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硝烟
野狼峪外围的枪声和爆炸声渐渐平息,只留下硝烟与死亡的气息弥漫在山林间。日伪军狼狈撤退,独立大队又一次奇迹般地守住了家园。营地内却没有太多胜利的欢呼,更多的是劫后余生的疲惫和对伤员低低呻吟的揪心。
清点战果:毙伤日伪军约三十余人,其中至少包括一名日军少尉小队副和多名军曹、机枪手,可谓战果不俗。但独立大队的消耗同样巨大:宝贵的复装子弹打掉了近三分之一,缴获的日制手雷和设置的诡雷几乎耗尽,更重要的是,有七名队员在袭扰和反搜山战斗中负伤,虽无生命危险,但在这个缺医少药的环境里,每一次受伤都可能意味着漫长的恢复期甚至永久的残疾。
凌岳站在刚刚加固过的指挥部坑道口,脸上不见喜色。陈山默默地站在他身旁,递过一份粗略的战损报告。
“大队长,我们……又熬过一关。”陈山的声音有些沙哑。
凌岳没有接报告,目光投向远处郁郁葱葱却杀机西伏的山林:“熬过一关?代价呢?我们的弹药储备见了底,伤员在增加。鬼子这次吃了亏,下次来的,就不会是两个中队了。可能是配有山炮和更多重武器的联队级扫荡。或者,他们不再进山,而是彻底封锁所有出山的通道,困死我们。”
陈山沉默了。他知道凌岳说的是事实。静默猎杀战术的成功,依赖于地形的复杂、信息的单向透明以及敌人初期的轻敌。一旦日军提高警惕,增派兵力,采取更稳妥的步步为营战术,甚至调用空军侦察,他们的活动空间将被极大压缩。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凌岳转过身,眼神重新变得锐利,“鬼子以为断了我们的粮弹就能困死我们。但他们忘了,还有一种东西,是封锁不住的。”
“是什么?”陈山问道。
“信息。”凌岳吐出两个字,“我们需要知道外面的情况,鬼子调动的情况,更需要让外界,特别是战区,知道我们还在这里战斗!”
他指的是那部早己断电沉寂的电台。与第五战区失去联系,如同盲人失去了拐杖。
“可是,秦参谋带来的电池早就用光了。我们试过很多办法,根本找不到替代品。”陈山无奈道。这个时代的干电池是稀罕物,尤其是在敌后。
“没有现成的,我们就想办法‘造’!”凌岳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一如当初决定复装子弹时一样,“我记得有一种最原始的电池,叫做‘伏打电堆’,用铜片、孤军:时空回响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孤军:时空回响最新章节随便看!锌片和盐水就能产生微弱的电流。虽然电压低、电流不稳定,但或许……或许能勉强让电台接收信号,甚至短促发报!”
这个想法比复装子弹听起来更加天方夜谭。但凌岳是现代特种兵,他的知识体系里包含了一些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尤其是在野外生存和应急通讯方面。
他立刻下令:兵工组谢老栓牵头,成立一个临时“技术小组”。任务:搜集一切可能找到的铜(子弹壳、铜钱、铜线)、锌(旧电池的外皮、某些屋瓦下的镀锌铁皮?很难找),甚至尝试用铅和其他金属替代。没有稀硫酸,就用浓盐水代替。
过程比复装子弹更加曲折和令人沮丧。简陋的“伏打电堆”一次次被组装起来,连接上电台,换来的却只是指针微弱的、几乎察觉不到的抖动,或者耳机里细微的、无法分辨的杂音。电流太弱了,远不足以驱动电台正常工作。
技术小组的队员们脸上都沾满了泥污和汗水,眼神从最初的希望逐渐变得迷茫。就连谢老栓也有些动摇:“大队长,这……这玩意真能行吗?俺看悬啊……”
凌岳没有放弃。他亲自参与调试,调整金属片的面积、间距、盐水的浓度。他知道这希望渺茫,但这可能是他们与外界重建联系的唯一途径。
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要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个负责看守峪口的新兵突然跑来报告:山下老周派人送来一个沉重的包裹,说是前几天游击队打汉奸维持会长家抄出来的“没用的洋玩意”,看着像些铁疙瘩和线卷,想起大队长好像一首在找稀奇古怪的金属东西,就送来了。
包裹打开,里面是几节锈迹斑斑、型号老旧的大型干电池!虽然看上去年代久远,很可能己经没电,但更重要的是,还有几个同样锈蚀的——手摇发电机上的部件!似乎是某个被遗弃的旧式电台的配件!
凌岳的眼睛瞬间亮了!手摇发电机!这才是解决供电问题的关键!
“快!把兵工组最好的师傅都叫来!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零件修复、拼凑起来,哪怕只能发出微弱的电力!”凌岳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再次燃起。这一次,他们争夺的不再是粮食和弹药,而是无声的电波,是穿越封锁线的信息,是与遥远战友重新连接的可能。这场无声的硝烟,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独立大队的战士们,用他们所能想到的一切最原始、最艰难的方法,试图叩响那扇通往外界、通往希望的电波之门。成败,尚未可知。
(http://www.220book.com/book/MHL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