远处的群山,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这场大会,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他的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整个石头沟的成功;他的未来,不仅要为自己奋斗,更要为这个养育他的山村奋斗,为这里的人民奋斗。
夜色渐深,石头沟的灯火一盏盏亮了起来,像星星落在了山里。林致远站在晒谷场中央,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暗下决心:到了大学,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好知识,将来回到基层,像老支书说的那样,办最好的学校,帮乡亲们脱贫,让石头沟的明天越来越好,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集体荣光,不辜负“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官海浮沉:我的青云之路从高考开》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MC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